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中的礼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以《八佾篇》为核心

2018-01-27成静扬州大学广陵学院江苏扬州225000

名作欣赏 2018年24期
关键词:礼乐仁爱秩序

⊙成静[扬州大学广陵学院, 江苏 扬州 225000]

礼主序,乐主和。所谓“礼节民心,乐和民声”,礼是一套规范体系,约束人们的行为,使社会安定有序。乐则调和社会的矛盾,引导人们的心志,建立一种和谐的社会关系。“礼之性质与功能是使人得以‘他律’,而乐的性质和功能是使人得以‘自律’。”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秩序与和谐相统一的礼乐制度使国家安定、社会和谐有序、个人谦和仁爱。《论语》中礼乐思想所体现的秩序、和谐、谦让、仁爱、中庸、节俭、真诚等观念之于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与现代价值。《论语》中礼乐思想影响着个人、社会、国家的方方面面,对当今和谐社会的建构、良好人际关系的营造、社会秩序的建立以及现代社会价值观念的树立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自周公始作礼乐,周代早期的礼乐传统经历了发展、完善以及衰微。孔子所在的春秋时代,诸侯四起,礼崩乐坏,周朝所制定的礼乐制度被时人僭越。《论语》记录了孔子的主要礼乐思想,共谈及“礼”75次,谈及“乐”46次。《论语》各篇中零散地涉及孔子的礼乐思想。如《学而篇》中提及“礼之用,和为贵”,体现了礼的作用在于和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篇》)强调礼乐的统一与相辅相成;《颜渊篇》中“克己复礼为仁”在克己的基础上实施礼乐达到“仁”的境界,是儒家礼乐思想的核心;《乡党篇》通过介绍具体的礼节形式展现礼仪规范。但各篇中零散的记录无法集中而全面地阐释孔子礼乐思想的内涵。与其他篇目不同,《八佾篇》谈及礼的起源、礼的运用、礼的僭越、礼的本质、礼乐之间的关系等各个方面。

一、《八佾篇》的“秩序观”与当代社会秩序的建立

西周时期,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大夫、卿四个等级在用礼的规格等方面有着严格的规定,形成了一套规范的礼乐制度。《论语·八佾篇》通过列举一系列僭礼的行为,表达了孔子对于当时士大夫权力膨胀,社会四分五裂秩序崩塌的不满。礼的僭越代表着王室的衰落,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宗法制遭到破坏,维系国家统治秩序的规则不再被遵守,礼乐制度遭受巨大的冲击。比如文中所提到的“八佾舞于庭”“三家者以雍彻”“季氏旅于泰山”“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等现象是时人僭越礼制的表现,是春秋末年社会失序礼崩乐坏的体现。《八佾篇》中礼乐思想所体现的“秩序”观念尤为重要,对当代社会秩序的建立也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古人所说的秩序更多地体现在等级制度方面,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对于当今社会,秩序更多体现在家庭、社会和国家中遵守礼,遵守秩序,遵从适用于整个社会的礼仪规范。只有遵守礼这一社会活动的准则,各种人或事物,才能各得其所,处于社会中应有的位置,而不至于混乱失序。从个人层面来说,秩序井井有条,在工作中不越级不越权,在生活中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行为规范。从社会层面来说,今天依然可以通过礼仪规范引导人们共同构建有秩序的文明社会。社会的秩序主要通过法律来维护,但也不能忽视文明礼仪对于良好社会秩序建立的推动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当代社会并非强调封建等级制度,社会中的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本质上不同于古代的君臣思想,是因为社会分工和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不同而产生差异,是一种相互尊敬的、平等的社会关系。从个人到社会生活再到国家,以良好的社会秩序为根基,才能建立一个稳定有序的国家。从国家层面来说,在国家内部表现为稳定的社会状态,在国家外部则体现在国与国之间的外交上。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严格遵守外交礼仪,与世界各国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论语》中礼乐思想所展现的礼仪、礼制及其作用是当代社会所提倡的“秩序”观念的源泉。礼乐思想经过时代的革新后融入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参与着当代社会秩序的构建。

