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的调控
2018-01-26孙向英
孙向英
摘 要: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用具、教学手段和方法和谐融合的活动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有条理、有节奏、有重点的师生之间知识传递和心灵接触情感交流的过程。怎样使学生的学习处于最佳状态呢?我就课堂调控的几个方面谈一点粗浅看法。
关键词:地理课堂 调控
一、地理教学课堂情境的调控
1.创造导入情境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具有艺术性的开场,往往能先声夺人,起到搭石铺路的桥梁作用。
2.实验法激趣创情境
借理科实验教学的直观性来解决课文的重点、难点,以激起学生情感波浪。[1]
3.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讲述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质疑”,以产生“轰动效应”,使每个学生积极思考,活跃课堂气氛,达到投石激浪的效果。采用此法要选准所投之“石”(问题),否则就有可能激起“浑浪”搅乱课堂。
4.直观图像创情境
地理教學中,黑板略图可以用于轮廓、地形、河流、工农业布局等图形的描绘,直观的图像再加上形象的描绘创设出人意料的情境。
5.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借助声像创设情境。多媒体教学直观性强,试听提供较多的信息,有利于解决教学难点。多媒体由于能突破时空的限制,能变静态为动态,省时省力,同时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的课堂学习环境。因此恰当的运用可以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从而突破教材的难点,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
6.结合热点创设情境
随着教改的深入,学生的求知欲不断增强,并表现出对生活各个方面领域的关注。在地理教学中,穿插一些国际社会热点问题,将能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兴趣。
创设课堂情境是多种多样的,不管用什么办法,只要创造一种和谐生动的情境即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但要认识到不是课堂越“热闹”越好,而要看学生的心(情)和脑(思维)是否“热”起来了。
二、地理教学课堂节奏的调控
1.认真备课,合理分配教学知识点
一堂课总是有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这些内容是由许多知识组合起来的,它们有难有易,有轻有重。备课时,我们要认真研究,合理搭配,将它们分配到课堂每一环节中。否则,教学时就会出现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完不成教学任务的失衡现象。
2.掌握语言技巧,发挥语言调控功能
“语言是一条最生动、最丰富和最牢固的纽带,它把古往今来世世代代的人连接成一个伟大的历史上活生生的整体。”(乌申斯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作用并非简单的交流思想的工具,它还有着传授知识,开启心智,培育人格,调控课堂的特殊功能,它是维持学生注意力的重要因素,也是一节课的成败关键之一。
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往往与教师教学语言呆板,缺乏艺术性有关。地理课涉及面广,许多的自然现象、人文景观,由于学生生活空间的限制,往往缺乏感性认识,使得一些教材内容也因此变得枯燥无味。教师不能停留在让学生看教材、看插图、死记硬背的方法上,而应对这些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异域民族的独特风情等),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述。如讲述日本的富士山时,可以指导学生看课本中的彩图,并介绍“富士山呈圆锥形,山顶的积雪就像秀丽的少女戴了一顶白色的草帽,缭绕的山云似一条白色的纱巾,更增添了富士山的妩媚”。虽是寥寥数语,但却起到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教师的语言是调控学生注意力的“工具”,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的效能,把教学内容准确、简洁,有层次的表达出来。课堂语言的声调高低、速度快慢,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实际情况及时调整。重点内容可用重音,放慢速度或稍作停顿,也可以用轻声,同时还辅之以简单明了、形象的体态语言(面部表情、手势等)使学生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
3.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热烈而有序
课堂上死气沉沉的“静”不是我们所主张的,反之毫无约束“满堂蛙声”的热闹也不是我们提倡的“动”。课堂上的动静结合是以激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认知潜能为目的的,以教师的能动调控为条件的师生双边活动的高度和谐。这里的动,不仅是学生口动手动,更重要的是脑动。动静结合,有张有弛,在课堂过于寂静时要设法激活,在课堂空前“热闹”时要设法归于平静,这样课堂才能波澜起伏,学生学得既认真又轻松愉快。
4.坚持教学民主,放中有收,收中有放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充分体现他们的地位、意愿和作用,但又要服从教师引导调控,步调一致。学生可以在教师所控制的知识范围内敞开思想,畅所欲言,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如分组讨论、集体交流、答问、争辩等,但不能过分突出个人的“意愿”,瞎说乱谈——这就是放中有收。所谓“收中有放”,就是教师所控制的知识范围不宜一成不变,应根据教学进展的实际放宽知识范围,让学生独立思考,发表不同见解,冲破知识“禁区”。如果学生思维中萌发出新知识的幼芽,教师要及时予以鼓励,激发他们向更广更深的领域探求的热情。
5.把握节奏,调控课堂教学进度
正常的教学进度是学生听课时保持有意注意的重要条件。如果教学进度太快,则是学生感到匆忙,而注意力不集中。相反,教学进度太慢,不仅浪费时间,还会导致注意力分散和注意力方向的转变,影响听课兴趣,降低学习效果。一节课的教学节奏一般是:引入课题三分钟左右,课题处理三十分钟左右,课堂练习五到十分钟为宜。其中课题处理是教学中的主要环节,费时较多,整个环节节奏须慢,但是课题内容也是有差异的,因而其中的节奏应视内容做快慢的相应变化。
结语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主导。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采用怎样的方法对教学条件的充分利用,需要把握和调节学生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处于最佳状态。
参考文献
[1] 肖擎.基于学生发展的地理课堂教学调控理论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