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协同育人平台构建探讨
2018-01-26唐凡茗伍燕琼周晓娟
唐凡茗 伍燕琼 周晓娟
(桂林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一、协同育人平台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协同育人平台提出的背景
上世纪50年代以后,我国高等教育依照前苏联的模式建制,分割学科与专业条块,满足了当时我国快速培养工农业急需人才的需求。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亟需专业技能型人才。因此,教育制度改革的呼声愈发强烈,教育制度改革成为必然,协同育人平台的构建成为创新育人模式,传统教育注定被革新所取代。
国家推行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改革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协同育人平台的构建是学校全面推进的重大选择,也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国家方针教育政策的必然要求。若高校将育人的方式和途径仅局限于校园之内,将无法培育符合现代高速发展社会所需的人才,因此,“协同育人”平台的构建应运而生。
追溯有关协同育人的历史,其由来已久,且一直处于持续发展和不断完善的状态中,却从未被定型。如德国“双元制”教育理念被赞誉为战后德国崛起的“秘密武器”,目前德国仍使用和推行“双元制职业教育”,并且大约有超过一半的年轻人乐于选择。英国的“三明治”式教育,从上世纪初兴起,至今仍被当作英国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典范并已奉为圭臬。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腾飞、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社会各界都积极关注校企合作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促使校企合作的内容和形式在不断丰富完善,实施规模也在逐步扩大。目前,多种形式的合作教育模式已成为全国几乎所有高校采用的模式,尤其近几年,合作教育模式地开展逐渐步入高峰期,政府对其的参与积极性日益高涨。
(二)协同育人平台的内涵
协同育人是以系统内共享资源、积聚能量的高效互动方式,以革新为主导,旨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实体或非实体的育人载体。其建设目标在于通过高校、企业、政府、社会及其他行业等相关部门的深度合作,在教师聘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核心方面,争取实现各类教学资源的完美融合,实行切实有效的合作。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育人模式,利用双方互利互补的资源优势,凝聚形成不同层次、类型的协同育人平台,通过企业和学校双方共同的努力让学生更精准的对接企业的需求,重点突破在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区域和关键点,让学生对相应专业的知识的理解得到从面到质的变化,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与质量。
二、酒店管理专业协同育人平台构建的必要性
(一)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协同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酒店行业发展迅猛,酒店集团不断扩张,酒店行业急需高素质人才。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信息更替速度加快,酒店宾客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方式发生变化,酒店管理专业课本上的知识更新加快,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可能因未在酒店行业工作,对酒店业的信息更替不能及时更新,对学生输出过时或者错误信息,导致培养的学生未能满足行业的人才需求。因此,构建酒店管理专业协同育人平台是校企协同发展的需要。虽然,大部分的酒店管理专业都会建立相关的专业实习基地,但总体而言,校企共建实践基地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却还只是一些简单的、浅层次的合作教育,缺乏成熟和完善的合作机制、合作内容,未有与传统培养模式本质区别的效果,未能真正构建和实现“协同育人平台”。学校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存在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体制不完整、教学课程设置不到位、师资队伍实践教学水平跟不上等问题,直接或间接影响毕业生就业。因此,进一步强化商科教育,形成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完善学科与专业、教学与学工、学院与学区的联动融合机制;注重第二、第三课堂与第一课堂的衔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是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协同发展的需要。
(二)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
目前,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我国应用型高校教育的转型与创新拥有千载难逢的机遇——贯彻和落实政府大力推进高校协同育人的相关政策,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共建协同育人平台,改革创新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应用型高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开发、专业建设、教学团队建设以及学生就业提供重要资源和可靠保障。应用型专业要发展,就必须以行业、企业为依托,将模拟实训转化为岗位实训,创造真实的工作氛围,建立真正能够使学生受益的实训基地,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实现适应旅游酒店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发展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酒店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应用技术型学科,实操和理论同等重要,酒店通过构建协同育人平台,为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酒店的设施设备作为最真实的一线教学教案,可让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有机会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体会,在接触最真实的实操现况之中学习实操技能,不仅能让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还能让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出更符合现代酒店业需求的高素质酒店人才。
(三)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
以往酒店的中高管理层多半由一线员工晋升,多数来自于高职高专或其他行业,他们虽然在一线已积累充足的经验,但多数没有经过系统的管理培训,缺乏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对于企业长远的经营和发展而言,存在不利的影响。企业为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上保持长久竞争力和发展的可能性,企业需要通过与高校合作共建育人平台,依托高校的理论优势和人才储备,为人才素质和企业管理水平提供坚实保障。为企业降低了招工、用人方面的成本和风险,从而获得实际的利益。而高校这一前沿的科学阵地吸纳前沿理论创新管理模式,也为企业经济注入新鲜活力,加速了企业的成长速度和规模的迅速扩张,对企业塑造自身品牌效应,提升企业的文化品位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三、酒店管理专业协同育人平台构建的模式探讨
(一)校企共建育人模式
