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林,一个沙糖桔新贵的崛起
2018-01-26刘光琳张仲高贺莉娜通讯员黄燕群
本刊记者 刘光琳 张仲高 黄 媛 贺莉娜 通讯员 黄燕群 黄 告
提起沙糖桔,人们可能会先想到荔浦,因为这里是目前广西种植沙糖桔面积最大的县,更因为这里曾创造了让全国柑桔产业惊叹的“荔浦现象”和影响全国沙糖桔价格的“荔浦价格”。而近年,在位于广西的最西端,又一个沙糖桔强县正在崛起,这个沙糖桔种植的后起之秀,就是地处桂、滇、黔三省(区)结合部,素有“一肩挑三省”之美誉的西林县。西林是个小县,人口只有十几万,但全县以沙糖桔为主的优质水果种植面积达17万亩,其中沙糖桔投产8.7万亩,目前产量20万吨,年产值达12亿元。“西林沙糖桔”,正逐步成长为可以与“荔浦沙糖桔”媲美和“分庭抗礼”的柑桔新贵。
西林是如何只用了十几年,就把一个产业从零做成柑桔产业的新贵,并使之成为支柱产业的?乘着2017年西林县举办第七届沙糖桔产业、茶叶产业文化展示活动周之际,记者走进这个新晋的“中国沙糖桔之乡”,一探究竟。
开果,创从0到12亿的奇迹
你也许不会想到,西林原本不产沙糖桔,在2001年之前,西林一直以种植水稻为主,由于经济效益并不高,许多人外出打工,因而大片良田被丢荒。
当时,西林县委、县政府看到全县的大片良田有近8个月的时间丢荒,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群众却又为温饱和致富而挣扎,内心不是滋味。
其实,并不是西林人真的不想种地,在此之前,他们做过多种努力,尝试过发展经济林,但种树要十几年才能产生经济效益,远水解不了近渴;也曾尝试过种柿子,终因远离市场且不成规模而在山上自生自灭;还尝试过种植油葵、油菜和蔬菜等等,但由于种种原因,始终都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没能让群众富起来。
怎么办?等,不是办法,总不能坐拥10万亩水田而过穷日子。
2001年,西林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们坐不住了,他们出一趟“远门”――去了广东四会,带回了几百株沙糖桔苗,在西林县的那劳乡和八达镇田块里试种,没想到,这一试,竟试出了良好的效果。
由于西林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沙糖桔积累糖分,所以这里产的沙糖桔果皮薄、无子、甜度高,卖相很好,在市场上也颇受欢迎!这一下,县委、县政府有了信心,决定在全县推广种植沙糖桔。
2002年,“用25%的好田来种水果”成了西林全县干部的一项硬任务。拉横幅、出版报、放电视专题片,走村入户宣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讲授种植沙糖桔的种种好处,成了干部们的家常便饭。为了让基层群众有更直接的认识,甚至还把村干部们拉到广东去实地考察,还让每个村带一盒回来品尝。
政府提供免费果苗,进行技术支持,给予挖果树坑补助。为了让群众转变观念,当地政府实施多种优惠政策,以补助方式引导、鼓励农民种植沙糖桔。对率先利用农田调整结构种植的,政府还给予每亩每年400公斤的粮食补助,打消了“不产粮食怎么办”的顾虑。
“之前世世代代都种水稻,突然把水田变成果园,大家心里都没底。”回忆起当年政府推广种植沙糖桔伊始,西林县古障镇央达村村民罗吉光表示自己并不是很乐意。
“当初多数农民并不认识沙糖桔,认为靠这小小的果没什么前途。”古障镇古障村村民王兰英表示,尽管县里的干部来村里一户户动员,却很难得到群众认可。一些群众虽然当着干部的面把沙糖桔种下,但不久又偷偷拔掉,改种他们所习惯种的农作物。
硕果累累。
不过,也有敢“吃螃蟹”的。当时的者夯乡渭归村央洪屯的群众,愿意在自家田头吃一回“螃蟹”。消息一传出,比央洪屯更靠近省道321线的八索屯群众却抢先吃“螃蟹”――大年初二画线,初三挖坑!
