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对文化馆行业与中国文化馆协会建设的思考

2018-01-27赵保颖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中国文化馆协会秘书处100000

大众文艺 2018年11期
关键词:普及文化馆协会

赵保颖 (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中国文化馆协会秘书处 100000)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论断,针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目标要求。十九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全面启动机构改革,文化和旅游部挂正式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相互融合的进程大幅提速。2016-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两部公共文化权威性、基础性法律相继颁布,推进文图两馆总分馆制、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中心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陆续出台,公共文化事业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

面对新时代新目标新任务,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明确文化馆的行业定位,进一步加强文化馆行业协会建设,对于全行业准确树立目标、形成整体合力、促进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馆行业,要站位高、定位准、谋位新

当前,文化馆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位势”,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形势相适应,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整体进程相同步,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相匹配,真正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龙头和骨干。

1.站位要“高”

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公共文化机构类型,文化馆的责任与使命始终围绕和服务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与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相比,文化馆具有更鲜明的中国特色,更贴近基层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更突出地承载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求,更充分地体现出党和政府的价值追求,是建设和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渠道,是增进基层群众文化认同、政治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重要抓手,是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加强我国社会主义基层文化建设和推行社会教化的主渠道。这个“高”站位与阵地意识,文化馆行业应该坚决地秉承和坚持,这是文化馆行业最重要的社会价值体现。

2.定位要“准”

从2015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首次提出“全民艺术普及”理念,到2017年3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将“全民艺术普及”上升为法律规定,文化馆的职能被高度聚焦在“全民艺术普及”,解决了长期以来文化馆职能不清、定位模糊的问题。然而,适应新时代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文化馆人如何诠释全民艺术普及的内涵和外延,需要我们更深入的探索与更广泛的实践。全民艺术普及首先要讲“全民性”,具有普惠、均等、保基本的特征,这决定了文化馆政府主导和公益的性质。其次,全民艺术普及的“艺术”比一般理解的“艺术”概念更宽泛,是文化与艺术的大范畴,因此,文化馆所要传播普及的,不单是吹拉弹唱、琴棋书画等艺术技能,更重要的是以艺术形式为载体,以文化人,以文载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是“普及”,这是群众文化工作的最终目标。文化馆较强的综合性文化服务功能,决定了在“普及”方面比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其他公共文化机构更具独特优势。

3.谋位要“新”

“创新”是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的战略支撑”。站在新时代历史方位上,文化馆行业的创新驱动在哪里?如何持续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构建现代型文化馆?近年来,围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比如,针对管理体制创新的“法人治理结构建设”,针对行业体系建设的“县级文化馆总分馆制”,针对效能建设的“基层综合文化中心建设”等。再如,群星奖评奖办法改革后,文化馆欲以创作做核心竞争力来“繁荣群众文艺”,更需要重新建立有效的保障与激励机制。还有,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以及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有效带动了文化馆行业的科技创新和服务效能提升,公共文化云和数字文化馆建设在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和各级文化馆的积极推动下,成为文化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文化馆的创新道路上,尽管很多理念、方式、方法还在不断摸索,但是这条道路一定是前进、辗转、再前进的螺旋式上升和不断发展大好趋势。

二、中国文化馆协会,要搭平台、促转型、求发展

2014年中国文化馆协会成立背景是落实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政府职能转变和文化体制改革要求,以行业协会为抓手,理顺行业组织与政府之间关系,逐步推动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和行业组织微观协调相结合的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全会以后,要进一步深刻理解行业协会在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积极促转型、搭平台、求发展。

1.促转型

党的十八大报告三次提到社会组织建设,十九大报告提到五次。十八大着眼于社会组织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原则要求和基础工作,十九大则体现在社会组织作用发挥、深入推动、多方发力等方面。行业协会是社会组织的重要类型,是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也是解决我国新时代主要矛盾的有生力量,这是新时期对行业协会建设与发展的新要求。新时代行业协会的定位也发生了改变,由“跟随”变为“协同”,有“幕后”变为“台前”。对中国文化馆协会而言,转型升级要着眼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行业建设上看,要调整行业力量整合的着力点,从引领构建统一的行业伦理和价值、激发行业发展活力方面做文章;二是从行业自律的角度看,要调整管理思路,积极推动行业标准与规范的研究、制定和实施,强化行业自律,协调行业关系,维护行业利益;三是从行业交流的角度看,要调整工作导向,要从需求出发、从问题出发,从实际出发,推动全国性工作交流、特色展示和经验推介,积极促进文化馆行业整体形象在国际舞台上的展现,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2.搭平台

