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的建筑类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的探索
2018-01-26危道军董娟
危道军 董娟
一、产教融合的提出与背景
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强调“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2018年2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通知,进一步促进、规范、保障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发挥企业在实施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
产教融合之所以最终能够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是职业教育改革经验成果的一种外溢,也是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国家认可。
1.产教融合的深刻内涵
产教融合属于宏观层面的战略,可概述为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战略相融合,教育系统与各产业系统相依存;校企合作属于中观层面,可概述为学校和企业合作规划、合作治理、合作培养、合作发展的方法和策略;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属于微观层面,可概述为在课程教学组织这一过程中的方式、手段;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宏观上要建立法律法规体系,改善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在中观上要建立政府职能部门协同机制,发挥行业协会、企业联合组织机构的作用;微观上,整合学校和企业教育资源实施五个对接培养模式。
2.从“工学结合”到“产教融合”
(1)“工学”与“产教”的不同:从单一的工作与学习的结合,上升为产业链、创新链与教育链、人才链的有机衔接。
(2)“结合”与“融合”的理念变化:从连接上升为融入一体。
(3)政策的内涵不同:从单一施策上升为综合管理。
(4)合作形式的根本不同:从单一人才培养上升为高校四大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全方位。
二、校企合作的几个关键节点和重要工作
1.搭建平台
(1)国家平台的搭建
①行业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为了深化产教融合,教育部探索建立了一套行业指导机制,建立了56个行指委;各地也相继成立了行业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②职业教育集团。为了推动职业教育多元主体协同发展,进行了集团化办学探索,目前全国已有职教集团1406家,全国参与职教集团的企业总数超过2400个,高职学校1290个。
(2)学校平台的搭建与夯实
平台搭建,学校是关键、院系是基础。近年来,随着对校企合作的不断探索,全国各高职院校通过职教集团、职教集团联盟、特色企业学院、实践(创新)平台、校企工作室(工作站)等校企合作平台建设,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
①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集团化办学是政府、企业、学校、社会在人力资源、设施设备、技术研发、信息资讯等多方面进行互相补充、相互作用,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多元主体办学的重要实现形式。
随着职教集团办学化的纵深发展,具有跨地区、跨行业、多功能、多层次、综合性的职教集团纷纷建立,如中国现代畜牧业职教集团、山东省职教集团联盟、中南建设职教集团联盟等。
②校企文化互融平台(特色学院)的建立。在政府主导全局的作用下,一些公办高职院校引入形式多样的社会资本,通过兴办二级学院的方式,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建立特色学院。例如浙江建院的“亚厦学院”、“绿城物管学院”;湖北建院的“中建三局学院”、“山河学院”、“天衡学院”等。
③共建实践(创新)平台。“产学研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需要对接行业企业的研发与生产需求,整合、挖掘资源附加值,创建顺畅高效的互通渠道,提高专业创新和技术服务能力。如浙江建院的中德合作建筑新技术应用推广中心;广州城建职院的应用技术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城市建设土木工程领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建构机制
建构机制,关键在学校,落地在院系。近年来,随着对校企合作的不断探索,全国各高职院校通过组织建设、制度建设、考评建设等校企合作机制建设,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
(1)健全组织机构
当前,国内高职院校主要通过校企共建理事会管理制度,组建产学研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课程新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条件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
如潍坊职院建立了“三级联系、三级联动”的机制;湖北建院建立了“中南建设职教联盟”、“职教集团理事会”、“校企董事会”、 “院系理事分会”,以及校、院(系)两级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2)完善运行机制
这方面各校做法不一,不能统一照搬,否则将水土不服。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此做了有益的探索。
①制定切实有效章程,落实年度工作计划。制定好各个平台组织的各级章程,同时必须要有详实的年度工作计划,并纳入单位工作计划和预算。
②构建特色育人模式,落实工学结合责任。建立专业建设调研制度;真正做到人才培养“五对接”(专业(群)与产业、岗位,课程内容与职业(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完善实训体系和实践教学;建立“双专业带头人”和“班级双专业导师”制度;形成长效的校企工学结合育人机制。
