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争片中信仰的诠释
——《血战钢锯岭》作品探析

2018-01-27刘婧山西师范大学山西临汾041004

名作欣赏 2018年24期
关键词:钢锯战争片战友

⊙刘婧[山西师范大学, 山西 临汾 041004]

《血战钢锯岭》是一部上映于2016年12月8日的战争片,由梅尔·吉布森执导,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上等兵军医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实经历改编,讲述了一个拥有坚定信仰的基督徒战士在战争中拒绝携带武器,作为医疗兵救死扶伤,并在惨烈的冲绳战役中凭借自己坚定的信仰赤手空拳救下75位战友的传奇人生故事。这部影片豆瓣评分8.7,在战争片好评榜中排名第39位,全球票房1.64亿美元。为什么会有如此佳绩?笔者认为这部片子讲述战争还在其次,最主要的是信仰,把信仰描述得比战争更为震撼,让人扪心自问,久久不能忘怀。

一、不幸童年时树立信仰

(一)战争洗礼后的父亲

戴斯蒙德的父亲托马斯也曾是一名军人,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在里昂战役中曾被两次授勋。虽然战争给他带来了荣誉,但也给他的精神带来了很大的创伤。从他战后的应激反应能看出,他对于战争是恐惧大于责任。这个角色第一次出现在影片里,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一排排墓碑中间,向他在战争中遇难的三名挚友讲述最近他们从小长大的地方的新变化。墓地外的四周被绿色覆盖,象征着新的希望,可是老道斯却孤独、寂寞、暴躁,无法控制地酗酒。两个儿子受到他的影响,尤其是小儿子在幼年时和哥哥哈尔打架,父亲不仅不管,还说这样倒省事,他只用打胜利者就好了。就在这时,戴斯蒙德用砖头砸向哥哥的脑袋,他吓坏了,呆呆地走向耶稣训诫的海报前,看着第六戒,不可杀人。这是他信仰起源的地方,也是第一次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做,也为影片后来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二)体贴善良的母亲

戴斯蒙德的母亲不仅要抚养他们两兄弟长大,还要忍受丈夫的家暴,在孩子不理解父亲,并认为父亲讨厌他们的时候,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妻子理解丈夫,她知道这是战争带给丈夫的痛苦,在儿子问她“他为什这么讨厌我们”时,她告诉儿子:“他不是讨厌我们,有时候他是在恨他自己。”

两个儿子打架后,她没有用武力苛责戴斯蒙德,而是告诫他:“杀人是重罪,夺走另一个人的生命,在上帝眼中是最恶劣的罪行,也是最让他难过的。”母亲用善良、温柔引导孩子,将他带回正途。

道斯童年时有一粒名叫“信仰”的种子悄然埋下,为他在以后人生中的遭遇带来“不可杀人”的选择。母亲的态度对戴斯蒙德的成长起了重要的作用,如果说父亲带给他生理上的冲动,那么母亲则教会他怎样让自己冷静下来。童年发生的事给道斯带来深深的影响,也为他以后参军路上的不被认同埋下伏笔。

二、残酷战争中坚守信仰

影片一开头就用镜头表现战争的残酷,血腥的画面,惨烈的哀号,腾空而起的大火,悲壮的音乐,仿佛让人身临其境。电影演到道斯参军入伍,初次表现他对信仰的坚持。不管他面对怎样的挫折困难与战友的刁难都不肯拿起武器,其实观众是有一点不理解的。道斯带给我们一种固执的感觉,这种固执不是贬义的,不是那种听不进去意见的偏执,也不是夜郎自大,而是一种恰到好处的“自我”表现。

(一)捍卫信仰不用武器杀人

戴斯蒙德入伍后的表现很不错,可是他出于自身的宗教信仰,在被送往前线之前的军事训练中拒绝使用武器。为此他不被大家理解,更被战友们排斥,嘲笑他为胆小鬼、懦夫,处处针对他,甚至在晚上入睡后殴打他,可是他并没有放弃。他始终认为自己参军是对的,他以前在机械制造厂干活,但不应该延迟参军。由此可见,他是一名渴望保家卫国、有血性的军人,可他内心更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坚持不杀人。

部队里的所有人都不认同他的信仰,想把他撵出军营。可是道斯不想离开,想用自己的方式在战争中发挥作用,成为一名医疗兵,救死扶伤。他被关禁闭,被带上了军事法庭,身陷囹圄,有可能还会进军事监狱,但是他始终不肯放弃信仰,在审判中讲出自己的心里话。父亲为了让儿子重回战场,穿上带有褶皱的“一战”时自己的作战服来到军营,用略带恳求的语气找到以前的长官,求得他的批准,用一封信帮助儿子成为随军军医。到这里,前期铺垫基本结束。道斯坚守信仰的背后是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

