APP下载

汉画像“玄猿登高”升仙含义释读

2018-01-27曹建国

文史哲 2018年1期
关键词:猿猴楼阁画像石

曹建国

一、玄猿登高图之命名及其类型

汉画“玄猿登高图”之命名,得自山东嘉祥宋山出土的《许安国墓祠题记》。1980年山东嘉祥发现的汉代画像石墓,其中标记为M3的墓中出土了墓主许安国的墓祠题记*济宁地区文物组、嘉祥县文管所:《山东嘉祥宋山1980年出土的汉画像石》,《文物》1982年第5期。。在这篇题记中,修墓人详记了许安国墓画像石的内容。文曰:

题记中特意点出“玄猿登高”,可见这是墓葬画像中非常重要的主题。事实上,题记中提到的诸多画像题材,在已出土的汉画像材料中随处可见。根据与《题记》一同出土的画像石推断,所谓的“玄猿登高”就是指攀登在楼阁或门阙顶端的猿猴,也就是M2墓出土的第14、15、16、17四石。以第16石为例,在二层的楼、阙的顶部,有四只猿猴(图1)*朱锡禄编著:《嘉祥汉画像石》,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2年。。尽管宋山墓画像石是二次利用,但根据题记知其为墓祠。再将它与山东长清孝堂山、嘉祥武梁祠等墓祠画像石对比,基本上可以断定这些浅浮雕楼阙猿图应即是《题记》中所表述的玄猿登高。因此,我们将之命名为“玄猿登高”应该无碍。

图1 选自《嘉祥汉画像石》图64

仔细检视目前出土的同类画像石,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玄猿登高图”主要出土于山东境内,以及与之毗邻的江苏徐州和安徽淮北一带,而河南、陕北以及四川都相对较少。以猿和所登临的位置为标准,我们可以划分出以下三种不同的类型。

1.阙顶猿猴。具体划分,又可以有几种小类。

1.1 “楼+阙+猴”型,通常组合为二层楼阁+重檐阙+猿猴,猴在阙顶。在这类玄猿登高图中,二层楼房常处于画面中间位置,楼阁每一层都坐一人或多人。楼阁的两边则有阙,而猿就在阙顶上,通常与鸟配对。这样的组合按照雕刻技法和画面繁富的程度又可再细化为两种类型。

1.1.a 繁富的浅浮雕类型。上举嘉祥宋山画像石外,同类画像石也见于嘉祥的武梁祠、南武山、甸子村等。这种组合往往画面繁富,重檐阙的上层会高出二层楼房,或二者齐平。而猿猴或在阙顶嬉戏,或正从楼顶向阙顶跳跃。而这样的组合中,二层楼顶多为两只凤凰之类的神鸟相对而立,并有羽人喂食。重檐阙的上层阙顶往往被一熊状神兽托举,如图1左侧的重檐阙。除此以外,在重檐阙外可能还有大树,并有人在树下射鸟或站立在阙檐射树上的鸟,如嘉祥南武山画像第1石(图2)。在武梁祠、宋山等地画像石中,后一种构图更为常见。

图2 选自《嘉祥汉画像石》图78

1.1.b 简略的凹面线刻型。如山东长清孝堂山,嘉祥焦城村、纸坊镇敬老院、蔡氏园等地出土画像石,都是这种类型。相较而言,这类风格的画像石构图比较疏朗。如蔡氏园编号为“画像甲”的画像石,画像正中为二层楼阁,上层中间为门,门中立一人,左右各有两妇人。下层为拜谒图,墓主凭几而坐,接受拜谒。二层楼房的旁边各有一重檐阙,右阙顶有一猿,左阙下层檐外侧立一鹤。此外有人站立两旁,右侧有车(图3)。

