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氟烷联合瑞芬太尼对麻醉后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
2018-01-26阮华辉
阮华辉
【摘要】 目的:分析七氟烷联合瑞芬太尼对麻醉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在笔者所在医院行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行瑞芬太尼麻醉,观察组行七氟烷联合瑞芬太尼麻醉,比较两组麻醉后认知功能与苏醒情况。结果:观察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苏醒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后0.5、1、2 h观察组认知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烷联合瑞芬太尼能缩短患者苏醒时间,促使麻醉后认知功能尽快恢复,值得推广。
【关键词】 手术麻醉; 七氟烷; 瑞芬太尼; 认知功能; 苏醒时间
doi:10.14033/j.cnki.cfmr.2017.34.0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34-0064-02
近年来随着外科手术的逐渐发展,人们在医疗方面的追求也进一步提高,对于手术麻醉也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1]。现阶段全身麻醉已成为主要麻醉方式之一,同时其术后并发症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2]。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为麻醉常见并发症,指的是手术麻醉后患者出现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主要有精神错乱、记忆缺损、人格改变等临床表现[3]。而如何提升麻醉的安全性,减少麻醉后认知功能障碍是麻醉医师与广大患者共同关注的问题[4]。本研究中,笔者所在医院选取60例手术患者,随机分组后对照组单用瑞芬太尼麻醉,观察组行七氟烷联合瑞芬太尼麻醉,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认知功能更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7月-2016年7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行手术治疗的60例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均无功能异常,术前无认知功能障碍或听力障碍,无阿片类药物、七氟烷药物过敏史或不良反应史。在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的前提下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1~82岁,平均(60.3±5.8)岁;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1~80岁,平均(60.2±5.9)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
1.2 方法
觀察组行七氟烷联合瑞芬太尼麻醉:常规术前准备,如对感染控制、实施化痰对症治疗。术前8 h禁食,术前半小时肌内注射0.3 mg盐酸阿托品注射液;诱导前常规去氮给氧;以0.05 mg/kg咪达唑仑、1 mg/kg异丙酚、4 μg/kg芬太尼、0.6 mg/kg阿曲库铵实施麻醉诱导。之后给予2~3 min面罩吸氧,经口行气管插管并在术中给予机械通气,将呼吸频率设置成14次/min,潮气量设置成8 ml/kg,PetCO2设置为35~40 mm Hg。麻醉维持所用方法为静吸复合麻醉,给予1.7%七氟烷吸入麻醉,全程对药物浓度进行监测,以微量泵持续给予0.15 μg/kg的盐酸瑞芬太尼恒速泵注。麻醉维持阶段无需单独给药,在关腹停用七氟烷,完成手术时停止给予瑞芬太尼。等待患者清醒,之后拔管。
对照组行瑞芬太尼麻醉:每分钟给予患者0.25~0.40 μg/kg的瑞芬太尼泵注以维持麻醉,手术结束前20 min给予1 μg/kg芬太尼,不应用七氟烷,其他操作均与观察组相同。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苏醒时间(从停药到唤醒睁眼的时间)、拔管时间(停止泵入麻醉药物到拔管的时间)、苏醒质量(在拔管10 min时根据OAA/S法评价苏醒质量,总分为5分,其中正常声音即可唤醒为5分;正常声音呼唤后患者反应迟钝且语速缓慢,记为4分;经反复呼唤或大声呼唤后可苏醒,苏醒后语言模糊且目光呆滞,记为3分;轻拍或轻推时才有反应,无法对言语加以辨别,记录为2分;轻拍或轻推无反应,嗜睡,记为1分)与认知功能情况。其中认知功能评价是依据简易智能状态测验(MMSE)得到结果,在拔管后0.5、1与2 h时实施,测试的内容主要有患者注意力、描画图形的能力、命名能力、计算能力、时间与地点的描述能力、语言复述的能力等,总分为30分,患者得分越高,说明认知能力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苏醒质量对比
