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什么是设计的物质性?

2018-01-27谢雨圻中国传媒大学100024

大众文艺 2018年9期
关键词:物质性薯片物质

谢雨圻 (中国传媒大学 100024)

薯片被作为展品构成了一场展览,它们被摆在货架上,正如超市中的快速消费品。“薯片”实际上是美国歌手、诗人鲍勃·迪伦(Bob Dylan)首次在中国出版的中文版诗集,它被包装进薯片袋中。这一“薯片”系列共7本,收录了鲍勃·迪伦不同时期的诗歌作品。新奇过后让人产生疑问:为什么诗集要放进薯片包装里?为什么这样设计?包装让我们产生了物质的想象,按习惯我们预设了内在的物质;而撕开后看到诗集,又会产生一种惊喜和错位的感受。这一切的体验都指向了本文的命题:设计的物质性。同时也引出众多相关的概念:物质、非物质、材料、形式、内容、功能等及其思考。那么,设计的“物质性”究竟是什么?

一、设计的物质性的产生和建构

设计需要经历创造和使用两个过程。要实现一件设计品的创造,设计者需要考虑两个重要的因素:一是物质材料的选取;二是思想观念的加工。物质材料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不同材料有其独特的质感和对应的功用;而思想观念的作用则更为隐蔽,它通过设计者的创作手法被注入到物质材料之中,以传达设计理念,实现设计目标。在从原材料到设计成品的创造过程中,设计者首先需要找到物质材料与设计目标相对应的准确的物质性,如铁对应坚硬、棉对应柔软,材料会产生相应的物质力量,物质性寻找的准确程度直接影响着设计成品的优劣;而后,设计者在材料物质性的引导下将思想理念融入其中,使物质材料达到设计目的,并产生精神力量,物质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思想观念的作用范围。设计的创造过程就是设计的物质性最初产生和不断建构的过程。

设计的使用过程涉及到人的不同感官维度,主要对应视觉、触觉、听觉等,嗅觉和味觉的感受在特定的设计中明显涉及,本文不做过多的讨论。

首先是视觉,即观看设计的过程。视觉通常是使用者的第一感受,形状、颜色等,同时也是基础,它贯穿整个使用的过程。观看的过程是以往使用经验的唤起。例如使用者看到造型奇特的水壶,根据其基本特征:壶嘴、把手等,就能判断其材料、基本功能等。同时,视觉伴随在使用的整个过程中,与其他感官体验相配合不断深入地了解设计。

其次是触觉和听觉。第一个层次是使用者在触摸时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物体材质的软硬、光滑程度、弹性等基本特征;听到材料本身、人与材料之间接触时所产生的声音,这是物体基本的物质性所带来的。第二个层次是为了达成一定的设计目标,而对物质进行加工,使材料的物质性产生新的情感体验。例如,澳大利亚品牌Kusa设计了一款“绿草拖鞋”,在拖鞋表面添加了一层草皮,每一步都带给人走在草地上的新奇体验。我们常见的拖鞋都在表面和底部增加突起,达到防滑的目的,这属于第一层次;而增加草皮则属于第二层次,设计带来与日常产生反差的触觉体验,使两种材料的物质性产生新的组合,带来回归自然、放松的情感体验。

设计品的使用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对于使用者来说是多维度的体验。视觉、触觉、听觉等感受相互叠加,从材质本身的物质性,到物质性之中渗入的设计观念,加深了使用者对于设计物质性的理解。

二、设计的核心问题:如何体现物质性

探究“什么是设计的物质性”需要重点围绕设计的三个核心问题:材料、形式和功能。首先,“设计的物质性”偏重于设计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形态,因此设计的材料如何体现物质性需要独立于形式以外进行讨论;其次,形式是设计物质性能被人所感知的呈现方式;另外,功能则是设计实现其存在意义的重要层面,与物质性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第一,在材料层面,材料的选择传递了物质力量,设计者对材料的认知和使用也会改变其的可能性。从设计的历史来看,最初设计大多以实在的物质形态存在,由实体的材料构成,材料的选择传递了相应的物质力量;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非物质的元素加入到设计之中,材料的形式和可能性也不断增加。“2009东京纤维展”上展出的设计师格温内尔·尼古拉斯的作品“薄雾长凳”,他将塑胶光纤材料进行编织,覆盖在长凳表面。当人逐渐接近时长凳慢慢变亮,通过发光对人体运动做出反馈。在黑暗中,发光的长凳如同薄雾漂浮在空气中。感应反馈这样的非物质因素加入到材料之中,为其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也为设计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

第二,在形式层面,设计的形式指:“一是由功能、结构所体现的形式,这是共性的、理性的形式;二是艺术化、装饰化的审美形式,它往往是个性的、感性的形式。”1设计通过功能、结构和审美的形式带来物质的体验,实现形式的手段或形式本身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3D打印逐渐被大众所认知,小到螺丝钉大到家具、建筑,随技术的发展都能被“打印”出来。设计者通过计算机将图形绘制出来,进行3D建模,运用数字的手段对物质材料进行加工,从而产生了物质的形式,如机械部件、3D艺术品等等,3D打印得到的结果对应着具有功能、审美价值的物质,实现其设计目的。