图3 选自《嘉祥汉画像石》图7

图4 选自《中国画像石全集》第3卷《山东汉画像石》图77

1.2 “门阙+猴”型。与楼阙猴相比,这种图像没有楼阁,只有门阙,或双阙,或单阙。如1976年山东沂水县后城子出土一块画像石,左残,右部四周饰十字穿璧纹,中为一门亭,左右有子母阙。门亭两旁各有一执戟武士,或为亭长与亭卒,门中一女子半身往外探望,阙顶与门亭上有两只猿(图4)*焦德森编:《中国画像石全集》第3卷《山东汉画像石》,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年。。又如四川大邑县出土的画像砖图中为一单阙,阙两边分立两人,或以为即亭长和亭卒。阙顶檐两边各悬挂一猿,其中右边猿旁有菱形纹饰(图5)*高文编:《四川汉代画像砖》,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而1976年山东微山县沟南村出土的双阙画像石,猿猴站在双层阙下层内侧,上层为双鹤啄鱼。双阙间一人持戟,两边各站立一人(图6)*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山东汉画像石选集》,济南:齐鲁书社,1982年。。

图5 选自《四川汉代画像砖》图92

图6 选自《山东汉画像石选集》图50

另外也有一些特例,如在“捞鼎图”或“建鼓乐舞图”中配一阙,阙顶有猿猴。1990年11月,山东邹县文物考古工作者在该县郭里镇高李村发掘了一座东汉时期的画像石墓*邹城市文物管理处:《山东邹城高李村汉画像石墓》,《文物》1994年第6期。。其中,标记为第二石的画像石位于前室西壁,画面正中为“捞鼎图”,左边为一阙,重檐四阿顶,檐两边各攀附一猿猴。阙右上方为凤凰之类的仙鸟及喂鸟的仙人(图7)。标记为第三石的画像石位于前室东壁,画面正中为建鼓,建鼓下两骑虎人,两虎共一头,比较奇特。画面的最右端为一重檐四阿阙,阙顶攀附两猿猴,阙下为两条鱼(图8)。

图7 选自《山东邹城高李村汉画像石墓》

图8 选自《山东邹城高李村汉画像石墓》

2.楼顶猿猴。顾名思义,这种画像中的猿猴站立在楼阁顶部。依据楼阁的形式及其组合,这类画像也可分为几种小的类型。

2.1 “楼+楼顶猿猴+阙”型。其实这种类型可以看作是阙顶猿猴的对应画像。根据楼层多寡,可以再分为两种小类。

2.1.a “两层楼阁+楼顶猿猴+阙”型。如1981年山东嘉祥县城关镇五老洼村出土的汉画像石第6石,画面分两层,上层正中刻有两层楼房,楼顶上是两只猿猴,楼旁为重檐阙(图9)。而山东滕州桑树镇大郭村出土的画像石,中间为双层楼阁,楼左为伸出去的双层重檐阙,右侧为大树及树上的凤凰和羽人。在楼阁的下层楼檐上站立一猿,另有一猿似正从树上往楼檐上跳。值得注意的是,二楼两边楼檐盘旋伸出的龙头,正包裹着楼阁上层(图10)。更为繁富的可以山东汶上县先农坛出土画像石为例(图11)。

图9 选自《嘉祥汉画像石》图90

图10 选自《山东汉画像石选集》图285

2.1.b “堂+阙+堂顶猿猴”型。《山东汉画像石选集》图2收录的是早年微山县出土的一块画像石,画面上层为一堂两阙,墓主人端坐堂中,两旁为侍者。堂屋有四阿顶,顶两边各攀附一只猿猴,作向上状,在猿猴下方堂屋的重檐边,各站立一只鸟,似正望着阙顶的鸟。墓主人似乎正专心致志欣赏下层的建鼓百戏表演,其中三个裸体舞女尤为引人注目(图12)。

2.2 “楼+猿猴”型。此类型无阙,且根据楼层多寡,可细分为两种小类。

图11 选自《山东汉画像石选集》图224

图12 选自《山东汉画像石选集》图2

图13 选自《中国画像石全集》第1卷《山东汉画像石》图32

2.2.a “两层楼+猿猴”型。这种图像见于武梁祠,武梁祠东阙子阙身南面的画像分三层,上层为两层楼阁,楼下为马、饲马人和站立的武士,楼上端坐二人,侧面有两侍者,楼脊上攀附一猿猴(图13)*蒋英炬编:《中国画像石全集》第1卷《山东汉画像石》,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年。。而陕西绥德县四十里铺出土的双层楼阁中,墓主或其妻妾被安置在楼下,楼上空置,楼顶为猿猴和羽人组合(图14)*李贵龙、王建勤编:《绥德汉代画像石》,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

