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礼仪教学德育存在的问题
2018-01-26陆山华
陆山华
摘 要: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礼仪教学德育存在的问题,礼仪课程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水平和标准,塑造了学生良好的个人形象;让学生学会了以“尊重”为本质要求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解读了高职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困惑,增强了沟通交际能力;了解了职场礼仪和职业规范,加强了法纪观念,培养了职业方面的素质,增强了高职学生的就职自信心和行动能力。
关键词:礼仪;教学;德育
近几年,高职院校礼仪课程的相关施教者为了实现更好的教学和教育效果在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在总体上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不少研究者提出了通过礼仪教学提高高职生文化素养等观念,并在教学中实践,这些教学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成绩,表现出在教学大纲上强调用更先进的理念架构课程内容,在教学目标上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越来越突出实训环节的教学效果等特点。
高职院校礼仪课程的教学在过去总体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目前高职院校的礼仪课程教学现状也存在不少问题:礼仪教育政策和专业支持不足,由于高职院校重技能培训而轻人文素质培养,导致礼仪课程教学的受益面不够大,效果不够突出;礼仪课程教育定位不准目标不清,有的高职院校把礼仪课程教育仅仅定位为美学教育,有个别院校片面的把礼仪课程理解为要对学生进行形体塑造,这些都忽略了礼仪课程教学的另一大功能,即对学生进行道德实践的能力培养,重视教学过程的德育渗透这是礼仪课程定位时必须要考虑的要点;另外礼仪课程内容欠科学,实施渠道单一、方法简单,总体教学效果还是需要在进一步探索中加强。现将高职院校礼仪课程教育总体存在的问题概括如下几个方面:
1 高职院校礼仪课程教学开设的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礼仪课程的设置有以下一些特点:首先,在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开设的必修课程中,十分强调专业技能的训练,不少高职院校在课程安排上过分突出技能实践教学环节,必修课基本不涉及礼仪课程,礼仪课程的设置主要是针对必须涉及礼仪的服务型行业的专业,如苏州经贸与财经高等职业学院的旅游专业开设了礼仪方面的必修课。其次,大多数高职学院只在公选课程中设置如《社交礼仪》这样的课程。有些院校礼仪课程的教学安排不太合理,进行了大班化教学,授课对象人数甚至超过100人,一些礼仪的课程训练很难实践,只能进行讲座化的教学。并且有课时缩短化倾向,十几课时的礼仪课程只能针对几个点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谈不上礼仪课程的教学效果,礼仪课程的德育功能难以发挥效用。再次,由于师资条件的限制,开课的礼仪教师大部分没有相关的专业背景,教育主管方又很少给教师培训进修交流机会,虽然教师们努力钻研、认真教学,还是有一部分人难以胜任这门课程的教学。
此种做法制约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符合教育的根本目的,而且从本质上使高职院校的长远利益受到损害,其结果是高职学生的人文礼仪素养严重缺乏,已经有不少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入职时表现出了人文品德方面的严重不足而使自己的职业发展之路受到限制的。高职院校要想培养出真正合格而优秀的职业人才,“德”和“才”必须是兼备的。
笔者对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2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98.7%的学生认为礼仪教育对他们今后的生活会有很大的帮助:75.3%的学生认为自己掌握礼仪知识并不全面;89.6%的学生期待学校将礼仪课设为全校必修课程。
2 从目标到教学内容,礼仪课程教学中德育功能不够突出
就高职院校已经设置的礼仪课程而言,也存在教学上的一些问题:在教学目标上,表现为教学目标主要突出了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比较注重礼仪知识的传授和对学生职业能力方面的训练,而关于情感德育方面的目标则不突出,只有比较模糊的定位,比如说在“礼仪概述”这一节当中,只有“培养学生做有教养、高素质的新一代大学生一这样笼统德育素质目标的描述,在实际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情感德育目标没有好的体现和实施;在教学内容上,往往重点安排热点的一些内容章节,比如餐饮礼仪、涉外礼仪等,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也习惯停留在实用内容的表层,忽视了礼所追求的思想境界,学生好像学到了实用性的一些礼节和与人相处的技术性的东西,但忽视了礼仪的“尊重”的本质特点,这样的内容组织是欠科学的。礼仪的本质要求人们不能只是在表现形式上做到礼尚往来,而且要在学习这些外化的种种礼仪内容的同时,能深刻的理解礼仪的核心要求,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所以从培养学生个人人文素养的角度看,首先要明确礼仪课程授课的教学目标并不仅仅是教給学生与人交往的一些形式上的技巧,而更重要的是真正提高学生的内涵和素养,所以在授课时加强礼仪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讲授力度,让学生注重礼仪的本质要求,提高道德修养。
3 教学方式缺乏针对性,德育渗透力不强
目前,高职院校的礼仪课程的教学方式还是比较传统的。主要是老师讲解礼仪相关章节的内容要点授课,学生被动接受老师所讲授的知识要点的方式完成课程学习的。这样老师好像成为教学的主体,不太能体现“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科学的教学模式。这一“教者中心、知识灌输、被动接收”的教学方式正使高职院校礼仪教学面临诸多困境。从总体上来说,礼仪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好,学生只满足于在这门课上拿到学分,而没有化为实践,并没有做到“知行统一”;从细节上来说,由于礼仪课程的授课方式不灵活,没有考虑高职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严肃被动的学习大大影响了课程的德育渗透的效果。
高职学生的总体特点是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各种主客观因素决定了高职学生的参差不齐,报考高职的一般是达不到普通高校分数的高中生、职高、职专和技校的单招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学习兴趣需要调动,礼仪课程严肃的灌输式的授课方式高职学生是难以接受的,如果教师将礼仪的德育内涵主观的挖掘的太深,而学生没有积极主体参与的话,就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来说,也是难以吸收的。另外一方面,高职学生正值青春年少,生命力旺盛,普遍社会活动能力较强,头脑活络,兴趣爱好广泛,不少学生有文艺体育特长,对新事物极为敏感,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富有创造力,表现欲望强烈,喜欢在各种不同的活动环节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个性,而不喜欢严肃呆板的教学氛围,在学习上带有较强的情绪化,对感兴趣的东西学习积极性较高。所以说,单一没有变化的教学模式是不适合对高职学生进行课程德育渗透的,礼仪课程的德育负载性质也就难以实现。
4 小结
在现代社会,时代的发展要求人们以文明、和平、发展为主题进行日渐频繁、密切的交往与合作。在交往与合作过程中,礼仪的周全能突显一个人的修养、素质,礼仪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有良好教育的标尺。礼仪从浅层次看反映出一个人的礼仪素质;从深层次看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水准。所以礼仪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和礼节相关的一种外在的行为方式,从更深的层次看,它体现了人们的内在的道德修养,是人们价值观念的外在表现载体,人们可以通过礼仪培养自己的道德素养。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礼仪素养也是用人单位招聘员工的内在要求,它是衡量高职生综合素质的一种内在标尺。通过我们自己的教学实践可以发现,经过礼仪课程模式的系统专门训练,学生能较好把握了礼仪教育的本质,教育效果明显,礼仪课程也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总之,在礼仪课程学习的过程中,高职学生能学习礼仪知识,提高礼仪素质,对个人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宗源.中华礼文化与大学生礼仪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
[2]曾娜贤.开展礼仪教育深化高职院校思政工作[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