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读促写”在鲁迅人物主题单元中的实践探究

2018-01-26许晓燕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45期
关键词:以读促写写作能力实践

摘 要:本文旨在对农村小学读写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以鲁迅人物主题单元为例,通过感悟写话技巧、创设合理情节、拓展习作思维等策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升写作水平。

关键词:以读促写 写作能力 实践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语文专家汪潮教授说:“从读学写,读写结合,是作文教学的法宝。”实践证明:读得顺,才能写得顺;读得好,才能写得好: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应用。但就笔者所在的农村小学来看,学生的阅读能力普遍较弱,学生无法准确汲取课文蓝本中的知识和技能,得不到生活体验,积累不了写作素材,遑论把它们应用到写作中。是什么原因让学生的阅读能力良莠不齐,从而写作能力也停滞不前?[1]

二、现状分析

1.教学现状---读写分离

教师在教学时阅读与写作泾渭分明,只为读而读,读时就是千篇一律地从字词句的解释、段落大意、文章主旨来指导学生精读;只为写而写,写时就详释题目,大谈如何安排文章内容,大谈写作技巧,最后出示一篇范文,让学生依葫芦画瓢。[2]

2.课堂现状---思维局限

农村小学的学生目前的课堂现状很大一部分是习惯了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似的填鸭式教育,学生养成了“听老师说”的固定模式,懒于思考,思维受限,久而久之,阅读能力被慢慢摧毁。

3.学生现状—-素材匮乏

从素材积累角度来说,最主要的方式是抄写,这种做法强行切断了记忆储存与理解、感悟、鉴赏的联系,使积累变成了孤立的记忆活动,使之成为无效积累。

如今,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帮助学生挖掘出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可应用于写作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以读促写,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提升写作能力。以下,笔者将以读促写在鲁迅人物主题单元中的具体实践探究作简要叙述。

三、“以读促写”在鲁迅人物主题单元中的实践探究

1.阅读经典语段,感悟写话技巧

每篇文章都有经典的语段,我们可以通过不断阅读这些段落来提升学生的语言敏感度,助其感悟写话技巧,积累写话方法。

(1)模仿寫话

模仿写话即仿写句子。仿写句子指在一定语言环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写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如:《少年闰土》中对闰土的外貌描写: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让学生参照此种写法,写写最熟悉的人的外貌,几乎所有学生写出的话都是千篇一律。于是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描写闰土的外貌就抓住了脸和银项圈呢?因为这两点最能体现闰土的人物特征,描写人物外貌就是为了刻画人物的性格,所以我们要抓住最能体现人物特征的部分进行描写,且描写的顺序也要符合观察规律。提点修改之后,基本上都能抓住特征进行描写。

(2)扩充写话

扩充写话即扩写句子。 扩写句子是对原句进行扩展和充实,把简略的原句扩展成符合题意要求的句子。扩写需要充分放开思路,展开想象,进行合理的创造,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如:开篇提到的《少年闰土》中要求学生按照“看瓜刺猹”的描写,对剩下三件事任选一件展开详细的描写。一开始学生简单明了的三两句完事,笔者提示学生在叙述一件事时将瞬间发生的事情定格并以此展开想象,将脑海中那幅画面原本地展现出来,这样就能写得生动具体。于是学生们对剩下三件事的描述终不再是三言两语。通过这次练习,学生们既训练了发散性思维,又学会了运用合适的想象和连续的动词可以将事情写得具体详细的表达方式,起到“授之以渔”的效果。

2.精读文本空白,创设合理情节

(1)补写练笔

教材中的课文,有些内容的叙述描写留有余地,给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元化解读,深入感悟文本,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的空白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救助车夫”片段最后: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读完之后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鲁迅先生会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请学生补写先生此时的心理活动。这样的补写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鲁迅先生的人物性格,有助于学生对文章主旨,对鲁迅先生那种同情劳苦大众,痛恨黑暗旧社会的心情有更全面的认识。[3]

(2)续写练笔

有些文本总是似完非完,留给读者想象的余地,这实际是一种“空白美”,学生的续写,旨在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文本,不断激发学生无限的想象力,培养与发展他们的推理、判断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素养。《少年闰土》文末没有提到“我”和闰土的告别场景。此处可要求学生续写这个场面,给学生提供足够想象的空间,也能看出学生是否理解这篇课文的主旨,是否感受到闰土和“我”之间的深情厚谊。有学生这样写:闰土离开的那一天,我急得大哭,但是却不敢跑去找闰土,我知道他肯定也很难过,我怕我一哭,闰土也哭,所以我只能躲在门背后看他走,默默地期待着和闰土还能有见面的机会,希望他能带我去看看那些稀奇的事物。大部分学生的续写都把握住了文章主旨。

3.选读课文内容,拓展习作思维

(1)课前阅读

文本的阅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慢慢地深入,由表及里。在学习每篇课文时,都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而课前阅读的最主要方式是让学生摘录文章中的好词佳句,或是抄录文中很有感悟的句子。一来可以了解到学生是否认真地预习过文本,二来可以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

(2)课后感想

课后感想是课堂对话的课外延伸,是对课文内容的感悟,总结,是个人感情升华的体现。这种体现,往往让学生用读后感的形式表现。读后感,使生本对话更具开放性、创造性。学生会将课文中有感触的部分将现实生活中的事件互相结合,课内外的整合,调动学生头脑中的储备,能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达到拓展思维,积累素材的目的。

课堂之外有万水千山,课本之外有万紫千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今中外著名的作家都是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之后,才创造出了无数佳作。只有让学生在浩瀚的书海中畅游,采撷其朵朵美丽的浪花,他们才会享受阅读的快乐,才能敢于写作,乐于写作,精于写作。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写作教学教什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42

[2]魏星.小学语文“读写结合”训练法之我见[J].教育战线,2011.11

[3]何明春. 读写结合 点滴相融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策略[J]

作者简介

许晓燕(1989.02.09-)女,籍贯:杭州建德,职称:二级教师,学历:大学本科,学位:文学学士,研究方向:小学语文。endprint

猜你喜欢

以读促写写作能力实践
挖掘创造潜能,提高写作能力
加强互动交流,提升写作能力
如何有效提高中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理论思考
优化阅读教学训练,有效提升写作水平
以读促写,提高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性
“以读促写”与“以改促写”英语写作教学对比研究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