图14 选自《绥德汉代画像石》图59

图15 选自《中国画像石全集》第4卷《江苏、安徽、浙江汉画像石》图19

2.2.b “堂+堂顶猿猴”型。这种画像发现很多,尤其集中分布于山东微山县南部及江苏徐州和安徽北部地区。皖北、苏北的此类画像石一般多用浅浮雕方法,构图简单,猿猴一般攀附在房脊上。如江苏铜山汉王墓出土的一块画像石,中间为四阿式建筑,两边各有一合欢树,树下各立一人。房中两人似正在玩六博,房屋的阿顶站立一凤凰,两边檐脊各有一猿猴(图15)*汤池编:《中国画像石全集》第4卷《江苏、安徽、浙江汉画像石》,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年。。比较而言,鲁南地区出土的此类画像石构图繁富且充满神话气息。如1990年邹县郭里镇高李村M1墓出土的一块画像石,画面正中为高大的庑堂式建筑,四阿顶,双重檐显示出建筑的幽深,重檐边所坐两人也正是此意。墓主人端坐堂中,堂外两边各坐四人,屋顶左右各有一猿(图16)*胡新立:《邹城汉画像石》,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当然,最具神话色彩的当属微山出土的此类画像石。如微山县两城乡出土的“永和四年铭文题记画像石”,是祠堂的后壁。画面正中刻庑堂式建筑,重檐垂幔,男女主人端坐堂中,两边分立侍者。四阿顶上站立两羽人,正从凤凰口中接珠状物,当为仙药。凤凰两侧为飞鸟,凤凰尾下各攀附一猿,似正拉凤尾。左侧凤凰尾巴旁有一怪兽,似为熊。根据题记可知,此是文山、叔山为他们的哥哥桓孨所建(图17)。

图16 选自《邹城汉画像石》图42

图17 选自《山东汉画像石选集》图1

图18 选自《绥德汉画像石》图29

说到楼或堂顶猿猴,我们应提到汉画中表现庭院或联体楼阁的画像。这种画像石见于山东、陕西等地,其中围墙或楼顶往往也会有猿猴的身影。如陕西绥德白家山汉墓画像石,画面表现为三层楼阁,其中三楼的楼檐有两只猿猴正在向上爬,楼顶上相向而立的是两只凤凰(图18),而山东曲阜旧县村出土的画像石,庭院的平面延展效果更加明显,其中最深处左侧庭院的楼脊上有猿(图19)。关于联体楼阁,我们可以举1966年山东费县潘家疃出土的画像石为例,画面中两栋楼阁有回廊相连,楼中有人,楼上有羽人、凤鸟和猿猴(图20)。

3.榭顶猿猴。在中国古代,榭可以是无室的厅堂,用于藏器或讲武习射;也可以是高台上的木屋,用作临观或临时休息的场所。而水榭作为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休息或赏景。在汉画像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水榭图,而榭顶常有猿猴穿梭跳跃。1959年山东邹县郭里镇黄路屯征集的一块画像石,画像右侧为一水榭,榭中有人垂钓,榭顶有猿和凤。榭旁有狭长楼梯,有六人沿梯登楼。水中有三鱼共头,有鹤啄鱼,也有人正在水中捉鱼(图21)。在这类图像中,榭中人、水中鱼、啄鱼之鹤及捉鱼之人等构成要素较固定,惟登楼者常常有变。他可以是人,如《邹城汉画像石》图44;也可以是人、凤组合,如1962年山东邹县郭里镇下镇头村所征集画像石(图22);还可以是人与猿组合,如《中国画像石全集》第2卷《山东汉画像石》图187著录的出土于山东滕州的一块画像石(图23)*赖非编:《中国画像石全集》第2卷《山东汉画像石》,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年。。同类型的画像石在微山县也很多次被发现,如马汉国主编《微山汉画像石选集》著录图51、68、76、86、88、91、95等*马汉国主编:《微山汉画像石选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这些画像石极具神话意味,与猿猴组合在一起的通常是人面鸟身的扁鹊形象(图24)。