③整合校企多方资源,落实产教融合责任。整合社会、行业、企业和学校各方资源,共同开展产业发展研究,共同进行企业技术研发,共建培养培训基地,共同开展技术人员和双师队伍培养,建立科研、社会服务的互惠共赢的良性机制。
④完善各种运行制度,建立互融互通机制。通过建立校企互相对接互挂制度、会议制度及联系会议制度、校友企业反哺制度、优秀毕业生返校任教制度等多种行之有效的制度,形成水乳相融、互融互通常态运行机制。
(3)落实考核评价
建立客观的评价与考核激励机制,规范经费管理。同时,将校企合作工作成效纳入考核评价政府、企业、学校、院系、个人的重要指标,只有全体行动起来,校企合作的机制才能够长效。
3.依托项目
(1)探索推行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
2015年起,教育部分两批布局了364个现代学徒制试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现代学徒制主要是由订单班发展而来,校企共同参与课程设计、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实习实训的全过程,学生入校即入职,招生即招工。
(2)实训基地建设
在开展校企合作工作时,高职院校应以“校中厂”为建设思路,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使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校内教学和校外培训有机融合。
(3)大师工作室的建设
国家创新行动计划后,全国28个省投入6000多万元,布点建设了902个大师工作室。这也是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一种非常好的形式。
(4)科学技术研发
高职院校选派专任教师参与企业科技研发和技术改造项目,根据企业需求设计各类培训项目,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为企业员工进行科技文化教育、岗位技能培训或新技术新工艺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
(5)服务一带一路项目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为中国职业教育的输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如广西建设职院,被教育部确定为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首批学校,与中国有色金属矿业集团共同在赞比亚开展职业教育项目,圆满完成了架子工、焊工培训工作。
4.实现共赢——以湖北建院为例
(1)机制探索
①职教集团办学化“143”模式。湖北建设职业教育集团在实践中形成了“143”运行模式,即以湖北建设职教集团为平台,以机制建立与优化、平台建设与利用、载体搭建与活动、总结提炼与交流等四个模块为主要内容,以人才、技术、文化等三个指标为合作导向,切实做到了校企、校校之间合作规划、合作治理、合作培养、合作发展。该运行模式作为职教集团机制运行中的创新亮点,被遴选编入《全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典型案例汇编(2016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②企业学院机制建立与经费管理。湖北城建职院与职教集团成员单位组建“天衡学院”、“山河学院”、“中建三局学院”,实行理事会管理制,主要对企业的发展方向、发展规划、管理决策负责;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全面负责企业学院的人才培养、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日常工作,各层级人员按校企1︰1配备。
本着学校主导、企业引导,校企双主体育人原则,学院进一步细化了《校企合作办学协议细则的指导意见》,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此外,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所获得的产、学、研成果(包括发表论文、专著、专利),署合作双方名称,系双方共同所有;校企双方共同总结和提炼合作成果并利用各自资源积极对外输出和宣传,共享办学社会收益。
湖北城建学院的企业学院源于订单式培养,是校企合作从初级走向高级、从浅层次走向深层次、从内容单一到多元化的蜕变,实现由学校“单主体”向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的转变。
(2)人才培养
①协同育人。湖北城建职院依托湖北建设职教集团,校企联动全方位开展“16共”系统化合作:在共同规划、共同探索办学模式、共同招生、共同创新培养模式、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建资源库、共建共享师资队伍、共建实训基地、共同组织学生实习、共同考核评价、共同组织学术活动、共同技术研发、共同走出去、共同传承与创新文化、共享利益等方面开展合作。
形成“8双”育人模式,即企业和学校各派专人专职实行“双管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协议约定学生“双身份”,教学标准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工作过程实行“双对接”,学校教师和企业管理技术人员组成“双师资”,校企共同进行学业和工作业绩“双考核”,对考核结果实行“双奖励”,学生毕业获得学历和职业资格(实践经历证书)“双证书”,入学、就业两个阶段学生企业“双选择”。
学院与武汉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旗下24家企业联合组建了造价专业现代学徒制班,针对专业特点创新“1对N”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索与多个企业同步协同育人。
②文化育人。湖北城建职院与校企合作单位共建职场文化体验中心、使学生更好地感受企业精神、经营理念与价值观,使学生更加注重自身修养,努力学习、积极实践,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在天衡学院里,课程体系中有10~15%的内容为企业特色课程,在学生入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实训课程教学、教学场所布置、奖学金评比、就业等方面都融入企业文化元素校企协同育人。