二、《八佾篇》的“和谐观”与当代社会稳定的巩固

《论语·八佾篇》中礼乐思想强调通过礼来维护统治秩序,通过乐的教化来引导人们自发地向善,达到自我的身心和谐。孔子说到礼乐必言诗,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古人认为《诗》中有着性情的真诚流露,有着美德的显现,有着志向的抒发。《诗》可以兴观群怨,有着美治次乱、惩恶扬善、感发于人的意义。“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欢乐而不过分,哀愁而不忧伤,达到一种平衡的境界。由此可见乐和的特性,讲究平衡与和谐。乐有音律曲调,各个部分不尽相同各有特点,却统一协调于乐章之下。“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已成。”从翕然振奋到纯然和谐再到清楚明亮,最后络绎不绝,连绵相生。部分与整体统一和谐,乐章与乐章之间和谐相生,不掩盖各自的特点,达到和而不同的效果。“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孔子认为韶乐尽善尽美,而武乐却尽美未尽善。因为乐的和谐不仅在于外在的形式,如曲调、舞阵等,还在于其内在价值意义和道德内涵。韶乐背后是尧禅让帝位给舜,而武乐背后却是武王伐纣灭商。一个是美德的体现,一个是暴力的推翻。“德音之谓乐”,《韶》与《武》在音乐的形式与声音上都是美的,但是在精神内涵上,《武》缺少道德的正义感。乐为心声,《韶》体现了人们对美德的追求。古人通过音乐的道德力量,引导人们求真向善,达到由内向外的整体和谐。我们从孔子的礼乐思想中,发展“和谐”的观念,构建和谐社会。首先,是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即外在的行为举止和内心的仁爱美德和谐统一。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才能达到由内而外的和谐。再者,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即自然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资源,而人类保护自然,爱护环境,维护生态文明。然后,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互敬互爱,恭敬谦和。社会在有序的基础上,实现平等与自由。最后,推而及之是国与国之间的和谐。国家内部以和为贵,国与国之间同样需要和谐共生,建立和谐的世界秩序。多元文化交融的世界要求我们能够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在汲取世界文化精华的同时,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国家与国家之间要追求和平,避免冲突与战争。只有在和平的大环境中,国家才能共同发展,社会才能共进,个人才能实现社会价值。孔子的礼乐思想中饱含着诗乐精神,使当代社会汲取其精华,发展和谐的形式与内涵,不断巩固社会的和谐发展,维护着当代社会的稳定。

三、《八佾篇》的“仁爱观”与当代社会道德的建构

《论语·八佾篇》中子夏从“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和孔子“绘事后素”的点拨中举一反三,悟出“礼后乎”的道理。孔子通过这一比喻,阐明了礼乐与仁的关系,礼乐以仁为本,先仁而后礼乐。仁爱,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以仁爱为基础,符合礼乐规范的和谐社会是孔子的理想社会,也是我们所追求的社会。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人而不仁,如何对待礼乐呢?可见仁是礼乐的基础,缺少仁这一实质内容,礼乐则徒有形式,没有内涵。礼乐思想的核心是仁,心中的仁通过符合礼乐的行为外化显现。礼乐是外化的仁,一系列的礼器、礼仪、乐仪的背后是一颗“仁人”之心。孔子把礼乐传统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意识到礼乐不仅仅是一种规则仪式,更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和精神内涵。今天所说的“仁爱”价值观念不同于孔子的仁爱思想。孔子的仁爱思想体现了一定的人道主义思想,但同时也保留了很多封建伦理道德的思想。而当代的“仁爱”观念是发展的人道主义的思想,是以人为中心,以人类的、人道的观念为根本,强调人的尊严与价值,倡导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互爱的思想。它从道德的关爱出发,展现人性的光辉。从个人关爱他人做起,共同营造富有道德感的社会。而国家施行仁爱的政策,改善民生。在一切的社会准则、法律法规的背后赋予仁的力量,在法治的基础上辅以德治,使人们获得道德文化认同感。