图19 选自《山东汉画像石选集》图165

图20 选自《山东汉画像石选集》图434

图21 选自《邹城汉画像石》图74

图22 选自《邹城汉画像石》图68

图23 选自《中国画像石全集》第2卷《山东汉画像石》图187

图24 选自《山东汉画像石选集》图38

二、玄猿登高与墓主升仙

在上文中,我们统计分析了汉画像中三种类型玄猿登高图。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汉画像中登高玄猿形象的内涵呢?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结合玄猿登高图中与猿猴一起出现的物象、猿猴的替代物以及猿猴登临的位置来帮助我们理解汉画玄猿登高图的含义。

图25 选自《绥德汉画像石》图101

玄猿登高图中与猿猴一起出现的物象大致有四类,其中最常见凤凰,如图15、18、20、22;也可以是羽人,如图14、17*意义更加明确的例子见于山东嘉祥宋山出土第二批画像石第17石,在左边的阙顶上,一个长发羽人正在逗弄一只猿。详见济宁地区文物组、嘉祥县文管所:《山东嘉祥宋山1980年出土的汉画像石》,《文物》1982年第5期。;还有人首鸟身的扁鹊,这主要见于嘉祥*在1978年山东嘉祥宋山M1墓出土的第1、3、5石画像石中,这种人首鸟身的扁鹊形象出现在西王母或东王公旁边。详见嘉祥县武氏祠文管所:《山东嘉祥宋山发现汉画像石》,《文物》1979年第9期。、邹城、微山,如图24。此外还有在水榭图中猿和鱼的组合,如图21至24。凤凰是神鸟,羽人是仙人,鸟首人身的扁鹊则是神医,其内涵都不难理解。至于鱼,既有现实生活中的食物或祭品的意义,也有文化意义上的多子、祥瑞之义。同时鱼能化生,如《庄子·逍遥游》鲲化为鹏之类,则自然有不死之义。故汉画中的鱼也被当作升天的工具,如山东苍山县出土的纪年为元嘉元年的画像石题记中刻有“僮女随后驾鲤鱼”*张其海:《山东苍山元嘉元年画像石墓》,《考古》1975年第2期。该文把画像石题记中的“元嘉元年”理解为刘宋元嘉,不妥,当据其他学者意见解释为汉桓帝元嘉元年(151)。,相关的图像如河南南阳王庄汉墓画像、唐河针织厂汉墓画像等等,表示的应该是升仙图景或天界的景象。总之,汉画中猿猴的伴随物凤凰、羽人、人首鸟身的扁鹊以及鱼等物象含义都不难理解,大抵指向成仙、升天和祈福。

再看其替代物,在玄猿登高图中经常与猿猴相互替换的有凤凰,如楼阁图中楼顶上最常见的画像是凤凰或仙人饲凤,而五老洼画像楼顶则是两只猿猴(见图9)。再者是扁鹊,如《汉代画像全集初编》著录的两块出土于微山两城山的画像石*傅惜华:《汉代画像全集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50年,文字说明见第5页,图41、42见第35页。。也可以是羽人,因为在汉代画像材料中,喂食凤凰或从凤凰口中接取仙药的通常是羽人,如图17。而在陕西绥德白家山出土的两块墓室竖石上,站在博山炉上喂凤或从凤凰口中接取仙药的是猿猴(图25)。

图26 选自《山东画像石选集》图40

图10、图11双龙环绕楼阁的画像石尤其值得注意,类似的图像还有一些,大多出土在鲁南地区。双龙环绕也即《许安国墓祠题记》所说的“交龙委虵”,表阴阳和合之义,带有祈求长生的意味。1958年山东滕县西户口出土的画像石中一块双龙环绕托举东王公的图像,可以看作是这种双龙环绕楼阁图像的变体(图27)。而这种双龙环绕图像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视同于伏羲、女娲蛇体缠绕的变体,如著名的微山县两城乡永和四年(348)桓孨祠左壁画像(图28)。伏羲、女娲在汉墓画像中表示阴阳,也可表示东、西方位,象征汉代墓葬中宇宙空间模式。缠绕的双龙与蛇躯缠绕的伏羲、女娲,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而它们托举的西王母、东王公与楼阁中的墓主、墓主妻妾也有一定的对应性,表达的应该是墓主升仙的祈求。