(二)坚守信仰救死扶伤

在杰克逊堡的基础训练结束后,道斯作为随军军医跟随美军77营奔赴日本冲绳夺取钢锯岭,来到真正的战场。手无寸铁的道斯不仅在钢锯岭战役中活了下来,而且在枪林弹雨、没有战友保护、失去战火掩护和在日军的疯狂报复下救了75名受伤的战友。为什么在我们看来是完全不可能的?那是因为我们的信仰从没有这么坚定。看着道斯一次次的救人,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信仰的力量。

每救一个人,都耗尽他全身的力气。他躺在地上,向上帝祈求“再让我多救一个”。戴斯蒙德这看似不可能的壮举却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场上的真实事件。强大的信仰就是支撑他的力量,他不仅积极营救自己的同胞,就连受伤的日本人也施以援手。这是一场跨越种族、阵营、爱憎和精神信仰的救赎。道斯的抚慰和治疗,不仅仅是他神性的象征,也是战争中不同阵营的人达成的一种精神和解。战争的残酷与被动,面对敌方军营活生生的人,内心本存的人道主义让道斯义无反顾地进行救助。这样的美国大兵一反往日的尚武形象,更具有救赎精神和人情味。信仰的力量无穷无尽,信仰让潜能爆发。

道斯就像希腊神话中的英雄那样英勇无畏,不同于希腊神话的是,他是那样真实、鲜活。戴斯蒙德不是美国科幻电影中拯救地球的大英雄,而是基于故事呈现出的一种普遍的悲天悯人式的人文关怀。把自己的行为变成了传说,如果我的生命是有意义的,那我必须去自己实现的人生。

三、灵魂深处不灭的信仰

在道斯的人物塑造上,我们甚至可以明显地看到耶稣的影子。这部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片,不仅有气势磅礴的全景描绘,还有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给观影者带来很强的代入感。

(一)信仰是活下来的力量

影片最后戴斯蒙德为了救人受伤,遗失了《圣经》。在战友将他抬上担架后,他嘴里不停念叨着《圣经》,一旁的战友听到后,答应立马为他寻找。他们知道《圣经》对道斯的意义重大,重大到根本无法想象失去《圣经》后的道斯是否能活下来。

这不只是一本信仰的《圣经》,也是道斯坚持活下去的动力。部队里的大多数人都不能理解道斯的信仰,但是都知道道斯的信仰有多坚定。从道斯的身上,他们看到,只要你有信仰,那就绝不是一个玩笑。

戴斯蒙德被战友用担架从悬崖上缓缓放下时,镜头变慢跟随着担架移动,从俯拍镜头慢慢转换到仰拍镜头,带给观众道斯在徐徐上升的错觉。此刻,道斯的形象被定格,我们看到了一位伟大的英雄。其实道斯就躺在那里,我们感受更深的是他的信仰,形象因为坚定的信仰而变得高大起来。

(二)真人带给我们的震撼

影片结尾处,有一段拍摄于2003年的“二战”期间救下75名战友的英雄戴斯蒙德·道斯的视频。这时的他已经白发苍苍,但眼睛依然清澈。清晰地为我们讲述真实事件的细节。我们不由对这位老人肃然起敬,因为他就是那个战斗英雄,电影主人公的原型,钢锯岭战役中的一个奇迹。

信仰是人类精神世界赖以存在的基础,更是我们平衡身体物欲最好的工具。《血战钢锯岭》不再把表现战争的残酷放在首要方面,而是将个人信仰放大到整个世界。这是一部思想性丰满的战争片,集中展示了战争背后更为深刻的人性和灵魂信仰。倒叙与插叙相结合,使得故事叙述更丰满。主人公戴斯蒙德勇敢坚守自己的信仰,最后将信仰和战争以及不愿拿起武器和安息日两个冲突解决。还有,难以割舍的亲情、浪漫忠贞的爱情和坚韧笃定的信念将道斯的形象丰满起来。总之,这部带有反战意味的战争片,引起人们究竟为什么而战的思考。

猜你喜欢

钢锯战争片战友
战友永在我心里
来生还要做战友
旧酒瓶变身小盆栽
《血战钢锯岭》的英雄主义耐人寻味
比赚钱更重要的事
战争的女性书写
锯扫把
浅析技术革新对战争题材电影叙事策略的影响
美式英雄主义的颂歌——简析《美国狙击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