观察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苏醒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认知功能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MMSE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后0.5、1、2 h观察组MMSE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时代,老年患者已逐渐成为外科手术治疗的对象。现阶段麻醉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还未完全明确,多数研究人员认为,手术与麻醉是造成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5-6]。认知功能障碍和中枢胆碱能系统有密切关联。全身麻醉为临床常用麻醉方式,而常用全麻药物常回对患者的中枢胆碱能系统造成阻碍,使得乙酰胆碱的合成与分泌减少,抑制突触体对胆碱的获取,促使神经递质的合成减少[7]。由此可见,在为患者实施外科手术治疗时,选取安全性高的药物,降低麻醉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风险有显著价值[8]。
瑞芬太尼以盐酸瑞芬太尼为主要成分,在全麻诱导与全麻期间的维持镇痛中均可应用。相较于芬太尼,瑞芬太尼可更为迅速的起效,可于1 min内升至有效浓度,然而其作用持续时间较短,只有5~10 min[9-10]。瑞芬太尼在机体中的代谢不会受患者体重、性别、年龄、血浆胆碱酯酶、抗胆碱酯酶药物等因素的影响,即使给药时间长,或是反复多次给药,药物也可被血浆、组织内的非特异性酶脂水解后排出体外,避免了药物蓄留在患者体内。然而在应用瑞芬太尼时,需适当控制用药剂量,若过度用药可能引发不良反应,常见的有低血压、心率减慢、窒息等。endprint
七氟烷为新型吸入式麻醉药物,其可控性较强,不会刺激患者呼吸道,在机体中代谢率较低,便于排泄,对肾、肝的毒副毒副作用骄傲小,为理想麻醉药物。有研究指出术后认知功能发生障碍的主要原因为低氧血症[11]。在麻醉中,七氟烷能够有效舒张支气管,促使气道阻力降低,预防低氧血症。同时,血/气分配中,七氟烷分配的系数为0.65,给药后不仅可快速麻醉,还能使患者保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不会给患者造成过大影响。七氟烷麻醉时所需剂量少,这样可降低脑代谢率,轻微增加脑血流量,对于脑组织灌注、减少神经学损伤有积极意义。将七氟烷与瑞芬太尼联合应用,可实施稳定麻醉、理想麻醉,不仅能够减少患者苏醒需要的时间,有较高的苏醒质量,同时因麻醉用药剂量小,还能有效降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风险。
在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经相应治疗,观察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苏醒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后0.5、1、2 h观察组认知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印证了七氟烷联合瑞芬太尼在麻醉中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七氟烷联合瑞芬太尼能缩短患者苏醒时间,让患者尽快拔管,并可促使麻醉后认知功能尽快恢复,有利于患者疾病康复,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高琳.七氟烷吸入麻醉对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EB/OL].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5,7(11):105-107.
[2]何孟林.丙泊酚与七氟烷麻醉对老年胸外科患者手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卫生产业,2014,13(27):102-103.
[3]赖忠盟,林蕾,苏健生,等.七氟烷联合瑞芬太尼对麻醉后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4,34(5):37.
[4]李刚,郑军.丙泊酚与七氟烷麻醉对高龄骨科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J].陕西医学杂志.2015,2(5):601-602.
[5]刘莉,刘畅,钟源波,等.七氟烷吸入麻醉对大鼠认知功能影响的钙内流机制研究[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5,21(5):611-613.
[6]沈耀峰,吴镜湘,徐美英.丙泊酚和七氟烷麻醉对老年患者普通胸外科手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1(3):322-325.
[7]于学超,王延国,高鲁渤,等.七氟烷或丙泊酚麻醉对老年肺癌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2,18(1):102-105.
[8]王毅,陆波,闵红星,等.吸入七氟烷麻醉后对老龄大鼠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J].宁夏医学杂志,2015,37(9):778-780.
[9]刘玉革,刘玉婷,夏玲.七氟烷与依托咪酯麻醉对老年患者腹部手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J].新疆医学,2014,7(12):30-32.
[10]王永宏,崔晓岗,李斌,等.七氟烷丙泊酚复合麻醉对老年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響[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11):1230-1231.
[11]姜向春,徐爽.瑞芬太尼联合七氟烷麻醉对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5,32(6):537-53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