图27 选自《山东汉画像石选集》图220

图28 选自《微山汉画像石选集》图2

图29 选自《邹城汉画像石》图189

所以,无论是替代物、伴随物还是其登临的位置,汉画中玄猿的意义都指向了成仙或升天,具有长生的内涵或帮助墓主人灵魂升天的功能,就像汉画中的龙、凤等图像一样。而我们如果不局限于玄猿登高,看汉画中猿猴的伴随物象,其长生或升仙的意义会更加明显。如四川内江大梁山M31崖墓中,猿猴和仙鹤一起出现,构成一幅生动的仙鹤玄猿图(图30)*高文编:《中国画像石全集》第7卷《四川汉画像石》,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而在河南密县打虎亭汉墓画像中,玄猿骑鹤也别具仙味(图31)*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密县打虎亭汉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年。。不仅骑鹤,玄猿也可能驾凤,这样的图像出现在山东邹城画像石上(图32)。甚至于汉墓画像还将玄猿与西王母、东王公配在一起,其成仙升天的内涵便更加明白。如早年山东滕县西南乡出土的西王母画像石,其座下神兽中,就有猿的身影(图33)。而1982年在滕县官桥镇后掌大村发现的石椁画像,画面分两层,其中下层为神仙题材。在西王母和东王公的座下,都有猿猴(图34)。尤其1973年山东苍山县出土纪年为元嘉元年的画像石墓,其中墓门左立柱上格刻西王母坐在符号化的昆仑山上,手执仙草,座下有九尾狐和猿猴。下格刻两仙女,似行走在山巅云间。在墓石题记中,其解释这幅画像曰“左有玉女与仙人”,与画面可谓若合符契(图35)*张其海:《山东苍山元嘉元年画像石墓》,《考古》1975年第2期。。

图30 选自《中国画像石全集》第7卷《四川汉画像石》图28

图31 选自《密县打虎亭汉墓》图225

图32 选自《邹城汉画像石》图179

图33 选自《中国画像石全集》第2卷《山东汉画像石》图167

图34 选自《中国画像石全集》第2卷《山东汉画像石》图176

陕西绥德军刘家沟出土的一块墓门横梁画像石,描述了墓主人成仙的过程,故可名之为墓主升仙图。画像采取自右向左的叙事方式,画像的左段刻的是西王母,其旁边围坐三位仙人,另外还有三足鸟、九尾狐和捣药的玉兔等常见的汉画西王母图配制物。画像的右段,墓主由羽人引导,乘坐鸟拉仙车从东向西进发,去拜见西王母。在墓主乘坐的仙车前,上有飞翔的羽人,前有载歌载舞并击打乐器的蟾蜍、玉兔。而值得关注的是在羽人的下方有一只猿,其拿着不知名的乐器,和蟾蜍等一起,引导墓主向西王母进发(图36)*汤池编:《中国画像石全集》第5卷《陕西、山西汉画像石》,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年。,这可以算作是猿猴具有引导墓主升仙意义的确证。

图35 选自张其海《山东苍山元嘉元年画像石墓》,此为局部图

图36 选自《中国画像石全集》第5卷《陕西、山西汉画像石》插图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在黄泉背景下,在现实世界的楼阁装饰中汉人也喜欢猿猴题材。东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中记载灵光殿富丽堂皇的“丹彩之饰”曰:

三、玄猿长生升仙内涵的文献释证及文学表现

从上述分析来看,汉画像中玄猿登高具有长生或升天内涵似毋庸置疑。但问题是,人们为什么会赋予玄猿如此内涵呢?

从考古发现看,人类很早就与猿猴建立起了某种关系。在距今四千多年的拉萨曲贡新石器文化遗址中,考古人员就发现了陶制猴面贴饰,专家认为与猴祖宗教信仰有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编著:《拉萨曲贡》,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第227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734页。。而在距今三千多年的殷墟祭坑中也发现了猴骨,考古学家将之认定为家畜*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555页。。在妇好墓出土的玉雕中,也发现了精美的圆雕玉猴。其状蹲坐,仰面朝天,稍向左侧,圆眼大鼻,前肢上拱,后腿平撑,短尾压于臀后,头上雕有细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图见第157页,文字解说见第162页。。或以此证明殷商时期即有“猴戏”,但考虑到甲骨卜辞中有“猱”,与殷人高祖“夔”为同源分化字,或许也应该考虑到其与商人精神信仰间的关系。