③技能比赛。湖北城建职院依托校企资源,共建实训基地,积极开展各项技能大赛。2016年,学院与湖北职教集团成员单位联合参加世界技能大赛湖北省选拔赛、“天衡杯”湖北省建筑业(企业级)技能大赛,企业除了派出选手参赛之外,还派出技术专家作为比赛指导教练,校企双方在两赛中均获得较好成绩。通过开展技能大赛,校企双方将世赛标准融入自身的技术规范、人才培养之中,获得了极大的收获。湖北建院选手在第44届、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均有选手代表湖北省参加国赛。此外,湖北建院代表队获得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现代物流作业方案设计与实施一等奖和建筑工程识图赛项二等奖;在2017年湖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九个赛项中,更是所有赛项全部获奖,夺得5个一等奖4个三等奖。技能大赛业已成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重要平台。
(3)资源保障
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湖北建院按照“重理念、建机制、优结构、强能力”的思路,推动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实施人才强校工程。学校根据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互培、互聘、互挂机制,结合学校“影子工程”“双导师制”计划,与中建三局、武汉建工集团等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专业教师培训实践基地,定期选送教师到基地进行学习实践,构建了一支以高层次人才、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为主导,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素质专任教师、外聘兼职教师为主体,专业教师企业工作站、企业专家校内工作站、名师工作室为平台的2主导、4主体、3平台的“243”师资队伍建设体系,形成全面、持续、和谐的适合本校特色的教师发展工程。
②信息化建筑技术基地建设。通过校企合作工作对原国家建筑技术实训基地进行了升级改造,BIM、空中课堂、沉浸式体验中心、虚拟仿真中心、装配式全产业链实训中心等一大批具有前沿技术的信息化基地相继建成。2016、2018年连续被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确定为第44届、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建筑类项目湖北省集训基地,并成功承办了多场全国、全省技能大赛,服务武汉“1+8”城市圈开设土建类专业的本专科院校学生的实训,年均1500余人。学院还实地走访了上海宝业集团,拟联合建设湖北建院装配式建筑实习实训基地。
③教学资源开发与全面应用。湖北城建职院将世界技能大赛建筑类四个项目比赛相关标准转化为课程的教学标准,形成融合国际标准的课程群和课程体系,打造具有国际基因的专业群。
面对建设行业新型城镇化、绿色建筑与装配式施工、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及智慧城市建设、房地产去库存及营改增改革等新兴市场,建筑工业化、BIM、互联网等新生产方式、新技术引爆的建设业的转型升级。学院紧盯BIM技术和职业教育现代化,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和教育理念,调整改革专业教学内容,为有效对接行业发展,优化了专业结构、课程体系,联合开发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教育教学资源库等。
(4)社会贡献度
①技术研发。湖北建院建立了校企专家资源库,全面对接建筑业转型升级和社会需求。学院与企业密切合作,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建筑节能减排新技术,主持省级项目(课题)研究63项,开展“四技”项目10余项,获得专利8项、省级工法5项,开展技术服务、咨询、工程承接项目49项;软件著作权3项。
依托工作室、湖北华疆城市设计院,以项目为载体,与企业密切合作,在技术咨询、合作、工法研究与推广、建筑节能减排新技术、相关标准编制等方面开展研究,协助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住建厅筹备成立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系列主题活动,主持和参与应用技术服务项目30余项。
②服务能力。学院充分发挥职业院校职能,面向建设行业、电力行业、林业行业、教育领域,开展了施工企业关键岗位、项目经理、三类人员、特种工、建造师继续教育、回炉培养、学生实训等多形式的培训、继续教育,年均10000人左右。
三、几点思考与建议
第一,教师走进企业、企业走进课堂的自觉与制度建立迫在眉睫。高职院校在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时,要强化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加强校企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校校之间的互通互联,资源共建共享。要紧密对接行业发展的趋势,形成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创新专业设置和课程研发、优化教学管理体系、建设产教融合教学队伍。
第二,校企合作切忌两个极端:“空”和“变”。空,就是只有协议没有项目支撑。变,就是从事校企合作工作的人员变化太快,很多项目因人员变化而中断,很多合作因人员变化而逐渐消失。
第三,社会各方政策配套是建立稳定长效机制的保证。产教融合政策的核心是促进校企深度合作,这是培养具有工匠精神、具备创新意识、拥有高技术水平的劳动者,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重中之重。校企合作能否成功,依靠的是政府的引导与政策保障是否落实,关键的是企业的参与程度。面对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新环境、新要求,建筑类职业院校应进一步立足于本校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不足之处,制定科学、高效的方法,不断地诊断与改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