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壮族多声部民歌音乐特征分析

2018-01-27韦慧玲河池学院音乐舞蹈学院547000

大众文艺 2018年11期
关键词:衬词山歌壮族

韦慧玲 (河池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547000)

一、壮族的多声部音乐

壮族的多声部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形成、发展与壮族人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壮族的传统文化发展息息相关。壮族的多声部音乐不仅包括有二声部音乐,还有三声部音乐。在广西壮族地区,至今仍旧保存着大量的二声部音乐作品,在壮族地区的称呼有如“高低音”、“公母音”等等。壮族的三声部音乐是在本民族二声部音乐基本特征的基础之上,进行加工改变发展得来。

(一)壮族二声部音乐

壮族二声部音乐与本民族的单声部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在本民族单声部音乐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作,从而发展成二声部音乐。二声部音乐多采用的是支声复调的方法,旋律多采用五声徵调或者羽调,主要是重唱或合唱两种方式。第一声部为主要旋律声部,第二声部是第一旋律声部的分支声部,是根据第一旋律声部的调式调性、风格、节拍节奏特点而形成相似的第二个声部,但两声部之间有一定的对比性。在广西壮族地区有许多的二声部音乐,以下将以广西南宁地区的壮族二声部民歌嘹啰山歌为例,浅析广西壮族壮族二声部音乐的音乐特点。

嘹啰山歌是一种二声部山歌,主要分布于广西南宁市良庆、邕宁等地区。嘹罗山歌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在南宁地区传唱度很广,人们会在三月三、四月初八、五月初五等节日演唱嘹罗山歌。嘹罗山歌具有自己独特的音乐特点:在演唱方面,演唱人数常为两至三人,有时人数更多,演唱方式为对唱形式,最开头的时候,先由一个人起唱,起唱“嘹啰”这一衬词,唱完衬词后,多人一起合唱正词部分,两声部中,主要的旋律在高声部,第二声部起到配合性作用,从纵向方式看,多是在一个主旋律的基础上,对音高稍加改变,使得两个声部间的音程形成大二、大三度的关系,大二度音程在壮族二声部音乐中的使用较为广泛。嘹罗山歌随着时间变迁,逐渐在演唱上也加以改良,在齐唱的方式上,时而分开,时而合唱,合是其演唱的主要方式,从而形成具有对比性的演唱方式。

嘹啰山歌是广西南宁地区音乐文化的瑰宝,记录着该地区的历史与记忆,是壮族二声部音乐中重要的部分。

(二)壮族三声部音乐

广西壮族三声部音乐继承了本民族的二声部音乐作品中的音乐特点,并且经过一定加工创新发展而来,在第一、第二个旋律声部基础上,加入当地特有的衬词作为第三个声部,形成一个专门唱衬词的低音声部。壮族的多声部音乐中最著名的当属马山的“三顿欢”。“三顿欢”被称为壮族三声部音乐的“活化石”,是中国著名的多声部音乐文化瑰宝。以谱例中的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长工歌》为例,对其进行分析。

《长工苦》是在劳动中创作的歌曲,歌词描绘了穷苦人民生活的不易和劳作的艰辛。歌曲由两个旋律声部和一个低音声部的伴唱构成,三个声部之间相互协调发展,低音声部以唱衬词为主,对两个旋律声部起到烘托与陪衬的作用。第一、第二声部的歌词多使用正歌词,第三声部是衬词。注意腰脚的押韵性,节奏上互相补充,歌曲旋律中多采用装饰音,使得歌曲更富有性格特征,更加深刻的表现歌曲的情感内容。

二、广西壮族多声部民歌总体音乐特征

(一)广西壮族三声部民歌音乐特征

马山壮族三声部音乐旋律多是优美、活泼、欢快的,有着独特的音乐特点。在旋律方面,以高音声部为主旋律,中音声部以相接近的节奏和稍低的音区陪唱,低音声部以衬词和长时值的音作为陪衬,第一、第二主要旋律声部明确旋律发展,清晰的区分两声部的音乐片段,两个声部之间形成独立的音调关系。如上谱例,三个声部均使用羽调式,三个声部的旋律常常有交叉和穿插现象,节奏上互相补充。在歌词方面,第一、第二主要旋律声部为正词,第三声部使用衬词,而歌词一般使用五言四句或者五三五言六句的形式对歌词的工整性要求较高,注重歌词的平仄关系,注重韵律关系,注重腰脚韵。在演唱方面,多使用的是支声复调和声,形成三度和声风格。盛行的使用“哈”声,因此马山的三顿欢也被称为“欢哈”使用的时间不定,即兴的使用方式。

(二)广西壮族多声部民歌总体音乐特征

通过以上分析,壮族民歌总体音乐特征总结如下:

(1)壮族的多声部音乐多数是在劳动人民的创作中产生,由劳动人民传唱,多是在集体的工作劳动或者闲暇时候创作演唱多声部音乐,从而起到振奋精神和娱乐的作用,使劳动工作更为高效率的开展。

(2)壮族的多声部音乐是在继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其曲调的起伏、节奏的变化、装饰音、衬词拖腔的使用上,都是在本民族音乐中的单声部民歌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改造发展而来。

(3)壮族的多声部音乐多数是在同一个曲调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改变发展而成,各声部旋律发展方向较为统一,每个声部的节奏型也大致相同,音乐风格也较为相似等等。

(4)音乐旋律较为单一。在同一个曲调上,演唱者在基本旋律的基础上,对其节奏、音乐风格加以改变,这中改变方式对歌曲的变化作用较少,基本都是同声齐唱的方式,只是在某处音中稍加以改变。例如以上举例的南宁地区的嘹罗山歌,便是这种情况。

(5)在壮族多声部音乐中,声部的协调性强,声部间的分工明确清晰。例如马山的“三顿欢”,声部之间的协调性很强,声部间互相补充,声部音乐清晰明了。

(6)多声部音乐多有即兴性,歌手们可以在其基本旋律的基础上,对其节奏、音程等加以改变,在曲调旋律上加花等等,歌手们根据自身演唱情况对音乐做即兴化的处理。

广西壮族的民歌文化,突出本民族的的语言、风俗习惯、音乐的艺术性等重要特征,彰显出壮族的独特性。通过本文较为浅显的分析,以期让更多同仁关注广西壮族多声部民歌的研究。

[1]张声震.《壮族民歌古籍集成》[M].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年11月

[2]楚卓.廖琨铭.《论壮族三声部民歌乐声形态之美》[J].艺术探索,2013年1月

[3]范西姆.《试论壮族多声部民歌的形成与特征》[J].广西民族研究所,1986年1月.

猜你喜欢

衬词山歌壮族
山歌还要妹起头
衬词在歌曲创作中的运用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山歌
藏族古乐谱《目意耳之喜宴》中的衬词研究
《Cat’s book》
苗山歌
壮族山歌
民歌中的衬词和衬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