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而古老的客家土楼
2018-01-26佚名
佚名
一千多年以前,客家人以“客人”的身份闯进了永定这片荒蛮的土地,在与当地土著不断的对峙、摩擦和交融中不断地壮大,辛苦劳作,繁衍生息。日出日落,岁月流逝,客家人在这里安居乐业,人丁越来越兴旺,族中长者开始思考,如果建造一个家园,使全族人更亲密地聚集生活在一起,既彰显中原望族的荣光,又凝聚全体族人的精神,也可以抵御山林野兽、土匪强盗。就这样,第一座土楼在山坳里建造起来了。后来,更多的土楼雨后春笋般的冒了出来。土楼按照形状可分为圆楼、方楼、五凤楼,还有变形的凹字型、半圆型、八卦型,在众多土楼形状中,圆土楼最为神奇,也叫作“圆寨”,在古代,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古人以圆和方代表天与地,崇拜有加。最古老的土楼建于唐朝,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土楼,遵循着昔日繁华的豪宅大院模式,就地取材用红土掺上砂石、糯米粉、红糖、蛋清夯造而成,客家人的聪明才智、传统文化、精神信仰也实实在在全夯在里面了。土楼,千百年来迎风沐雨,深深根植于大山之间,是客家文化的一朵奇葩。
福建永定客家土楼历史悠久、气势恢弘、千姿百态、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不仅具有聚族而居、安全防卫、防风抗震、冬暖夏凉、教化育人的功能,而且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是一卷卷散布田野间的永远读不完的百科全书。
4000多年前,中国中原一带的古人已经将夯土板筑技术广泛应用于城垣楼宇的建筑之中。北魏(公元4世纪)以后,砖结构大规模被运用到民居建筑之中,生土楼建筑逐渐衰落。明代以后,中国民居建筑的夯土墙逐渐被砖墙所代替,两层以上的土楼越来越少,几近消失。
随着生土民居在中华境内其他地方的逐渐式微,在闽粤赣边的纯客家县份永定县,却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发扬光大。永定县内的生土民居不仅没有消失,反而由于客家人生活的特殊的历史、社会和自然环境,从唐末宋初开始又产生了以生土夯筑而成的民居建筑,并在此后的1000多年间不断发展、创新,从而得天独厚地把延续了数千年的生土建筑艺术推向了极致。
永定客家土楼也因此成为中华民族古代生土建筑文化的“活化石”。土楼客家人在“民族建筑”的概念下,又开辟出“民系建筑”的独特领域。客家人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建造了千姿百态、种类繁多的土楼,仅永定境内就有30多种造型各异的客家土楼。
建筑土楼:形制之美
土楼除了外墙、瓦面的颜色与大自然和谐统一外,土楼外的所有附属建筑使用的材料均与主体建筑风格一致,暴露在外表的楼门、门槛、台阶、窗户以及其他构件也是如此。楼门的门框、门楣、门槛、门扇,或用花岗石、青石,或用硬质杂木;窗框、窗棂、窗台等全部用杉木;台阶一律用花岗石板或青石板。门坪铺设鹅卵石,围墙也用鹅卵石砌成。普通土楼所有木构件均不油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仍保持原汁原味。
土楼的后侧屋面略高于前向屋面,包括与之相连的两边横楼屋面,前后屋面分两个甚至多个层次迭落。它的屋顶主要有两坡面、四坡面、悬山顶、歇山顶4种形式。数以千计的土楼群也同样恰到好处地与所在村庄错落有致的群山、梯田、村道等融为一体,完美展现了土楼与周围环境的精妙融合。
土楼的内部与外部的建筑风格一致。楼内所有建筑除了墙体外一律以木质结构为主,其风貌与楼外保持一致。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大部分土楼内部只作一般装饰,既无雕梁画栋,也无油漆彩绘,一切保持本色,但仍不失古朴之美。
和谐土楼:人伦之美
土楼客家人在儒家文化的长期熏陶下,在日常生活中,全楼团结一致、和睦相处、贫富相济,一家有事,众人相帮。一楼之内如此,楼与楼之间,村与村之间,也是如此;一楼有急需帮忙的事,同村外楼的乡亲也会主动前来帮忙。
一座土楼是一个大家庭、小社会。土楼客家人有敬祖睦宗、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旧时,土楼客家人都有把列祖列宗的大幅遗相绘制悬挂在祖堂墙上供奉的习俗。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日,老人、妇女会去烧香祭拜,以示对列祖列宗的怀念、敬重。大年初一,则由族长率领全楼男女老少参加祭拜列祖列宗活动。土楼客家人把赡养老人视为每个晚辈应尽的义务,老人失去劳动能力或生病之后,完全由儿女供养、服侍,让老人安度晚年,享受人生最后一段美好的旅程。
永定客家土楼不仅是客家文化的载体,也是客家文化最鲜明、最具代表性的象征符号。它不仅是客家人的生活家园,更是客家人的精神家园。
文化土楼:精神之美
永定客家土楼体现了客家民系所留存的中原汉民族价值观念和客家人在辗转南迁过程中开拓新的生活环境所创造的文化因素,因而形成了它有别于其他民居建筑的一大特色。
