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现形记》中官员形象探析
2018-01-27朱卿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朱卿[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
一、《官场现形记》中官员形象的分类
(一)卖官卖功之人晚清从道光时期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开始,对外兵灾连连,对内起义不断,社会秩序混乱,官场贪污腐败成风。官员贪欲愈来愈大,卖官位,卖功劳成了晚清官员敛财的重要手段。在小说第四回中,作者就交代了何藩台生平最爱的是银子,当得知新任抚台不久就要接印,自己这个藩台是做不久了,他做起事来就无所顾忌了,竟然让他的幕友、官亲,私下里替他招揽买卖,公然卖官。文中写道:“其中以一千元起码,只能委个中等差使,顶好的缺,总得头二万两银子。谁有银子谁做,却是公平交易,丝毫没有偏枯。”①由此可以推知,当时的官场是多么黑暗,而何藩台曾经抱怨道:“一个知府只值两吊银子,未免太便宜了。”“缺分有高低,要看货讨价。”②公然将官位当作货物一样讨论,堂堂藩台竟如同市井小商贩般讨价还价,是晚清官场上官员的真实写照。
(二)贪得无厌、搜刮敛财之人《官场现形记》中的官员大多腐败成风,极近敛财之能事。为了得到钱财,不择手段,不分对象。小说第十七回中,胡统领借剿匪之名,乱报了大约六七十万的军费;当时的武官们大多靠虚报军功、克扣公款来借机敛财。而文官敛财的方法就多种多样了。第二十三回中写道外官是如何剥削百姓的:山东归德府要开一个学堂,因为银款不够,便向生意人硬捐。而孔姓人的父亲只开了一个小小的布店,本钱不过是一千多吊,现在知府要求他每年捐三百吊,其父亲不同意,府大人就将他父亲抓了起来,并且要求另外两千吊衙署修理费。府大人为达到自己敛财的目的,近乎明目张胆地向百姓伸手要钱。
(三)残暴狠辣、鱼肉百姓之人小说中也不乏一些本身没多大本事,但性格却是残暴狠辣的官员,他们没有丝毫的为官道德,自私自利,以鱼肉百姓为乐。蒋逸雪先生曾说过:“后之所谓酷吏,舞文弄法,杀人以利己。”③小说中的胡统领是典型的空肚肠狠心肠之人。首先胡统领是奉命前去剿匪,军情紧急,刻不容缓,他竟然优哉游哉地坐花船前往;而在船中时,从一听到严州消息时的战战兢兢,到得知土匪并不十分厉害,枪炮不甚灵便后的洋洋得意就可以知道这是个全然不知兵事的废物。当他所谓的“剿匪”胜利后,途经一村庄,竟丧心病狂地纵容士兵搜刮抢掠,奸淫妇女,四处放火洗劫村庄,活脱脱的土匪模样,残暴凶狠到了这步田地,真是令人异常震撼!
(四)投机钻营、信口开河之人小说中塑造的一系列投机钻营和夸夸其谈的官员形象也很成功。小说第七回中的陶子尧就是这一类官员的典型代表。他凭借着从自己做洋务局老总的姐夫那儿得来的消息,靠着大考时买的“商务策”“论时务”等书,拼凑出来一份条陈。小说中对他心里的描绘能够着重说明他的投机本性,“乌龟爬门栏,就看此一跌,好歹又不与他什么相干”④。从这些心理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陶子尧是典型的投机分子,写上条陈献给抚台,不被看重就算,如果一朝得势,那前途就不可限量了,这就是他的心理。
(五)奴颜婢膝之人小说中奴颜婢膝的官员众多,而又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对自己的上官,即所谓的媚上。《史记·佞幸列传》上首次记载了关于媚上一词,“然邓通无他能,不能有所荐士,独自谨其身以媚上而已”⑤。在第二十四回中,由于傅署院热衷穿旧衣服来显示自己的清廉,浙江各级官员纷纷效仿,这些官员为了取媚于傅署院,对于自己本职范围内的公事全不在意,一心一意地搜寻旧衣服。这种现象极大地讽刺了晚清官场内谄媚的官员们。还有另一种官员见到洋人就奴颜婢膝于前,丝毫没有中国人的自尊与脸面。第五十五回中,萧长贵说,接洋人非但要跪接,还要报上自己的名号,等着洋人喊“起去”,才能好好站起来。由此可知,当时中国官员在与洋人交谈时,是怎样一副丑恶的嘴脸。晚清自从咸丰后便日趋衰落,于世界上的地位也是一降再降,而国人的脊梁也日渐低垂,这也是大多数官员先后患上“恐洋症”的原因。
二、官员形象背后的文化意蕴
