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转型高校文化建设路径分析
2018-01-26张颖郑晋维
张颖+郑晋维
摘 要:以转型发展的地方本科院校文化建设为视角,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四个维度,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转型高校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强化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功能。通过文化育人,助力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转型高校 校园文化 融入
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高度概括和凝练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1]。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引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要求等提出具体意见[2]。 从高校群体的视角看来,高等学校是文明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3],其中,校园文化建设是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4]。目前笔者所在高校正处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擬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四个维度,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转型高校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旨在打造代表城市文化品质的文化高地,通过文化育人,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一、有效融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路径
1.弘扬地域文化精神。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城市三线建设所铸就的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团结协作的互助精神、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是对民族精神内涵的深刻阐述,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要素。 一是应坚持多形式开展有关三线精神的各类主题教育,二是在反映三线建设的景观雕塑基础上, 进一步将三线精神的元素充实到楼宇走廊文化装饰、校园景点装饰的内涵中去, 感召和激励全校师生自力更生、奋发进取。
2.弘扬校本文化精神。
笔者所在高校紧密围绕转型要求,树立了 “文化立校、精神育人” 的教育理念,形成了 “民主、团结、科学、务实、坚韧” 为核心的校园精神。需进一步提炼校徽、校训、校风、校园歌曲等文化要素特色,将其作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围绕学校转型定位充实校史馆建设内容,凝聚学校发展历史,展示大学精神和时代风貌。充分利用建校日、入学典礼、毕业典礼、国庆节等重要活动,坚持开展升国旗、校旗、院旗,唱国歌、校园歌曲等礼仪教育,培养学生爱校的仪式感,增强爱校的荣誉感。学校对校园现有的文化建设成果进行了命名诠释,编印成校情宣传读本,纳入新生入学教育体系。 下一步可深入提炼校训精神、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制度、人文典故等内涵,组建团队编撰校本文化教材,通过各类平台,纳入德育体系。
3.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一是继续深化国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自编教材建设内容。通过集体备课、评教和研讨,增强课程教学团队的专业力量。紧扣转型高校的人才培养要求,要针对学生和专业实际,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该课程自开设以来受到了学生的普遍好评,可逐步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必修课内容。二是深入挖掘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汲取中华传统价值体系的精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有效融入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不断创新节日载体和活动形式,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是通过党团主题活动、讲座、辩论、沙龙、虚拟法庭等形式,弘扬真善美,引导学生知荣辱、讲正气、甘奉献。
4.通过教学创新提升学生的精神素养。
形势与政策课具有政策性强、时效性强、涉及面广等特点[5],目前的做法是以思政部专业教师来承担教学任务。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的基层实践者 [6],同时也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引导者,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作用。 可尝试组建辅导员教学团队,依托形势与政策课程,开展价值观教育教学研究。 充分调查学生的学习兴趣方向,再结合授课辅导员的学科背景、特长,以价值观教育为核心,组建不同的专题教学小组,集体研讨备课,各小组轮流授课。如此,给思政课课堂输入新鲜血液,既能舒缓思政课素有的“严肃面孔,对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也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
5.宣讲传递价值观。
充分利用现有的校级和二级学院的各类宣讲平台,如“博学讲堂”、“明德讲堂”等,邀请校外领导行家、名师大家、企业人士、优秀校友等通过教育管理实践、知识传授、人生阅历分享等多种维度的讲解,突出价值引领,引导学生把个人价值与国家、社会价值结合起来,更加全面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 同时注重校内宣讲主体的培育。笔者所在的高校在宣讲工作中,校内的宣讲主体多侧重专家、管理人员、教师等个人层面,而学生多时候是听众,其主观能动性有待挖掘。可通过严格的审查机制,加强校内专家宣讲团、管理人员宣讲团、青年教师宣讲团建设的同时,鼓励搭建学生宣讲团,用“好声音”去传递核心价值观。
6.做好榜样引领,形成良好校园风尚。
深入开展“荣誉XX人”、“金教鞭”、“师德标兵”、“XX青年”、“XX之星”等师生典范评选活动,通过各级各类媒体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讲好师生典范的故事,树立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榜样,努力营造师生学优争优的良好校园风尚。
二、有效融入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是按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深入推进依法治校建设,根据法律法规和章程完善和规范学校规章制度,发挥师生共同治理校办学的主人翁精神,建设民主、法制、和谐校园。二是完善教师管理规定、学生守则公约等师生行为准则,规范学校礼仪制度,使礼仪礼节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式。三是深化诚信档案制度建设,把学术、学业、就业诚信等内容作为师生诚信档案的重要指标。endprint
三、有效融入校园活动文化建设的路径
继续开展“静明周末”和“木棉”系列校园文化品牌创建活动以及二级学院“一院一品”工程建设,培育校园文化的特色和辩识度。 一年中分时段设置不同的文化活动主题,如道德宣传、经典诵读、毕业感恩、家风美德、民族团结、法制宣传、高雅艺术等,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要素,同时紧密契合“科技、社团、公寓”几大文化艺术节等重要时机, 通过各类专业性创新性大赛、专项文艺赛事、文艺晚会、文艺创作等多种文化活动形式,在文化活动氛围的熏陶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自觉地提升专业素养和创作能力。
志愿服务活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7]。 每年3月,要坚持开展学雷锋活动月品牌活动,使爱心家教、阳光助残、扶助夕阳、赛会服务、环境保护等学雷锋活动常态化。 每年暑假,以课题研究为依托,逐步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和团委“三下乡”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模式,开展以社会调研、“结对子种文化”、“送科技下乡”、教育帮扶、医疗服务等为实践内容的各类主题志愿服务实践活动。
四、有效融入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路径
抓牢网络舆论场这一重要领域,加强网络环境文化建设,有效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 以正面导向为主,建好“易班”专题教育网站和官方微博、微信,以贴近师生的原则,开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故事会、沙龙、名师专场等特色板块。同时发挥网络志愿服务队伍的主观能动性,鼓励辅导员、思政教师开通红色博客,坚持正面引导,不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紧扣学校转型发展的节奏,科学规划和建设校园内楼宇、道路、绿化场地和人文景观等物质文化环境,努力打造成不失文化雅韵的城市小公园。在室外分类打造颇具人文气质的“精神产品”,如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浮雕艺术墙, 展现校训风采和二级学院办学理念的文化石,弘扬三线建设精神的雕塑,以及以师生和谐生活为原型的人物艺术装饰小品等,通过有型的文化载体无声地“讲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故事,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同时,完善楼宇室内的文化装饰建设,设置教学文化、公寓文化、科学文化、廉政文化等不同的主题,多层次凸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近代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世界先进文化和校本文化要素,构建和谐舒适的转型校园文化环境体系。
参考文献
[1]郭建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释义[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
[2]包雅玮.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13.
[3]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案例[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3.
[4]钱昌照.高校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路径[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4 ,5(5):27-31.
[5]王文平.依据课程特点进行“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设计[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32(12):261-263.
作者简介
张颖(1981-),女,重庆永川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郑晋维(1987-),男,安徽东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