四、《八佾篇》的“处世观”与当代社会道德的完善

(一)“谦让”“射不主皮”,射礼不在于能否射中并贯穿皮革,而在于实践礼乐合一。马融曰:“射有五善,一曰和志,体和也;二曰和容,有容仪也;三曰主皮,中质也;四曰和颂,合雅颂;五曰兴武,与舞同也。”射礼强调射的过程中身体、仪容、礼、乐、舞的和谐统一,体现礼乐精神的现实意义,达到不争的境界。又如:“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君子讲究谦让不争,在射礼上的争,并不是争比射的结果,而在于比德。人们通过整个射礼的过程是否合于礼乐精神来比较德行的高下,体现出君子的谦让与恭敬。争是失和失序的表现,让则是道德和文明的体现。当代社会中的谦让不需要像古人那样繁杂的礼节,而是在日常生活之中自发自觉的行为。在生活中与人无争,谦让长辈,礼让行人,给有需要的人士让座等等。

(二)“真诚”孔子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吾不与祭,如不祭”是在说真诚。祭祖先如祖先在,祭鬼神如鬼神在。对于祭礼如果不亲身祭拜,就好像没有祭拜一样。从孔子对待祭礼的态度中,我们可以看到诚意与敬意。今天社会中“诚”的观念依然不失其本色,为人处世,以诚相待。真诚待人,真诚做事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美德。“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摒弃了其中的封建等级观念和忠君思想,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为上者礼贤下士,为下者尽职尽责,两者相互信任,真诚相待。人们通过正心诚意,力图消除社会关系与事物中的虚伪与虚情假意,建立真诚的、互信的、和谐的人际关系,保持认真的、有诚意的处事态度。

(三)“虔敬”从孔子对待祭礼的态度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诚意,还能看到孔子对天地、对祖先、对鬼神的敬意。孔子并不是在此表达封建迷信思想,这里的敬意是对祖先的敬重之情和对山川自然天地的敬畏之心。“事君尽礼”并不是谄媚,而是遵守礼仪规范的表现。正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两者是相互的尊重。孔子还说居上者不能不宽以待人,行礼时不能不恭敬,面对丧事不能不哀戚。这些都体现了“敬”的思想,“将他人视为同样有尊严的存在”。把他们运用到今天社会就是尊重他人,敬畏大自然,敬重祖先,爱岗敬业,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礼仪所体现的不仅仅是外在的人际关系的和谐有序,还有内在的人的尊严和价值以及道德的完善。人们在礼乐文化中获得尊重,实现作为人的尊严,从而提高道德自律。

五、结语

《论语·八佾篇》中礼乐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除了上文所详细论述的“秩序”“和谐”“仁爱”“谦让”“真诚”“虔敬”的观念,还有节俭、中庸、适度、宽容等思想。如“礼,与其奢也,宁俭”强调节俭,“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体现适度与中庸,“既往不咎”提倡宽容。谦让、真诚、尊敬、宽容等思想统一于礼乐思想之下。礼代表秩序,乐代表和谐,仁爱是秩序与和谐的基础,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筑了孔子的礼乐思想。《礼记》有云:“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当代社会价值观摒弃了封建等级观念和古代的忠君思想等糟粕,继承与发展了《论语》中礼乐思想的精华,形成了和谐、平等、诚信、仁爱、谦让、有序、文明的现代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引导着个人诚信友爱、谦和有礼;指引着社会宽容平等,和谐有序,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引领着国家和平与发展,兼顾法治与德治,使人们获得文化认同感。通过解读《论语·八佾篇》中的礼乐思想,立足于传统礼乐思想和当代社会实际,把握孔子礼乐思想的当代价值,促进当代社会价值观念的构建。“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虽远,然文化不止。

猜你喜欢

礼乐仁爱秩序
打击恶意抢注商标 让市场竞争更有秩序
儒家“礼乐教化”与新时代设计人才培养
礼乐之道中的传统器物设计规范
国际秩序的裂变及其未来
秩序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语文教学中礼乐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仁爱来到我身边
南风吹梦,礼乐重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