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中体外循环凝血相关影响因素及护理策略

2018-01-26莫艳珍

中外医学研究 2017年36期
关键词:连续性血液净化体外循环影响因素

莫艳珍

【摘要】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中体外循环凝血相关影响因素,并分析其发生原因及护理策略,为降低外循环凝血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6年7月在进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患者536例,其中出现体外循环凝血患者41例为观察组,未出现的495例为对照组,评估外循环凝血的影响因素,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年龄(59.40±6.14)岁,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意识障碍和低血压占比分别为31.71%(13/41)、24.39%(10/41)、29.27%(12/41)、65.85(27/41)和53.66%(22/41),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肝素量不足、置管因素、滤器膜和仪器设备故障占比分别为14.63%(6/41)、17.07%(7/41)、14.63%(6/41)和9.76%(4/41),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86.15±8.74)分,低于对照组的(95.38±10.3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循环凝血的发生率与患者年龄、合并慢性疾病、意识障碍、出现低血压、肝素量不足、置管因素、滤器膜和仪器设备故障等相关。应针对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中体外循环凝血相关影响因素采取护理及预防措施,以降低体外循环凝血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 连续性血液净化; 体外循环; 凝血; 影响因素; 护理

doi:10.14033/j.cnki.cfmr.2017.36.0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36-0140-02

连续性血液净化是一种血液净化方式,经连续、缓慢、等渗等方式清除机体炎性介质、水分,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稳定机体内环境,在临床危重疾病患者的抢救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耐受性好的特点,但在治疗过程中因多种因素激活机体凝血系统,引发血栓生成,导致治疗效率降低、中断,影响患者的预后,甚至危及患者生命[1-2]。本研究旨在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中体外循环凝血相关影响因素,并分析其发生原因及护理策略,为降低外循环凝血的发生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6年7月进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患者536例,排除治疗时间≤24 h和临床资料不全的患者。所选患者年龄36~76岁,平均(62.59±8.34)岁,其中肾功能衰竭186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104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98例、脓毒症60例、急性肺水肿53例、其他35例。所有患者中出现外循环凝血的41例,为观察组,未出现的495例,为对照组。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查阅所有患者病历资料,搜集患者基本信息、诊治资料及相关资料。所有患者均采取积极治疗原发病,抗炎、维持血容量、呼吸等治疗;采用连续性静脉血液透析滤过(德国贝朗,CRRT机),血流量120~160 ml/min ,透析液速度0.5~1.0 L/h[3]。

护理方法:对患者的凝血功能、出血倾向等进行全面评估;掌握正确的肝素预冲技术,做好滤器的预处理,严防气泡滞留管壁;选用生物相容性好的合成膜;采用适当的抗凝方案,防止凝血、出血,加强出凝血监测;治疗中保持血管通路通畅并保持最大的血流量,合理安排输液顺序;治疗中采取周期性的生理盐水冲洗管路[4]。

1.3 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

主要觀察性别、年龄、合并慢性疾病、意识障碍、出现低血压、肝素量不足、置管因素、滤器膜和仪器设备故障等相关影响因素。

出现体外循环凝血判断标准:患者在治疗过程出现以下任何一条即可判断。(1)机器压力显示报警,滤器中空纤维颜色变深且滤前压、静脉压和跨膜压值升高超过300 mm Hg(40 kPa);(2)滤器动脉壶端或静脉壶过滤网出现血凝块;(3)冲洗管路时,滤器外观颜色整体发黑变暗、静脉壶内有血凝块;(4)静脉回路血液变冷或血液红细胞与血浆分离;(5)滤器中空纤维丝出现阴影或呈条索状等[5]。

采用自制满意度评估表评估患者护理满意度,为0~100分,分数越高,满意度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基本临床危险因素比较

观察组年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意识障碍和低血压占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操作过程中主要危险因素比较

观察组肝素量不足、置管因素、滤器膜、仪器设备故障占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体外循环凝血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单因素分析后,将性别、年龄、合并慢性疾病、意识障碍、出现低血压、肝素量不足、置管因素、滤器膜和仪器设备故障等作为自变量,并分别赋值,体外循环凝血发生率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合并慢性疾病、意识障碍、出现低血压、肝素量不足、置管因素、滤器膜和仪器设备故障是体外循环凝血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86.15±8.74)分,低于对照组的(95.38±10.3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ndprint