有人带了头,越来越多的农民打消了顾虑,开始跟着试种,全县种植面积逐渐扩大。经过几年的发展,第一批敢吃螃蟹的人,如八索屯的村民开始尝到了甜头,该屯沙糖桔产量高,不愁卖,价格还挺高,全村种植面积近千亩,年产值达数百万元。再如古障镇者夯村的农户韦仕高,一个人就种了80亩沙糖桔,年收入高达几十万元。
这让一些邻近的寨子艳羡不止,为当初的“不听话”而后悔,也纷纷种上了沙糖桔。
色泽诱人的沙糖桔。
榜样的示范作用,加上政府的大力推广和扶持,如今,沙糖桔已成为该县主导产业,沙糖桔种植遍布全县8个乡镇,全县以沙糖桔为主的优质水果种植面积达17万亩,人均达1亩以上,其中沙糖桔投产8.7万亩,产量20万吨,年产值达12亿元,逐步形成了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格局。许多群众因沙糖桔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入,全县农民每年的收入至少有1000元来自沙糖桔产业,还造就了不少收入超百万的种果大户。
当下正值沙糖桔成熟采摘季,行走西林县古障镇各村,漫山遍野的沙糖桔园,一棵棵“柱着拐”的桔树上挂满了果实,一个个黄灿灿的果实压弯了枝头,呈现出一派“绿树枝头万点金,满山尽披黄金甲”的唯美景象。
“以前要靠出门打零工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如今在家里种果比打工更发财!”摩挲着挂满果的沙糖桔树,罗吉光开心地说。8年前,这样的生活让他不敢想象。
在种沙糖桔之前,罗吉光一家主要靠几亩水田和山上的茶园生活。种水稻一年忙下来,每亩收入不过数百元。因此,罗吉光每年都得外出打工贴补家用。
2003年,当地政府在他们村推广种植沙糖桔后,罗吉光将自家3亩多水田调整成了果园。如今,他种的沙糖桔已经全部挂果,亩产5000多公斤。而今年每公斤沙糖桔的收购价在10元左右,按此推算,罗吉光一家今年仅种沙糖桔就有15万元左右的毛收入。
“这可比出去打工划算多了!”罗吉光表示,自从沙糖桔挂果后,他便不用外出打工了,而日子过得比以前还好。
沙糖桔种得多了,需要大量的人力进行管护,由此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岗位。果农韦德新说:“每年都需要
大量的工人进行修剪、灌溉、打药、采摘等,现在工钱至少每天100元还包两餐饭。一户农民每年若出两个劳动力,冬季采摘季节两个月就可以赚近两万元!”
“两个年轻人,一年到头在外面忙,还没我这个老太婆赚得多!”古障村果农王丽萍去年种沙糖桔收入10多万元,她决定叫两个在外打工的孩子回来种果。
据了解,仅2016年以来,该县就有3000多人返乡,其中大部分选择了水果种植。外出打工变成回家种果赚钱,成了西林农民的“新常态”。
桔满技头。
果农挑果上市。
采访中,我们听到了这样一个故事,2016年初,卖了果的古障镇央达村央达屯10名农民就组团同日购买小车。
古障镇央达村央达屯是该县最先发展沙糖桔产业的村屯之一,现有沙糖桔2000亩,茶2500亩,年人均收入5000多元。
路通了,有钱了,农民在兴建一幢幢“桔楼”“茶楼”之后,也想像城里人一样买小车,成为有车族。2016年1月24日,屯里的王志忠等10名农民相约一同去购车,买回了总价值100多万元的10辆小汽车,品牌有哈佛、大众、雪佛兰等。
“春节刚过,已买车的村民们就迫不及待地自发组织外出旅游。和往年不同的是,我们是开着自家的小轿车出行的!”老村支书罗立新高兴地说。
“十年前,买小车的事连想都不敢想,总以为能起新房就不错了。如今,我们能买得起小车,全靠党的富民政策好!全屯131户610人,已有50人考取小车驾照,现还有70多人报名学开车,屯里100%人家有两轮或三轮摩托车。”村民韦昌林自豪地说。
据统计,目前,西林仅靠沙糖桔这一项农民年人均收入达到3685元。贫困人口从原来的7万多人减少到目前的2万多人。沙糖桔成了当地群众名副其实的“脱贫致富果”。
优果,成就“国家地标保护产品”
产业做大了,怎样让水果种植产业变得更强?
随着沙糖桔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诸多问题也不断出现,比如果品质量不达标、果型不标准、产量不稳定、食品存在安全隐患等。
“沙糖桔做大做强,要进一步在提质增效上做文章。”西林县农业局农技推广员邓朕元说,以往都是一家一户分散种植,各自售卖,这样不仅不利于整体知名度的提升,也造成了一定的市场乱象。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当地政府决定从2011年开始抓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按照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管理、市场化营销、品牌化销售的这个思路发展沙糖桔产业。在百色市级质监部门指导下,该县制定完善沙糖桔生产技术规程、标准
果园建设规范等广西地方标准规程。
随后,在水果专家的帮助下,西林沙糖桔开始走上“提质增效”之路。
在标准化方面,制定并发布标准化技术生产规程,要求县内所有产区,按照地理标志产品的要求来制定标准化生产规程:果的甜度要达到14度,果型要适中(30~35厘料,35~50厘米),果色要鲜亮,油包要明显,商品果要皮簿化渣。通过标准化生产后,能达到产量稳定,优果率高,市场价格高,销路好。
在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矛盾的问题上,西林县成立了沙糖桔产销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沙糖桔生产、管理和销售的集约化、规模化。可使农户共同面对市场,解决了农户分散经营成本高、应变市场能力差、市场不畅通的问题。
