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汉地区大学生短期支教组织发展研究

2018-01-26王浩博唐凤赵露黄雅惠

卷宗 2018年36期
关键词:困境对策

王浩博 唐凤 赵露 黄雅惠

摘 要:近年来,我国大学生支教公益事业不断发展,社会影响力也逐年提升,在寒暑假开展活动的短期支教成为大学生参与支教活动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导致支教活动存在各种问题,大学生短期支教组织作为支教活动的实施方对这些问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研究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大学生短期支教组织发展初期和成熟期两个角度论述大学生短期支教组织所面临的问题;第二部分从大学生短期支教组织的组织基础和社会资源的供求上分析问题原因;第三部分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发挥高校管理孵化作用等对策助力大学生短期支教组织发展。

关键词:短期支教;大学生短期支教组织;困境;对策

1 大学生短期支教组织发展面临的问题

1.1 发展初期主要面临问题

1)经费紧张,活动开展受阻。随着各高校各类组织的发展,数量规模均有较大提升,原有资金在现有分配之下日趋紧张。在调查中,大学生支教组织发展前期由于组织规模较小,缺乏相应自我特色,社会影响力仍处于较弱状态,在资金的筹集方面更显劣势,导致资金来源较为单一且较少,在相关支教活动实施时缺乏相应资金来源,导致部分活动设想无法有效实施,活动实施上受到的限制,使得其所能够造成的社会影响力较弱,对社团整体的发展贡献有限。

2)志愿者人员高质量培训薄弱。在对大学生短期支教组织负责人的访谈中,关于志愿者培训环节,各个支教组织所持续时间各有不同,但在支教教学能力的培训上多数组织缺乏相应专业人员的指导,培训中多为前任队员的经验分享会等,部分组织中虽有专业人员进行培训,但也存在培训次数较少或培训内容与组织支教课程联系较少的问题。高质量培训的缺乏成为限制提高支教活动效果的重要因素。

1.2 成熟期主要面临问题

1)组织内部管理人才缺乏。通过对武汉地区大学生短期支教组织中管理成员的访谈发现,社团管理层成员中绝大部分为非管理类专业学生,且其管理层成员以大二为主。支教组织作为公益社团的一类,其运作模式有别于其他社团,具有较高能力的管理人才的缺乏成为支教组织进一步发展的阻碍,同时由于组织成员的快速流动性,管理层缺乏对支教组织的整体把控,经验能力仍有待提升。

2)资源外部依赖性过强。(1)资金资源。在本次调查中大多数大学生短期支教组织对外部资金资源依赖较为严重且组成结构较为单一,多数组织资金主要由外部基金会支持,自身义卖筹款,以及校方拨款或报销构成,其中来自外部基金会支持以及校方拨款报销的资金在开展支教活动预算中所占比例普遍在50%以上,其中部分支教接近80%,在学校或学院的团委下属支教队中此类来源比例更高,部分支教组织资金对外依赖严重,自身缺乏造血能力。(2)支教点资源。多数高校支教组织除在资金上对外部依赖性较强之外,同时在支教点等资源上过多依赖外部,部分支教组织在支教点方面的开发上选择借用其他外部公益组织所开发的支教点,虽然在过程上能够有效降低开发新支教点难度,但容易收外部组织影响,其课程设计及支教理念的传达上受到支教点所属组织的限制,同时支教点的长期使用性上存在不确定性,导致支教组织无法按照自身支教理念对支教点进行长期改善,存在风险性。

3)部分专业要求较高的部门缺乏。由于部分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对专业性的要求较高,大部分大学生短期支教组织缺乏相应的支教地调查、志愿者教学能力培训等前期准备及后期的效果评估。在大部分大学生短期支教组织中,由于单个组织在实施过程中缺乏相应资源或取得资源成本过高导致组织内并没有存在固定的培训、调查等专业性部门,或是因为管理层对此类方面了解较少,未考虑设置相关部门开展活动,导致部分专业要求较高的部门缺乏。

2 问题成因分析

2.1 资源供给速度与需求速度的不匹配

大量相似公益组织的建立与发展,武汉地区大学生短期支教组织整体规模上不断增大,而在高校内部资源增长速度较发展速度而言仍较低,同时各类大学生可接触到的大学生短期支教组织多存在于高校之中,由于部分高校存在的保守稳健心理,对非直属的此类组织持不支持不反对的态度,导致此类大学生短期支教类社会组织在高校内缺乏相应的必要支持。而众多的同类型竞争者导致整个公益环境中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大学生短期支教组织整体在获取上高校及外部资源上面临困难。

2.2 以学生为基础的组织模式

大量大学生短期支教组织扎根于高校,其组织基础便是高校学生,扎根于高校能够获得大量拥有公益热情的成员,在活动实施上不会出现缺乏人手的局面,同时扎根于高校能够有效降低人力资源成本。但高校学生相对于职员而言作为特殊群体,课程学业的要求导致无法将全部精力用于组织发展运行,对公益前沿的发展上也存在了解不足,同时高校学生作为非专业性管理人才在先天上较其他社会公益组织存在差距,对组织运行发展及长期规划上存在不足。

3 对策研究

3.1 加强高校社会连接,完善高校管理和孵化职能

充分发挥高校在大学生短期支教组织发展前期的孵化作用,在高校积极引导下推动大学生短期支教组织进入快速发展期。在引导大学生短期支教组织发展的同时,高校加大组织的管理力度,对大学生短期支教组织加以甄选,对存在的低效、前景较差的大学生短期支教组织予以劝离或合并。

高校发挥孵化作用的同时加强高校与社会连接,在高校孵化的基础上,积极推动资源能够自给、独立运营的大学生短期支教组织破壳进入社会,进而发挥出社会公益类组织的优势。

3.2 加强外部联系,积极开拓新资源

加强外部资源联系,通过新引入外部资源,进而完善自身资源筹集渠道,降低组织运行风险。随着我国公益事业的迅速发展,目前比较可行的途径主要有申请外部基金会项目支持,通过联系外部公益性基金会取得基金会资金资助,完善资金筹集渠道;加强自我品牌建设,通过提高自身影响力从而吸引外部商業赞助;加强与外部公益枢纽型社会组织联系,在其指导下提高自身能力及获取相关资源。

参考文献

[1]白洋.高校公益社团发展困境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

[2]周志豪,冯钰婷,徐大双,白雨薇,袁星宇.大学生短期支教新模式的构建[J].科技经济导刊,2016(25):105+104.

[3]方冬敏.高职院校共青团枢纽型社会组织功能的研究[J].学理论,2014(36):265-266.

[4]魏申,周珮璟,王金星.高校公益组织发展研究——以武汉市六大高校的调研结果为例[J].祖国,2014(14):74.

[5]张健.大学生短期支教现状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4(07):41-42.

[6]孙燕琨,张煜萌,曹东明,李运然,张琦.在校大学生的短期支教效果与发展模式研究——以广州地区“Wake&Love;唤醒·爱”公益组织为例[J].价值工程,2014,33(01):321-323.

[7]李冰洁,沈涛.参访·协作·联合——探索高校公益社团与NGO合作新模式[J].青春岁月,2013(21):259+258.

[8]李凤.大学生公益团队的建设与管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9]罗婧,王天夫.何以肩负使命:志愿行为的持续性研究——以大学生支教项目为例[J].社会学研究,2012,27(05):94-118+243-244.

猜你喜欢

困境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论狭义平等理论的三重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