3 讨论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又称连续性血液净化,是治疗各种危重病患者的重要措施,能够显著改善危重疾病患者的预后,降低其死亡率。但体外循环凝血问题是治疗过程中较常发生的问题,也是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难点[6]。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年龄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意识障碍、低血压、肝素量不足、置管因素、滤器膜、仪器设备故障占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患者的基础疾病、诊治过程中出现的危重症状及设备操作等与患者的体外循环凝血相关。高血压、高血脂患者血浆黏度、血清总胆固醇较高,血液流速慢,易引发凝血;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血液黏度较高,且易合并感染。患者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凝血活性较强,更易促进凝血。年龄较高者出现体外循环凝血的几率较大,患者常伴有慢性疾病、损伤后恢复较慢,特别是意识障碍患者,由于机体大量炎症因子的释放,导致凝血的发生;危重疾病患者处于低血压状态,血液流速减慢,血流量不足,也易增加凝血的风险;患者的个体存在差异,抗凝剂不足或无肝素透析,可触发机体的凝血机制而引起凝血;管路、滤膜及操作的不当等也会引发凝血[7-8]。

本次研究也发现,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较低,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加强护理至关重要。主要护理策略包括:(1)预防凝血事件的发生,应关注患者的基础凝血状态,检测患者凝血酶原时间等相关指标,警惕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积极预防凝血堵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9];(2)妥善固定导管和血路管,避免血路管受压、折叠、导管尽可能长轴与静脉平行;(3)加强管路和滤器管路,避免空气进入管路,预冲管路、滤器时将空气全部排出;(4)尽量减少患者穿刺侧肢体活动,避免拉扯血路管[10];(5)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避免造成患者烦躁不安,对于躁动不安的患者及时用约束带固定四肢,必要时应用镇静剂;(6)有高危出血倾向者,可采用小剂量低分子肝素加生理盐水冲洗抗凝;(7)对于无肝素治疗,应定时应用生理盐水冲洗管路;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持续监测患者血压、心率、防止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及各种并发症;(8)在透析过程中尽量避免输血、脂肪乳等胶体物质的输入,以避免增加血液黏度;(9)输入治疗结束时采取全程密閉式双向回血法,配合无肝素抗凝治疗等常规护理[11-12]。

综上所述,体外循环凝血的发生率与患者年龄、合并慢性疾病、意识障碍、出现低血压、肝素量不足、置管因素、滤器膜和仪器设备故障等相关。应针对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中体外循环凝血相关影响因素采取护理及预防措施,以降低体外循环凝血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宋利,符霞,全梓林,等.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体外循环堵塞相关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2015,29(5):1608-1612 .

[2]唐喜宁,韦谨,卢凤华,等.连续血液净化治疗中血滤器凝血原因及护理进展[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24):156-158.

[3]樊蓉,孔凌,邹华,等.降低连续性血液净化体外循环凝血导致非计划性下机发生率的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15,15(4):475-477 .

[4]戴宁军,邓素红,左苑春,等.血液透析加血液灌流治疗急性中毒时发生凝血原因分析和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18(28):1695-1697.

[5]张仲华,李春,童辉,等.高危出血倾向病人改良式无肝素抗凝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护理[J].护理研究,2012,26(10):2822-2824.

[6]刘翔,龚德华,季大玺,等.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患者体外循环凝血的危险因素及护理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4):377-379 .

[7]程玉华.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过程中凝血的观察及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5):288-289.

[8]孙建利,檀立端,陈治国,等.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心肺复苏术后凝血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9):1073-1075.

[9]张仲华,金凤兰,陈勤,等.无肝素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体外循环凝血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5,30(2):128-130 .

[10]张颖君,唐雪,张雪梅.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中滤器凝血原因及护理进展[J].西部医学,2012,24(2):414-415 .

[11]连芬,陈哿菲,赵冬梅,等.血液透析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及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15):83-86 .

[12]李胜,阎敏娜,李伟,等.血液透析患者凝血状态变化的研究[J].医学综述,2014,5(20):952-953.

(收稿日期:2017-08-09)endprint

猜你喜欢

连续性血液净化体外循环影响因素
智三针介导JNK信号通路对体外循环大鼠的脑保护作用与机制研究
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患者中性粒细胞NF-κB活性及血浆TNF-α和IL-8水平的影响分析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脓毒症的效果及临床应用优势分析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分析体外循环及非体外循环进行心脏搭桥术的疗效
连续性血液净化应用于ICU重症脓毒血症治疗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烧伤脓毒症的临床疗效分析
氯胺酮对婴幼儿体外循环手术中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