(一)揭露了“千里做官只为财”的做官动机小说中总共写了几十个故事场景,描写了大大小小数百的官员,这些官员无论官位高低,官职大小,始终都逃不出一个 “钱”字。究其原因,钱典史一语道破天机,俗话说得好“千里做官只为钱”。在他看来,做官是一本万利的事情,官位越高,收益也就越多。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官本位的思想,并且统治阶级本身就是一个剥削阶级,但是晚清官场完全被黑暗笼罩,这也是有一定的原因的。晚清时期,对外屡战屡败,割地赔款;对内农民起义、各处杀官暴动不断,许多人都已经看出清王朝日落西山之势,而在这种朝不保夕的社会氛围中,官员们的思想上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追求道德礼仪上的规范,转而对与自身利益有关的钱产生了疯狂的依赖,这种依赖最终导致了官场风气越来越差,人们入仕的动机变得不纯。
(二)银钱开路的官场潜规则通过对小说中官员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晚清官场上的官员对于怎样能升官,怎样能补缺,都已经总结出了一套的规则。首先,小说所描绘场景中最为熟知的就是送礼。送礼可以说是官场不成文的办事原则。只有会送礼,敢于送大礼才有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相对的,收礼也有一套成熟的体系。例如文中周中堂自己出资开了家古董店,不直接收受银子,而是通过收受古董进行财物周转,以此来达到敛财收银子的目的。其次,晚清官场的判案潜规则是典型的救活不救死。小说第二十三回中,作者借贾筱芝之母的口说出了这个潜规则来。官员们普遍认为死者不能复生,那么对于活着的人就应该想办法帮他们开脱罪行。这种昏聩的断案方式直接导致了晚清社会混乱黑暗,吏治风气愈来愈差。最后,晚期官员混迹官场安身立命的原则就是要善于钻营,懂得见风使舵和借势。官员要是一根筋不善于变通,那么他的官途绝不会长久。
三、官员形象塑造背后所折射出作者的创作心理
(一)对清代官僚科举制度的抨击科举考试形成于隋朝,至清朝时形式已经趋于固定,考察的内容早已落后腐朽,与实际生活相差甚大。所以,通过科举出身的官员大多适应能力较差,并且思维僵化,不能灵活处理问题,这也是晚清时期官员动辄引经据典,出口必称古人、必尊古制的原因所在。而作者对于官员的评价,充分说明了作者对晚清通过捐钱买官制度的强烈抨击。所以作者创作的官员形象背后,既是对现实黑暗社会的不满、披露,也是对晚清时期吏治腐败,官僚间赤裸裸的权财交易以及官僚制度落后的全面抨击。
(二)蕴含着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与渴望改良的愿望晚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各种新思想冲击着中国的各项传统,在小说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于黑暗官场的不满,对被洋人坚船利炮包围的大清的未来而焦心。“作者将小说起名为《官场现形记》,所谓的现行,是让腐败的官场暴露在百姓的视线中,但显然作者的目的不仅仅是让问题暴露,而是为了解决问题。”⑥所以作者批判官场是为了给广大人民以及统治者予以警醒,期望国家风气能够有所改善,这体现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而他在小说中抨击脱离实际现实的科举制度,也侧面反映了他推崇的是实用主义,希望能够引进新鲜血液注入这腐朽的封建王朝,来改变黑暗的社会现状。
四、结语
《官场现形记》中所塑造的种种官员形象,不仅表现了作者本人及那个时代的百姓们对腐败成风的官员们深深的憎恶,也第一次掀开了一直以来笼罩在官员这个群体身上的神秘面纱。作者以辛辣老练的笔调描写了官员们的种种丑态,极近戏谑之能事,这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是一次空前的突破,产生了里程碑式的效应。作者第一次没有隐晦地直接披露官场中的种种丑事,这种写法对中国后来的现代官场写实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①②④ 李伯元: 《官场现形记》 ,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33页,第34页,第275页。
③ 蒋逸雪: 《〈老残游记〉考证》 ,世界书局1958年版,第259页。
⑤ 〔汉〕司马迁: 《史记》 ,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702页。
⑥ 程远: 《魑魅魍魉的世界》 ,《渤海大学文理学院学报》2011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