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落实语言文字运用?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2018-01-26李钰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45期

李钰

摘 要:提起作文,孩子们几乎都怕。作文难在哪里呢?难在如何选材和表达。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就明确地将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定位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上。习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而学生的习作能力的提高,教师关注的不是一堂习作课怎样去教,而要注重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阅读习惯紧密结合,注重落实语言文字运用训练,引导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习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关键词:探究文本 注重引领 注重实践

一、探究文本:找寻阅读教学与习作的链接点

教材中的课文都是名家名篇,它们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独特的情感魅力,还有优美生动的语言、灵活的表达,独具匠心的布局谋篇,都可以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习作的范本。例如,春夏秋冬式的《美丽的小兴安岭》,作者抓住小兴安岭四个季节景色的特点进行观察。游览观赏式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先写了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接着写双龙洞洞口和来到外洞;再写怎样通过空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还有《荷花》中作者运用“有的……有的……有的……”把一池荷花的美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每一篇的课文教学,我都努力地找寻阅读与习作的链接点,按照“学习、积累、拓展运用”三个环节,落实训练。[1]

二、注重引领:以文字学习为基点落实运用

现在的学生写作文,是用昨天的语言写昨天的故事。学生学过了一篇新的课文,了解了一些新的词语,却不能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来。

比如我教了《长城》一课,我们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了解了这一段中比喻的修辞手法,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学生愣没有学到。一位学生在作业中写长城的长:“长城长,长啊长,那真太长了,不得了的长啊!”乍一看,可真好笑。这是为什么?细细一想,这是没有将这种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精神和意识。我们只做了学生语言的输入工作,却没做学生语言的输出工作,而没有输出便不可能掌握。

中国古代的学习先是自读来理解,然后师讲学生不明白的地方,其次由学生讲给先生听,然后才是写作。而我们的阅读,多半是经过了“感言,会意,然后得意而忘言”。一篇文章,一段故事看下来,最后,主要记住了文章大概内容,其中的语言文字究竟如何,早就忘了。这不由得令我想起曾经听过的支玉恒老师上过的一节课。他让学生理解“寻找”一词。没有过多的解释,只是在课文中找出这个词所在的句子,然后试着用这句话的格式来换主语、介词来说话。你一句我一句,说到最后,谁都会运用寻找来说新句了。既理解了意思,又学会了运用。意化、内化,均有之。

三、注重实践:落实语用作业的布置

语文课堂的四大基本技能训练,听说读写。听说读最終都是为写服务的,我们的语文作业也要改变以前机械的抄抄写写和题海战术之类的训练,注重语言的运用,类型丰富而有创新。

1.读写结合,加强课堂练笔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既要关注文章的内容,又要表达的形式和文章的写法,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表达。例如,在教学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后,当学生们还沉浸在一叶扁舟渐行渐远,李白久久伫立江边的画面中时,我让孩子们编一个小故事;在教学《燕子专列》一课后,在学生为小燕子的遭遇感到难过时,我让学生帮瑞士政府拟一个公告,号召大家共同来救助冻僵的燕子;教学《荷花》一课后,给学生播放在水中游动的锦鲤的视频,仿写鱼的各种姿态以及想象自己变成一条鱼后可能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情……也许学生不能笔下生花,但至少可以做到笔下有花,只要坚持下去,学生的笔下一定是一个百花争艳的大花园。

2.改变作业形式,落实语言文字运用

作业形式要多样化,改变传统的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形式,练习的目的必须指向“语言的理解运用”。例如:四年级上册《尊严》一课中“骨瘦如柴”一词,可以从“构词规律”角度听写,“骨瘦如柴”是一个比喻式的形容词,指人“消瘦得像一根柴火一样”。像这样用比喻的方式来构词,形容某种事物特点的词语还有哪些呢?学生略微思考,“心急如焚”、“胆小如鼠”、“面如土色”等词语就会喷涌而出;学习了《陶罐和铁罐》,我设计的作业是小组合作情境表演,自由创编,每人必须登台,人人都当评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课外阅读作业常抓不懈

提升学生习作素养,还应注重课外阅读,建立读写桥梁。每逢假期来到,我就要拟定好班级学生自主阅读书目,并和学校“图书漂流”活动、“读书月”、“阅读考级”活动相结合,每天让家长在“手心网”上传孩子读书的图片,开展每月一次“读书小明星”评选;并开展班级图书交流、讲故事大赛、读书卡的评比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爱上阅读,学生阅读的书囊括了“文学、科学、人文”各个方面。交流形式也多种多样,可表演、可谈体会、也可展示自己的读书笔记等等,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阅读伙伴和交流形式,因而读得轻松,读得快乐。

总之,语言文字的“运用”,立足于“用”,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创造综合性的语言训练活动,让学生充分地用,灵活地用,在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们更要强调语文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在“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的实践中,落实对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以不断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姜丽兄. 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J]. 新课程·上旬, 2015(7):138-13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