出土文献中,较早把猿与长生观念联系起来的是《山海经》。《山海经·南山经》:“堂庭之山,多棪木,多白猿,多水玉,多黄金。”水玉即水金,赤松子曾服之以成仙。黄金也与成仙有关,它是仅次于丹砂的仙药。棪即君迁,它的果实曰君迁子,亦即黑枣,而枣是仙家之常食。可见堂庭之山上的水玉、黄金、棪木等均与长生有关,据此推断白猿亦当与长生关系密切。

出土文献中,马王堆帛书《导引图》中提到了“木侯讙”和“猨(垀)”。李零根据图中人物造型,推测“木侯讙”即猕猴喧呼,“猨”是模仿猿猴叫声*李零:《中国方术正考》,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82页。。笔者认为李零释“木侯讙”义或然,而“猨”则否,其义当即“猨据”。张家山汉简《引书》中提到了“受据”,并且提到了具体的练功方法。“受据”当为“爰据”之误,“爰据”即“猨据”。根据《引书》,“受(爰)据”锻炼的部位是人的腰,其动作分解为“右手据左足,挢左手负而俯左右,三倍之,两手奉,引前两旁之”。其分解动作与猿猴前后四肢行走时动作很相似,锻炼的部位也相同。这种锻炼方法也可以与山东阳谷县吴楼一号汉墓出土的导引俑相印证,俑双膝着地,身前倾,头上仰,左手抚地,右手上举(图37)。而同墓出土的还有陶猿、陶鸟等。笔者认为动物俑也和导引俑相关联的,是导引俑动作的实物说解,如陶猴对应图37的导引俑(图38)*聊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山东阳谷县吴楼一号汉墓的发掘》,《考古》1999年第11期。。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曰:“猿之所以寿者,好引其末,是故气四越。”苏舆注:“《御览》九百十引《繁露》曰:‘蝯似猴,大而黑,长前臂。所以寿者,好引其气也。’”*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449页。这里说的便是猿善导引其气,故能长寿。十二生肖以猿配申,《诗推度灾》:“申者伸也,至是而万物大舒精也。”*[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纬书集成》,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75页。大舒精当即大舒筋,与伸展之义正吻合。

图37 选自《山东阳谷县吴楼一号汉墓的发掘》

图38 选自《山东阳谷县吴楼一号汉墓的发掘》

图39 选自《中国画像石全集》第3卷《山东汉画像石》图130

猿之长生、升仙内涵,还与房中术相关。房中术又称“接阴之道”、“御妇人之术”,实质上属于性科学。其中有关性技巧、性体位的内容,有与猿相关的称名。传世文献如《玄女经》之“猿搏”、《洞玄子》之“吟猿抱树”等,出土文献如马王堆帛书《养生方》:“益产者食也,损产者色也,是以圣人必有法则。一曰彘角,二爰据……”共有七法,都是房中术*裘锡圭主编:《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六),第62页。。《合阴阳》:“十节:六曰爰捕。”*裘锡圭主编:《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六),第155页。《天下至道谈》:“六曰爰居,思外。”*裘锡圭主编:《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六),第168页。其实“猿搏”、“猿捕”、“猿据”内涵悉同,都是说性体位为女仰男立,男擎女腿如猿猴攀树*关于“猿据”,周一谋等解释为“模仿猿猴引取物品的动作”(周一谋等主编:《马王堆医书考注》,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第403页),马继兴解释为“模仿猿猴蹲坐之状”(《马王堆古医书考释》,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第990页),李零采纳夏德安的意见,解释为“女仰男立,男擎女腿,如猿猴攀树”(《中国方术考》,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年,第414页)。本文采用夏德安、李零的说法。。这当然很容易让我们想起汉代画像中的爬树猿猴,如1985年山东莒县沈刘庄出土一块画像石,为前室西壁中立柱正面画像。画面为一棵大树,树上站立一仙鸟,树干有猿猴正往上爬,树下有人射箭(图39),尤其是汉代“玃盗女”题材画像,这类画像主要见于四川,其内涵当与升仙有关。有趣的是,汉画中所谓的“秘戏”题材也多见于四川。有时甚至“玃盗妇”题材与秘戏图一起出现,如2011年四川屏山县福延镇庙坝村2011PBM1出土画像石棺(图40)*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宜宾市博物院:《四川屏山县斑竹林遗址M1汉代画像石棺墓发掘简报》,《四川文物》2012年第5期。。目前学术界对此类画像的意义尚无细致深入的讨论,我们认为它的解释或许可以从房中术的角度展开。在古代,房中术并非仅属于性学,它同时也属于养生、气功类的方技之学,又与追求长生相关的登仙术相关,所以猿也会因此具有升仙之义。

