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短时多次蓝光照射对新生儿黄疸治疗的效果分析

2018-01-26房怀成朱品松朱红光

中外医学研究 2017年36期
关键词:蓝光照射新生儿黄疸治疗效果

房怀成+朱品松+朱红光

【摘要】 目的:探究采用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生产的新生儿3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黄疸新生儿进行长时间的蓝光照射,观察组黄疸新生儿采用短时多次蓝光照射进行治疗,比较两种不同方法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新生儿血清胆红素含量。结果:对照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88.2%,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4.1%,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7.06%,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76%,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 h后,两组患儿胆红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治疗时间达到96 h后,观察组患儿血液胆红素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治疗患儿黄疸效果明显,可以降低血液中胆红素的含量,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 多次短时; 蓝光照射; 治疗效果

doi:10.14033/j.cnki.cfmr.2017.36.07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36-0148-02

部分新生儿在出生后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血中胆红素处于较高水平,而出现新生儿黄疸。新生儿体内较高的胆红素会给其生命健康带来巨大威胁[1]。目前在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办法是进行蓝光照射,一般分为长时间蓝光照射及短时多次蓝光照射两种[2]。传统的蓝光长时间照射操作虽然简便,但易出现不良反应[3]。在本文中,笔者选择2016年6-12月入院接受治疗的黄疸新生儿3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长时间连续蓝光照射,观察组新生儿采用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比较两种方法在治疗疾病过程中的作用,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出生的新生儿34例,经过详细检查确定患有黄疸。其中男20例,女14例。将所有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17例,男11例,女6例,胎龄30~42周,平均(36.5±5.4)周,體重0.9~3.3 kg,平均(2.1±0.2)kg,入院治疗时间2~15 d,平均(8.6±3.2)d。观察组17例,男9例,女8例,胎龄30~42周,平均(36.5±5.4)周,体重1.0~3.3 kg,平均(2.2±0.1)kg,入院治疗时间3~15 d,平均(8.8±4.1)d。两组新生儿胎龄、体重及入院治疗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长时间连续蓝光照射,时长为每日16 h,每日一次,3 d为一个疗程,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的变化,在新生儿接受治疗之前,首先要进行一次静脉取血,检测血液中胆红素的含量,在新生儿接受蓝光照射后的48 h及72 h时分别采集静脉血液样本,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的变化,同时注意观察婴儿是否出现腹泻、皮疹、不正常哭闹等情况。

1.2.2 观察组 观察组采用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每次照射时长为8 h,每日2次,时间间隔为4 h,3 d为一个疗程,在治疗两个疗程后,观察新生儿的治疗效果,在治疗前抽取新生儿静脉血检测血液胆红素的含量,在接受治疗后的48 h及72 h再次进行患儿血液中胆红素的含量检测,比较血液胆红素含量的变化,同时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血清胆红素的变化情况,同时注意观察患儿是否出现腹泻、皮疹及不正常哭闹的现象。

1.3 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分为显效、有效、无效。若患儿经过3 d治疗后,经皮黄疸检测仪的检测结果值<11,说明患儿黄疸基本消除,定义为治疗显效;若患儿经过6 d的治疗,经皮黄疸检测仪的检测结果值<11,说明患儿黄疸基本消除,定义为治疗有效;若患者接受治疗后黄疸检测仪值>11,黄疸症状没有得到改善,则被定义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4]。

1.4 统计学处理

利用SPSS 21.0数据分析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治疗效果比较

对照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88.2%,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4.1%,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儿中出现皮疹4例,腹泻1例,不正常哭闹3例,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7.06%,观察组患儿中出现皮疹1例,没有发生腹泻情况,1例患者出现不正常哭闹现象,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1.76%。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变化情况

在治疗48 h后,两组患儿胆红素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治疗时间达到96 h后,观察组患儿血液胆红素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黄疸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新生儿疾病,主要是由于血液中的血细胞破裂,导致胆红素大量溢出,而新生儿的肝脏功能发育尚不完全,对胆红素的代谢能力差,也是产生黄疸的主要原因。在临床上主要采用蓝光照射来治疗患儿黄疸疾病,物理学研究显示,胆红素在450~460 nm的波长下具有较强的吸收峰,因此在用蓝光照射时选择波长为425~475 nm,采用蓝光照射的基本原理是将脂溶性的胆红素转化成水溶性并排出体外,从而减少血液中胆红素的含量,降低患儿发生胆红素脑病的风险,减少核黄疸的的产生与积累[5]。临床治疗手段主要包括长时间连续照射及短时多次照射两种方式,但是在进行传统长时间照射时,容易引发患儿产生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6-7]。而采用短时多次照射能够对患儿体内胆红素进行缓慢的分解,降低胆红素但不易引发不良反应[8-9]。endprint

在本文中,笔者以34例黄疸患儿作为研究资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进行传统长时间连续照射及短时多次照射,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对照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88.2%,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4.1%,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与杨卫芳[10]的研究结果相似。对照组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7.06%,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1.76%。两组数据有显著性差异(P<0.05),这一研究结果与李明新等[11]的研究结果一致。患儿在接受治疗前后分别测量胆红素的含量,结果发现,在治疗48 h后,两组患儿之间胆红素的差异不大(P>0.05),当治疗时间达到96 h后,观察组患儿血液胆红素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P<0.05),这一结果与卢玉芳[12]的研究结果一致。这些结果表明,采用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治疗患儿黄疸效果明显,可以显著降低血液中胆红素的含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综上所述,采用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治疗患儿黄疸治疗效果明显,可以降低血液中胆红素的含量,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楊丽清,江英.冷光源蓝光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及护理体会[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6):2746-2747.

[2]颜才进.药物联合短时多次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5):152-153.

[3]杨春鸿,金晓秋.蓝光间歇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效果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3):3799-3800.

[4]赵广云,陆国云,刘自红.间断光疗和连续光疗对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疗效的比较[J].护理研究,2008,22(1B):138-139.

[5]尹琳.短时多次蓝光照射对早产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166-167.

[6]黄艳春,彭曙辉.蓝光间歇照射与蓝光持续照射辅助黄疸茵陈颗粒治疗新生儿黄疸效果比较[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35):3944-3946.

[7]刘国珍.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211例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23):22-23.

[8]陈杏桃,彭德峰.不同蓝光照射方法联合四联活菌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3,34(11):2004-2006.

[9]刘燕.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3):520-521.

[10]杨卫芳.探讨短时多次蓝光照射对新生儿黄疸治疗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3):285-286.

[11]李明新,陈维捷,陈伟霞.探讨短时多次蓝光照射对新生儿黄疸治疗的有效性[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4):69-71.

[12]卢玉芳.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有效性分析[J].临床医学,2017(1):82-84.

(收稿日期:2017-08-11)endprint

猜你喜欢

蓝光照射新生儿黄疸治疗效果
LED冷光源与常规蓝光光疗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及副作用对比
中药退黄汤颗粒剂与传统饮片的临床疗效比较分析
比较胸腔镜与开胸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效果
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剂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观察
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
茵陈五苓散联合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37例临床观察
探讨短时多次蓝光照射对新生儿黄疸治疗的效果分析
茵栀黄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探究
蓝光联合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临床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