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非遗文化的品牌化传播途径思考

2018-01-26巫颖

卷宗 2018年36期
关键词:传播途径非遗文化品牌化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文简称“非遗”),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l]。非遗毫无疑问是我国增强文化自信的中坚力量,而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如今已然成为全社会重点关注的焦点。对于地方而言,怎样让非遗文化进入发展的良性循环是值得深思的课题。笔者认为除了依靠政府单一的保护,还需要对非遗文化进行品牌化的传播,以达到整合资源、汇聚社会力量促进非遗传承与发展的目的。下文将结合宜宾非遗文化,探讨建设“工匠精神”主题体验馆作为传播途径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非遗文化;品牌化;传播途径;工匠精神

1 必要性与可行性

1.1 国家與地方对于非遗文化的高度重视

2011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5年12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明确了国家发展战略及文化发展的总体部署。[2]

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大力弘扬宜宾市优秀的传统文化方面,宜宾一直在行动。力求完美展现并增强宜宾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间自觉传承的活力,并提高非遗项目的知名度,提升社会影响力。

为了记录、保护与传承宜宾非遗项目,2016年以来,宜宾市文广新局、市博物院、市非遗保护中心、宜宾广播电视台先于全省、开创性地以人文纪录片的拍摄手法,联合录制完成了《宜宾非遗》系列节目,将大坝高装、苗族蜡染技艺、女子踩桥等8个国家和省级非遗保护项目搬上荧幕。

近年来,宜宾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作为传承城市生命力、凝聚发展向心力、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抓手,积极推动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1.2 “工匠精神”是非遗品牌化塑造的精髓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2018年3月,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回溯了中国人民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创造出的灿烂文明成果,他再次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工匠须具备敬业、精益、专注、创新以及不断突破自我等优良品质。“工匠精神”是中国劳动人民传统的特质,还是现代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对自己的产品(工作)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所以“工匠精神”是与非遗文化天然联系在一起的。[3]

我们的非遗保护措施不能只停留在经济补贴和政策支持,传承不仅需要关注艺术内容和形式,还要找到非遗文化共同的精神内涵,并且抓住此内核进行品牌化塑造。

1.3 宜宾非遗文化资源丰富,但缺乏整合与打造

宜宾市现有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五粮液酒传统酿造技艺,江安竹簧工艺,珙县苗族蜡染技艺,兴文县大坝高装;省级21项,市级83项。宜宾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显示了巴蜀文化的丰厚底蕴,是宜宾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传统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虽然宜宾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方面取得了众多成就,但是却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空白。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现代文化的冲击、资金投入不足等各个方面的影响,非遗文化陷入传承主体、传承环境、传播途径困境。

1.4 “工匠精神”窗口是城市精神文明的地标与丰碑

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在青年一代树立“工匠精神”,弘扬劳模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才能凝聚力量实现中国梦。

打造专属于宜宾的“工匠精神”窗口,是构建起城市精神文明的地标,是丰富城市文化内涵的重要手段。对宜宾“工匠精神”的展现要和宜宾人民的历史文明成果结合在一起,宜宾丰富的非遗文化正是填充这一空白的必要元素和重要资源。宜宾目前为止还没有以“工匠精神”作为精神内核、非遗为主要内容与形式的文化集群。

整合文化资源、塑造文化品牌可以大力保护和发展宜宾非遗文化,有效升级地方文化产业。同时引入现代技术,依靠互联网搭建平台,通过传播一边可以让社会大众了解非遗、走近非遗、热爱非遗,参与到非遗保护中来;一边可以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和资源,支撑宜宾市文化产业的升级转型发展。

2 宜宾“工匠精神”主题体验馆构想

宜宾“工匠精神”主题网络体验馆的主体是一个系统的、完整的、大规模、公益性的,以弘扬突出“工匠精神”和宣传宜宾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网络平台。该体验馆采用线上+线下的运营策略,互联网与实体高度融合,通过大数据、VR技术、360全景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出一个以展现宜宾“工匠精神”为文化内核、以宜宾非遗文化技艺为体验内容的网络交互平台,逐步打造宜宾专属的非遗文化品牌,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1 线上体验

宜宾“工匠精神”主题网络体验馆将信息平台协同通信系统,(移动)客户端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云服务管理平台。建立充分完备的数据库,全面聚合宜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通过“工匠精神”主题网络体验馆官方网站、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形成互动窗口,市民可以查阅到宜宾非遗完整的名录以及相关的宣传片、动画片、教学视频,还有VR技术做成360度图片视频和立体感极强的平面视频。

还要充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延长产业链,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力,争取各方资源,加强创新。宜宾“工匠精神”主题网络体验馆首批拟选入的非遗体验项目为:竹刻(江安竹簧工艺)、苗族蜡染技艺、宜宾面塑、宜宾燃面传统制作技艺。可以开设“定制”产品栏目,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体验者通过网络购买非遗传承人制作的手工艺成品、个性化定制手工艺品,或通过线上互动程序自主设计手工艺品。还可以在网络上发起话题,邀请市民参与各类体验活动,例如“苗族蜡染”主题体验周、“塑”造未来面塑设计赛等。

2.2 线下体验

发起展览。通过宜宾非物质文化遗产线下展览满足人们对实物的好奇心,并增强消费者的感官体验,增加定向受众,结合线上活动宣传,达到完美互补的体验效果。定期面对社会开设兴趣体验班,通过网上征集现场体验的形式,吸引更多人参与。加强青少年群体的宣传力度,打造宜宾“工匠精神”非遗“特色教育”,让非遗文化走进课堂。将互联网,物联网,服务网进行整合与构建,构建立体化传播渠道,实现衍生品产销、宣传、观光旅游一体化,最大程度的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后期笔者将对宜宾非遗文化发展路径以及传播方式进行更深入的调研,再应用于详细的方案设计。通过宜宾“工匠精神”主题网络体验馆的打造,第一步调动宜宾民众自信,提升文化自觉;第二步重组文化资源,塑造地区形象;第三步各界参与保护,加大资金投入;第四步保护结合开发,合理利用发展。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现代技术打造“工匠精神”主题网络体验馆,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实现非遗文化的品牌化传播是时代的需要,将有力地推动地方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良性生态循环系统的构建。

参考文献

[l]中国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2]周秀梅.工匠精神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艺术评论,2016年10期.

[3]叶美兰,陈桂香.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意蕴及其实现路径的选择[J].高教探索,2016年10期.

作者简介

巫颖(1991-),女,汉族,四川宜宾市人,助教,传播学硕士,宜宾学院,研究方向:影视文化传播。

猜你喜欢

传播途径非遗文化品牌化
山西省功能农产品走向品牌化
警惕环境恶化的新因素
在职业学校中建设“非遗校园文化”的几点思考
体育赛事品牌化发展研究
品牌化经营椒子换来大把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