学校应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目标与标准,突出理论教学、实践促学、自主研学、网络助学“四位一体”教学平台体系,实施个性化、特色化和多样化培养模式。高校要主动与相关企业联系,加强校企合作过程的管理,争取全面提升学生的岗位认知、岗位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以校企合作促进协同育人平台的建设,借助高校的学科高地,发挥企业在产业、行业以及市场的经验优势,打造跨领域、跨行业的实习实训基地,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通过多方协调沟通、学科专业交流、实践基地共建、人才培养共谋、师资培训互通等切实有效的协同育人举措,大力开展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协同育人平台构建。通过充分调动学校的教学和人才优势,积极打造教学内容与学生“工作能力一核心知识能力一持续创新能力”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立足为酒店行业的转型升级培养适应酒店业界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管理人才。同时,充分发挥企业在资源配置和市场方面的优势,实现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融合发展,争取共同为振兴地方经济、促进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二)“一体化、全过程”育人模式
依托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将酒店管理专业打造成校企一体、企业全程参与招生、培养、就业的“一体化、全过程”的育人模式,增强人才培养契合度。首先,校企在共同制定招生规则的基础上,以企业用人需求创建“订单班级”。同时,由学校和酒店双方各自选派人员担任“订单班”的班主任,实行“双班主任”模式,通过双边教学模式,实行更专业的监督与指导,让学生更直观更深切地感受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的联系和区别。其次,校企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资源、共同开发教材、共同实施教学、共同评价,建立“双向融合”混编教学团队,促进实现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参与。最后,校企共同开展在校生岗前培训、顶岗实习、考核录用,以“无缝衔接”促进学生就业上岗。
(三)战略联盟模式
战略联盟模式以人才的培养为核心,将校企作为实施主体,以社会、政府等其他部门为辅助,构建长期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战略性联盟,借此进行长久的、全方位的共同推进各高校酒店专业教学工作的紧密合作。校企双方可与社会、政府等部门共同建立合作助学机构,借助群体力量帮助优秀贫困学生,按照人才需求重点关注和培养,通过相应制度让资助企业和受资助的学生签订培养和就业合同,为企业的人才储备和长远发展提供新鲜血液和有利保障。战略联盟将多个部门的广泛参与和资源的高度集中进行了最完美的整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契合模式,突破了传统的企业具有明确的层级和边界的局面,以汇聚的最大合力实现真正的校企合作育人。
(四)校企共建稳定的“双师”队伍
教学大计,教师为本。按照“人才优先、以人为本、调整结构、整体提升”的原则,充分利用协同育人的优势平台,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贯穿于完善高层次人才的“引、用、留”的制度环境和工作机制,着力打造既具备应用型科研能力又具备岗位实际操作技能的高标准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在积极引进有一定学历层次、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来校任教时,对教师的学历和酒店工作经验进行准确的定位,确保教师拥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同时,按照教师职务条件,聘请部分企业高层主管到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以此优化教师队伍整体结构,建立一支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的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专兼结合”的凸显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色的“双师型”队伍。
四、协同育人平台的管理
(一)重新审视协同育人培养的归属
院校是协同育人的主要战场,但协同育人要产生最优效应,学校就必须根据协同育人的特点重新审视协同育人培养的归属。学校可以通过持续整合专业和课程设置、及时改进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等方式,突出协同育人在教学理念中的重要位置,将社会服务融入到协同育人系统之中,改变以往技能人才培养的单一岗位技能训练模式,积极调动一切可调动的社会资源,大力地推进应用型高校协同育人平台的可持续发展。
(二)始终坚持双赢的理念
协同育人平台构建以育人为直接目标,从表面上看,只有高校和学生为直接受益者,而企业等协同单位为间接、隐性、甚至是负面的的受益者,但从长远来看,企业也将获利颇丰,如“双方合作到底能够带来什么”、“利益会有多少”、“未来企业的新生力量和后备人才”这些他们当前最关心的问题和难题,都将可能迎刃而解。因此,双方树立合作双赢的理念,切实换位思考地考虑双方利益,才能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提高协同育人平台建设的质量。
(三)实行风险共担原则
在校企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各种风险隐患不可避免。例如,学生人身、财产安全问题涉及方方面面,而责任的承担不能简单、草率
归咎于一方。因此,实行风险共担原则,建立保障机制,明确双方各自的责任和义务,激发双方的风险、责任和主人翁意识,杜绝职责不清、相互推诿的现象,确保协同育人过程的和谐有序。
五、酒店管理专业协同育人平台构建的保障机制
(一)激励机制
政府要积极促进企业参与协同高校的育人,同时也要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制定并出台一系列促进校企协同育人的激励政策,包括一些实际的优惠政策和财政资助。
学校要找到校企双赢的利益结合点,建立合理的利益激励机制。学也可以进行全面学分制改革,建立竞争性教学激励机制。每年定期对双师队伍进行先进评选和相关奖励评选工作,予以表彰和相应的物质奖励,同时对担任双师的教师在工作量认定、职称评定、年终评优等环节给予政策倾斜,真正从政策上激发广大教师参与学生教育和指导的积极性。通过在人、财、物等方面对校企合作项目进行倾斜支持,鼓励教师、学生积极参与多样化的协同育人形式。
(二)管理制度机制
为了提高协同育人平台合作双方之间的有效性和协作率,可以通过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校企协同育人的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明确校企教学管理职责,健全双师教学体系。此外,通过学校和企业管理模式的革新,遵循企业的经营与学校教学的规律与特点,以学校与企业共同突破传统的管理方式为契机,深化校企合作,建立适合协同育人平台合作双方的管理机制,实现校企协同育人、协同发展的终极目标。
(三)反馈评价机制
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校企协同育人的最终目标,在协同育人平台的基础上,构建学校与社会全方位的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机制,对学生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培养的中心任务进行效果评定,这对于高校和企业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最终目标而言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在建立企业主导的人才质量评价制度的基础上成立企业教学督导组,结合引进第三方的评价体系,强化企业学期考核和顶岗实习前的综合考试,对整个协同育人平台构建之后所有的教学质量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确保育人体系构建的效果和育人平台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冯东.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若干问题[J].教育评论,2012(2).
[2]彭长宇,刘晓琴,代显华.校政企合作,共育应用型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7).
[3]南旭光,张培.“互联网+”时代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实现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6(8):9.
[4]赖永辉.企业深度参与、多方共同评价下的校企合作评价体系研究[J].职教论坛,20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