图40 选自《四川屏山县斑竹林遗址M1汉代画像石棺墓发掘简报》

战国秦汉时期导引行气、御女辟谷等养生之术盛行,出土及传世大量相关文献可为明证。养生术所以盛行,一者因其确有强身祛病之功效,另者也是受到了神仙思想的影响。战国秦汉以来,神仙方术认为导引、行气、房中术等可助人长生不死或容颜不凋,并将之与仙话相联系。如王乔、赤松子,《淮南子·泰族训》:“王乔、赤松去尘埃之间,离群慝之纷,吸阴阳之和,食天地之精,呼而出故,吸而入新,蹀虚轻举,乘云游雾,可谓养性矣。”*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第676页。托名刘向的《列仙传》也记载彭祖“善导引行气”,邛疏“能行气练形”*王叔岷:《列仙传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8、40页。。在此思想背景下,那些辅佐或被取之以明导引、行气、练形、飞升的动、植物或原本就是仙物,如龙、凤、扶桑;或原本就是半仙半俗之物,如鹿、虎之类;而有的则被逐步仙化,如熊、鸱鸮、猿猴之类。还有一些可能受到了谶纬观念的影响,一些祥瑞之物也可表指升仙意义,如连理树、嘉禾之类。这是因为在谶纬语境中,升仙也是德的表征,仙人也有祥瑞之义,如西王母献瑞之类*曹建国:《谶纬叙事论略》,《文艺研究》2010年第11期。。上引《春秋运斗枢》曰猿上应摇光,可见猿也有祥瑞之义。而作为自然的精灵,猿逍遥山林,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存状态也与神仙术士追求的生存境界不谋而合,为其仙化提供了某种理据。

它们或精通击剑,甚或被称为剑术之祖。最早见于《吴越春秋》卷九《勾践阴谋外传》的记载,越国有精通技击女子应越王之聘,“将北见于王,道逢一翁,自称曰袁公。问于处女:‘吾闻子善剑,愿一见之。’女曰:‘妾不敢有所隐,惟公试之。’于是袁公即杖箖箊竹,竹枝上颉桥未堕地,女即捷末。袁公则飞上树,变为白猿。遂别去”*赵晔撰,吴庆峰点校:《吴越春秋》,《二十五别史》第8册,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第126页。。白猿也因此成为剑术之祖,后世称道剑术高超,常以白猿公作比。如李白《结客少年场行》之“少年学剑术,凌轹白猿公”,杜牧《题永崇西平王宅太尉愬院六韵》“授符黄石老,学剑白猿公”等,皆然。而后世的仙猿小说或戏剧中,剑成为其必备之佩饰,精通剑术也成为其必备之特征。如著名的唐传奇《补江总白猿传》中的神白猿,舞剑“环身电飞,光圆如月”。《申阳洞记》中的李德逢斩杀群猿妖所用的宝剑,也是猿妖之物。尤其是《绿野仙踪》中的袁不邪精通一十二路青龙双剑法,小说最后记载了袁不邪舞剑的情形,“初时若两条白练,一起一落;次后犹如百道银蛇,攀折远近;再次镶一轮明月,与天上月色争圆。至后,止觉寒辉冷气逼人眉宇,令人生怵惕之心。看到眼花缭乱处,通无人影,又像一片雪山来回摇动。真仙传也”。小说写到最后,甚至写到袁不邪能隔山断树,且只是一瞬目间又剑复在手*李百川:《绿野仙踪》,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年,第945页。。