第三,在功能层面,“功能是对象能够满足某种需求的一种属性”,设计作为实用艺术,“主要功能是实用功能,即它的物质功能。”2在设计结果是实在的物质的阶段,设计品的功能和物质性的对应是非常明确的:柱状杯子的形态是用于盛水喝水的;有平面有支撑的椅子是用于坐的等。而在数字化趋势的影响下,设计的功能对物质性的反映则更加复杂。界面设计是基于电脑、手机等界面进行的设计。界面设计经历了拟物化、扁平化和质感化等设计风格。拟物化风格存在于早期的数字化阶段,设计模仿物,是指义的功能,如用逼真的信封图标表示“邮件”按钮;而当数字化到一定阶段,技术手段逐渐成熟,扁平化的风格出现。设计开始抛离物质,追求视觉形式的功能,追求更加数字意味的东西:数字的极致和极简;在这种极端的数字化一段时间后,人们感受到情感的缺失,质感化风格由此产生,在扁平化基础上加入拟物的形式,如阴影、质感等,但并不是对真实物质世界的完全转译,加入了情感的功能,用类似于物质的感受来弥补缺失,平衡用户的需求。由此可见,设计的功能从物质的直接转译到与物质或远或近的对应关系中,能够满足某种与物质对应或反映物质的需求即是设计的功能对于物质性的体现。

三、社会阶段变化中的设计的物质性

在工业化时代下,设计以塑造有形物质世界为主要活动,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非物质的内容被纳入到设计范畴中。从物质内容到逐渐加入非物质内容的过程中,设计的物质性内涵也在不断变化。

工业社会时期,设计的对象是物质实物,以创造和改造物质为主要活动,设计的物质性所对应的是物质的实在和适用。从商业角度看,对于产品形式和造型的设计能够有效地提高商品的销售。因此设计以功能作为导向,物质产品不断丰富,标准化、批量化成为最重要的要求。

(5)总而言之,本区绝大部分调查面积的土壤,其环境质量基本处于清洁状态,土壤养分中等,土壤质量可评定为良好等级。

后工业社会则是信息社会、知识社会,也称“非物质社会”,以信息和知识创新为主要资源。“人们的生活观将从追求经济富足的‘物质主义生活观’,逐步移向‘摆脱物质主义生活观’,即关心知识,追求文化创作等活动。”3设计的对象由最初的物质实体衍生出非物质的内容,更为强调感受、体验和流程等的设计。

在后工业社会初期,物质的种类和数量都有极大的增加,设计仍处于由物质对象转向非物质对象的过程中。从最初设计“硬件”,扩展至“软件”,“扩及听觉、嗅觉等感觉,把设计宗旨和含义包容于设计内容。”4不再是对于物质数量的需求,人们开始思考物质的意义,寻找事物的独特个性,设计凭借其创造性而产生新的价值。前文所述的鲍勃·迪伦“薯片诗集”,它的内容为诗歌,诗歌是无形的,书籍设计为它找到了承载的物质形式:书、纸。诗歌变为可视的、可阅读的内容。而“薯片诗集”又为它加了一层新的“物质外衣”:薯片袋的包装,除了物质形式发生了变化,此时的薯片诗集还带给人以快速消费的意味和物质的想象。从感受来看,最初的诗歌带给人诗作为文学形式的感受和具体的诗的感受;而变为薯片诗集后则增加了意外、错位和惊喜等感受。在这一过程中,设计的物质性的表达可以概括为以反映精神内容为目标,有意识地改变惯常的物质设计形式,物质与非物质的关系是一种看似矛盾的冲突,同时又强化了非物质的内涵和感受。

后工业社会中期以来,非物质内容已经成为习以为常的事物,除了为人类社会提供便捷的生活、快速的节奏,同时也带来了情感的缺失。因此在这一时期,设计的物质性体现在找到物质材料的新使用方式以及创造新的感受。设计的任务是通过对于非物质内容的设计,为人们带来更为优质的情感体验,例如真实感、共鸣感和物质回归的关怀感等。“屏蔽的咖啡厅”是日本设计师深泽直人的空间设计作品。这是一种新型空间,利用轻薄的超级纱充当空间的墙,空间内电磁都被屏蔽,手机无法找到信号,具有美观和阻挡电波的实用功能。“它为人们提供了从通信网络的复杂世界中逃离的安全场所,为饱受日常生活压力与喧嚣的人们提供临时庇护。”5

在信息时代,信息的爆炸式传递颠覆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人与人之间的真正沟通逐渐减少,人们从科技中受益,也为其所累。深泽直人的设计利用新技术材料屏蔽多余的信息,使真正重要的信息更加明确。其中设计的物质性体现为以物质手段设计空间中的非物质内容,用物质的方式去消解非物质过剩带来的情感缺失问题。高技术产生的问题,需要以高情感的方式来弥补和消解,才能在信息社会中找到技术发展和人的需求之间的平衡。

四、小结

综上所述,设计的物质性是依托于物质的属性,通过材料传递物质力量,以功能、结构和审美的形式带来物质体验,满足某种与物质对应或反映物质的需求的属性。

由此可见,设计的物质性与人的感受和体验密切相关。伴随数字化的进程,有形的物质实体可能会减少,但人类的情感不会消失。对于设计的物质性的运用能够在信息膨胀和技术主导的当今,认清设计的目的和价值,为人类的需求和感受而设计。

注释:

1.李砚祖. 艺术设计概论[M]. 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101.

2.李砚祖. 艺术设计概论[M]. 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41.

3.4.李砚祖编著. 外国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下[M] // [韩]金泽勋. 21世纪设计教育之展望.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329-333.

5.[日]原研哉,TOKTO FIBER实行委员会(2009)编. 引人兴趣的媒介[M]. // [日]深泽直人. 超级纱*深泽直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96-303.

参考文献:

[1][日]原研哉,TOKTO FIBER实行委员会(2009)编. 引人兴趣的媒介[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李砚祖编著. 外国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上下册)[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李砚祖. 艺术设计概论[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6.

[4][法]马克·第亚尼. 非物质社会[M]. 滕守尧译.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物质性薯片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薯片
最佳损友
吃薯片
地理诗学的批评实践:评《海明威的地理:亲密感、物质性与记忆》
脆不脆?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景观建筑设计的色彩研究
物质及其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