永定客家土楼不仅选址讲究,而且结构奇巧:中轴线鲜明,厅堂、大门、主楼都建在中轴线上,横楼(屋)和附属建筑分布在左右两侧,整体两边对称极为严格,与远古中原生土民居建筑、殿堂等风格一脉相承;以祖堂为核心,楼楼有厅堂,以主厅(祖堂)为中心组织院落,以院落为中心进行群体组合;古朴典雅,楼内整体风格与楼外景观风格协调,部分土楼厅堂雕梁画栋、典雅堂皇;内通廊式平面,四通八达,体现了客家人敬祖睦宗、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
永定客家土楼有内涵丰富、对仗工整的楹联,其内容主要体现耕读为本、忠孝仁义等传统精神,部分土楼还有众多名人题刻。这些都反映出永定客家人仍秉承着中原的传统文化。岁时节庆、婚丧喜庆、民间文艺、伦理道德、宗法观念、宗教信仰、穿着饮食等等,处处展示了客家的古朴民风。土楼人家的方言,较完整地保留了上古汉民族的口头语。
历史土楼:传承之美
永定客家土楼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的建筑艺术、建筑风格都积淀了自己独特的模式和内涵。它产生于唐末宋初以前,元代以后已相当普遍,明代以后进入成熟期。元末明初以前早期土楼建筑艺术,由于当时生产力较为落后,且建筑技术水平较低,土楼规模较小、结构较简单,大多没有石砌墙基,装饰较粗糙,具有突出防卫功能,形制只有方形、圆形两种,当时这些土楼被称为“寨”。
清末民初以后,由于受各种文化特别是西洋文化的影响,永定客家土楼在继承前期建筑艺术的基础上,在艺术形式、造型技巧、布局结构、审美情趣等方面都较之前代有所突破和超越。一些土楼在保留传统的建筑风格的同时,也融合了西式建筑的美,引进了西方的建筑风格、技术和建筑材料,土楼内出现了中西融合的建筑现象。中西合璧的特色主要体现在祖堂建筑的西式化、栏杆等建筑材料及其图案的现代化,成为这种独特建筑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典型代表。在漫长的岁月中,土楼客家文化与土著少数民族(原住民)的文化互相交融,传承了中原一带古代汉文化的遗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
民俗土楼:人文之美
永定客家土楼的民俗风情,不仅表现在和睦相处的大家族生活方式,体现在刻苦耐劳、顽强拼搏、勇于开拓、团结互助、崇文重教等民风方面,还充分表现在宗教信仰、婚丧节庆、祭祀礼仪、衣着饮食、民间艺术等方面。永定客家的民间文艺,处处展现着中原古代风俗文化的特色。
十番(欢)演奏、作大福、庙会、演木偶戏和汉剧、四月八迎神赛会、迎春牛、打新婚等,凝聚着浓厚的客家乡土气息。远古时代流传下来优美的民歌,飘荡于田野、林间、溪畔,声调悠扬、甜美,抒发着土楼客家人古远深邃的情怀。春赛秋社的古风遗俗,不仅是土楼客家人对幸福的期盼,更是对未来热烈的憧憬、追求。
土楼客家人的宗教信仰与汉民族传统的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其重要特征是每座土楼、每个村落都供奉了多种神衹,许多寺庙也供奉多种神衹。信仰的多元化这一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土楼客家人对多种文化所具有的博大的兼容并包能力。
源自唐代的镇邪之物“石敢当”也被引用到土楼。土楼选址时,如风水师认为楼址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便在不利方向立一块碣石,上刻“泰山石敢当”。有些土楼则在土楼外墙的某一处绘画八卦图案或雕塑兽面石敢当,或在屋脊上放置一个小石狮子,以示镇邪。
土地神被人们视为管理一方土地的神衹,在永定每个村落村口都有土地庙。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十五这两天许多土楼客家人挑着供品,到村口去祭拜土地神,祈求土地伯公保佑全村、全家人平安吉祥、丰衣足食。
妈祖娘娘因普度众生、感化善应而著名,被人们称为“万能神”,本是东南沿海民众信仰极盛之神,但在土楼客家人中也较为流行。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楼主,特别是具有相当经济实力和较高文化素养的楼主,在建造土楼时,一方面保持土楼外部粗粝天然的特色,另一方面还追求楼内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的精美。因此,公元18世纪以后,客家人所建造的土楼有相当一部分土楼的楼内建筑愈来愈趋于精致完美。
内部装饰的雕刻艺术以及众多楹联、石刻、牌匾、书法的精致多样,显示了土楼客家人极高的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思想和建筑艺术的宝库,令人叹为观止。
土楼,集中华文化之精髓,融合天圆地方的传统建筑风格,集中体现了美丽而古老的古楼文化。悠久的历史,独特建筑风格和古老韵味赐予它较高的美学和历史价值。漫步土楼,随处可以感觉到民风淳朴,人心善良。客家人真的很好客!本地产茶,每到一处都有客家人热情相邀饮茶。高大、峻伟的方圆土楼,层层叠起的梯田,碧绿的禾苗,以及群山、清溪、饱经沧桑的卵石小道在此交融,这里荡漾着悠远的中原遗风和敦厚的客家民风会让你震撼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