西林泰源果业包装车间一角。
包装待运的沙糖桔。
客商满载而归。
在技术上,通过政府采购,打造技术三级推广体系,即:自治区级专家组成的顾问团、县级农技科技人员组成的专家指导组、基层成立科技服务队,保证把各项技术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的措施落实到每块田每棵果树上。
同时,抓好两个环节: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坚持无公害生产技术要求,品牌化走市场,优质优果,做好分级、清洗、打蜡、包装、运输等采后处理。
加大黄龙病防控,从无病苗圃的建立到统防统治木虱再到病树砍伐,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的使用,实施健体栽培,确保西林沙糖桔产业走可持续健康发展道路。
通过这些措施,西林沙糖桔产业发展布局更科学,也全面促进了当地水果产业的升级。2012年,“西林沙糖桔”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获地标产品保护的“西林沙糖桔”,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第一大产业,从2011年标准化生产前的7.5万亩,发展到目前全县以沙糖桔为主的优质水果种植面积达17万亩,按人头算,全县人均拥有一亩西林沙糖桔。
近两年,西林沙糖桔价格提升2倍以上,产品销往上海、北京等大中城市,产值达到6亿元。2017年1月举办的北京西林沙糖桔电商节,壮乡河谷集团天猫旗舰店线上销售首日就突破1万件,其中发往北京的沙糖桔达1000万公斤,每公斤售价18元,高出线下销售8元/公斤。
“每斤沙糖桔贵了几块钱,还那么抢手,真想不到。”西林县一位水果商兴奋地说。获得地标产品等于得到一张“金名片”,让农民得到实惠,尝到了甜头。该县西平乡者车村弄聋屯是一个地处深山的小村庄,全屯27户人家, 2016年仅沙糖桔收入户均达12万多元。
目前,地标产品覆盖全县8个乡镇,政府每年还专门拿出100万元,用于奖励、补助企业或农户申请使用地标专用标志,改变了往昔农产品“默默无闻”的状况。
秀果,“北闯京城,南卖深圳”
经过全县上下十多年的艰苦奋战,西林沙糖桔产业迅速发展,贡柑、蜜桔等品种日益多样化,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不断提高,西林已经成为桂西北高海拔山区最大的沙糖桔生产基地。
收获季,在全县各地田间地头,桔农们在忙碌的摘果、选果、装篓;一辆辆车牌为京、黑、鲁、湘、粤、川的外地大货车,载着一车车黄灿灿的西林沙糖桔,缓缓地从西林县沙糖桔产区开出,运往全国各地。
面对大量上市的沙糖桔,该县党委、政府通过各种渠道,积极打通销路。一方面,该县派出工作队前往外省推销;另一方面,通过阿里巴巴网、中国农副产品信息网、中国农业信息网等网站进行互联网推广。西林沙糖桔品质有保证,并且牌子已经打响了,要做的是怎么打开销路。目前,西林沙糖桔已经形成 ‘礼品果+超市果+网络果+散果’的市场销售体系,销售渠道畅通了,名声越响价格越攀升越不愁销路。目前,西林沙糖桔远销四川、云南、贵州、北京、深圳等地。
同时,每年12月,该县还举办沙糖桔文化展示交易会,拉近与外地客商的距离,为群众销售沙糖桔打造平台。目前,西林已成功举办了七届沙糖桔文化展示交易会。
除了政府助力推广,农户自己也不忘想办法求发展。
记者在展会上遇到了西林沙糖桔销售经济人、广西西林泰源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建军。刘建军是西林县古障镇周洞村黄潭屯的一名土生土长的农家子弟,看好家门口漫山遍野的沙糖桔园,2015年毅然回乡创业,并注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种植、销售西林优质水果。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对外服务”的形式,帮助家乡父老销售水果,也为外地客商搭建一个销售平台,为外地客商采购沙糖桔。2016年,该公司单单发给北京新发地市场就有1500吨,发往全国各地销售西林沙糖桔6000吨。每逢年底,西林沙糖桔大量上市时,就是他最繁忙之时。
“今年11月25日开市,到今天 12月7日,我们已销售近2000吨,今年销售10000吨不成问题。”他说,因为西林沙糖桔有2大市场优势:一是上市早。每年的11月底就开始上市,到12月底,好果基本已销售完,西林沙糖桔要比桂林沙糖桔早上市40天左右;二是口感好。西林地处高海拔低纬度,昼夜温差大,果的品质比较好,且皮薄汁多味甜,无纤维口感好,很受顾客喜欢。为了使沙糖桔保质保鲜,刘建军买了四套机器设备,选果、洗果、打腊、包装一条龙处理,且用冷藏车拉运。
“我们要让每户果农都能卖到好价钱。”在他的影响下,目前西林县像他这样的经济人有十几个,他们服务范围辐射到整个西林,哪里有果,他们就到哪里收果。即使外地客商不到,他们也会想办法帮助果农把果卖出去。
为进一步扩大销售渠道,提高品牌知名度,2017年初,西林县在北京成功举办西林沙糖桔推介会,与北京隆嘉超市签订了年包销沙糖桔600吨的协议,打开了西林沙糖桔北上销售的市场。年尾11月28日,西林县又在深圳举办西林沙糖桔深圳对口扶贫产销对接推介会活动,与深圳市相关企业、客商签下了总量为600吨的首批销售订单,为西林县沙糖桔逐年倍增产量打开更广阔的销路,并形成稳定的销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