又或年寿绵长,精通占候,俨然神仙。如东晋王嘉《拾遗记》记载:

周群乃三国时蜀人,《三国志》本传称其精于候算之学。《拾遗记》托事于周群,言其候算历数之学得之于白猿,其意在彰显白猿之异。而白猿之异尚在于其寿久远,“忘其年月”,似已入不死之境。在《补江总白猿传》中,白猿不仅年寿千岁,且“所居常读木简,字若符篆,了不可识”,故能自算生死之期,与《拾遗记》所记白猿颇为吻合。宋元以后的小说、戏曲中的猿仙或猿妖,无不长寿。如杨景贤《西游记》杂剧中的通天大圣饮玉皇殿中的琼浆,盗太上老君的仙丹,所以神通广大,长生不死。《陈巡检梅岭失妻记》中的猢狲精齐天大圣,也是“与天地齐休,日月同长”。此猴精虽不通谶读简,但也常到红莲寺听长老说禅机、讲佛法。

同时也因为猿戏或猿剧与房中术、养生术的关系,这些文学作品的猿仙或猴精大都好色,公猿盗妇或母猿劫夫等题材作品屡见不鲜,并且这些猿猴的性能力也常常惊人。《白猿传》中的白猿盗取三十多美女,竟能够“夜就诸床嬲戏,一夕皆周,未尝寐”。杂剧《西游记》中的通天大圣自诩“金鼎国女子我为妻”,《陈巡检梅岭失妻记》中的齐天大圣“兴妖作法,摄取可意佳人”,甚或它自己也承认“无能断除爱欲,只为色心迷恋本性”。此外如申阳洞主、《会骸山大士诛邪》中的猴精等,无不贪恋女色而掠人妻女。对猿猴性能力的渲染或与道家阴阳采补观念有关,如南宋曾慥《类说》卷十二《老猿窃妇人》:

晋州含山有妖鬼,好窃妇人。尝有士人行至含山,夜失其妻。旦而寻求,入深山。一大石有五六妇人共坐,问曰:“君何至此?”具言其故。妇人曰:“贤夫人昨夜至此,在石室中,吾等皆经过为所窃也。将军窃人至此,与行容、彭之术,每十日一试,取素练周缠其身及手足,作法运气,练皆断裂。每试辄增一匹,明日当五匹。君明旦至此伺之,吾等当以六匹急缠其身。候君至,即共杀之,可乎?”其人如期而往,见一人,貌甚可畏。众妇人以缠至六匹。乃直前格之,遂杀之,乃一老猿也。因获其妻,众妇皆得出,其怪乃绝。*曾慥:《类说》,《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62册,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211页。

其既明确说猿精盗女是为了“行容、彭之术”,可见道教施予之影响。并且随着道教的渗入,佛教等也逐步介入,如大士除害之类,使后世猿仙或猴精类题材的小说、戏曲成为儒、释、道等各种力量博弈的舞台。直至《西游记》出现,在广泛吸纳前代小说、戏曲猿猴题材基础上,融合众家观念,创作出孙悟空这一颠覆、融合前代猿仙和猴妖的集大成形象。

总之,我们认为猿因其善引气而被赋予长寿意义,再经战国秦汉间神仙方术及汉代谶纬观念的浸染,猿被逐步仙化。汉代画像中大量出现仙猿的形象,并赋予其升仙或导引墓主升天的意义,其思想背景正在于此。后世由于宗教的介入,出现大量以猿为题材的传奇志怪、戏曲小说。这些猿猴或仙或妖,或正或邪。而如果追溯这类题材的思想渊源,汉画中玄猿登高图所具升仙内涵及长生主旨正是值得密切关注的一环。而如果充分考虑汉画像中其他类型的猿猴题材,如可能与防止马瘟疫习俗有关的猴子骑小马图像,以及玃盗妇题材的画像等,则后世猿猴题材的小说戏曲与汉画像关系便更显密切。

[责任编辑渭卿]

猜你喜欢

猿猴楼阁画像石
《汉代画像石题榜隶书艺术研究》评介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徐州汉画像石历史文化研究探微
猿猴和两个人
动物的“叫”各不同
他用筷子搭起心中的楼阁
吊兰
汉风新韵
亭台楼阁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