截至2017年底,协会已发展会员870个,其中,个人会员179个,单位会员691个,单位会员中省级、副省级文化馆全覆盖,地市级文化馆覆盖85%;先后设立理论研究、数字文化、音乐创作、舞蹈、会展、国际民间艺术交流、合唱、书画、文化志愿服务、培训10个专业委员会。

近四年来,文化馆协会成功举办了四次中国文化馆年会,搭建起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馆行业交流平台;培育打造了“百姓大舞台”网络群众文化活动、“欢跃四季”百姓广场舞等全国性群众文化服务品牌,大幅提升了各地品牌活动的参与度和印象力,引领了“互联网+群众文化活动”服务模式创新;策划实施了“全民艺术普及技能提升计划”,探索建立起政府主导、公共文化培训机构和协会共同推动的行业培训新格局;组织编辑出版了文化馆行业首部蓝皮书《中国文化馆全民艺术普及发展报告(2015-2016)》以及2014-2017共四部《中国文化馆年会征文获奖作品集》,配合公共司推动《文化馆业务规范》《文化馆管理办法》编制和修订工作,研制了《全民艺术普及慕课建设指南》,承担了第二届文化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为文化馆理论研究体系和学科体系建设,推动行业建设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打下了良好基础。

中国文化馆协会这个聚集全国文化馆(站)行业管理者和建设者、吸引各领域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社会力量、促进新经验新成果新技术新思路深入交流的“大平台”不仅要继续搭下去,而且要搭得更宽、更高、更新、更好。

3.求发展

发展才是硬道理。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发展仍然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下一步,文化馆协会要积极面对新时代新任务,对上衔接政府,对下衔接群众,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第一,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协助文化和旅游部做好工作。要严格遵守各项纪律和规章制度,团结和带领行业内外力量,协助政府管理部门正确引领行业发展。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对文化馆从业人员的宣传培训。要深入开展行业调研,着力推进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积极主动当好政府的参谋助手,为体制改革和行业发展建言献策。

第二,坚持改革创新,服务和促进行业发展。要进一步加强服务行业、推动发展的作用,既不缺位也不越位,始终以改革和创新为重心,贴近行业实际,突出服务引领,与行业同发展共进步。要全面掌握行业发展动态,重点围绕文化馆内容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开展工作,积极搭建信息沟通、交流合作等基础性平台。

第三,坚持严格管理、科学管理,不断加强协会体系建设。协会要主动加强对各会员单位及分支机构的指导,既要做好对各会员单位的服务,又要依法依规加强管理,努力形成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要多多听取各级文化馆和行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升履职能力和服务水平。

第四,坚持加大宣传,提高协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要结合文化馆行业的全面宣传,积极宣传协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扩大行业覆盖面,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拓展社会合作空间。

综上所述,站在新时代新征程的起点上,我们要认真思考应该建设什么样的文化馆、建设什么样的行业协会,应该在各自层面上扮演什么角色,具体做什么、怎样去做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只有很好地解决这些根本性问题,我们的事业才能瞄准正确方向,快速稳健地向前发展。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2017年10月27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27/c_1121867529.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国人大网.2016年12月25日.http://www.npc.gov.cn/npc/xinwen/2016-12/25/content_2004880.htm.

[3]吴理财等.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2017年2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46-147页.

[4]郑海鸥.文化馆转型升级添活力.人民日报,2018年01月04日19版.

猜你喜欢

普及文化馆协会
野外生存的基本装备之普及篇
娄底市翻译协会简介
寻访呈贡非物质遗产文化馆
章堰文化馆
5G手机打响“普及战”
大爱有光
太阳第一家
协会 通联站
协会 通联站
协会 通联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