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治理视域下的高校共青团组织转型与发展*

2018-01-26

山西青年 2018年7期
关键词:团组织共青团工作

王 璐 芦 华

(1.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 2.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6)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社会治理日渐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公共组织部门共同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社会变迁带来了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结构复杂化、社会问题交织化等等问题,种种社会现实呼吁现代社会治理机制的完善与成熟。社会治理是由执政党的领导开展,由政府组织主导实施,通过吸纳社会组织等加入,形成多方面治理主体参与的格局,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治理。社会治理的核心是实现和维护群众权利。通过发挥多元治理主体的作用,直面国家治理中的社会问题,不断完善社会福利、保障改善民生、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推进社会有序和谐发展。

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青年组织,具有政治组织性。与此同时,共青团是将广大青年组织起来自主活动的群众团体,具有群众自发性。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共青团组织所服务和凝聚的青年群体发生了变化,组织自身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转型发展是当前共青团组织的必由之路。

一、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基本属性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简称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党的助手与后备军。高校团组织是在共青团的基本组织与建设思想引领下,立足大学校园,培养广泛的团员基础,开展丰富多彩的团学活动。在全团的工作全局中,高校共青团具有基础性、战略性、源头性地位。

(一)政治同构性

共青团在意识形态、组织结构、运行方式等与党有着高度同构性。作为高校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群众组织,高校共青团在政治上、组织上接受党的领导,这是其核心特征。高校共青团是学校党委用来联系、团结、教育青年学生群体的桥梁和纽带。共青团改革包含了中国政治发展的许多命题,其中包括政党、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发展问题。而高校共青团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为青年指明中国发展的目标和导向,团结青年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这一崇高使命和政治目标,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开展一切校园内外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为高校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奠定了良好的思想理念基础。

(二)育人性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高校共青团组织从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战略高度,以思想引领和成长服务为中心,把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育人性特点,使其与地方团组织有所区分。依托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的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见习等第二课堂平台阵地是高校育人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这些平台阵地,高校共青团组织和服务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培养等等。在立德树人的目标引领下,高校共青团积极发挥组织引导作用,将育人工作摆在高校共青团组织的中心位置,是必然要求。

(三)先进性

高校是共青团员非常集中的地方,共青团员的比重很大,相较于其他团组织,高校共青团与团员的联系相对来说更加紧密,能够更有效地进行沟通和疏导,有利于为大学生团员解决学习、生活、工作、心理等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相较而言,高校团组织是一支思想过硬、立场坚定、组织动员能力较强的队伍。高校共青团集先进性与群众性于一身。一方面,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是知识、科技、技术、创新的高地,具有引领社会之先、开创时代之先的特点;另一方面,高等院校的青年学生具有相对较高的知识素质和学习能力,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二、现代社会背景下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发展困境

“引领青年和服务青年”是共青团的使命所在。在计划经济体制与单位社会体制条件下,共青团不愁青年不跟着走,因为单位体制可以为共青团有效整合青年提供了支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因素异常活跃,社会流动分化加剧,基于计划经济而形成的体制开始受到挑战,国际和国内环境复杂多变,共青团工作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构建新型共青团已成为时代的必然趋势。目前,高校共青团组织所面临的发展困境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力量的空心化

技术革命带来了现代社会的制度变迁,也改变了人们的生存交往方式。即使是在高校这个资源相对垄断,具有明确边界的封闭性组织中,青年学生也日渐脱离了单纯单位化的生存形态,而是以个体原子化和自组织化共存的形态生存和发展。青年学生具有前所未有的创造力和主动性,强调个性彰显,学校社团及各类青年自组织及其活动早就模糊了校园内外的界限。在此情况下,团组织与青年学生之间也不再是单一的关系,高校共青团面临着构建复合型团青关系的新课题,才能够为青年学生参与社会治理提供有效接口,从而满足青年学生的多元化需求。

(二)运行机制的行政化

共青团是群众组织,保持群众性是其生存与发展的价值前提。然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高校团的工作渐渐失去了群众组织的特点,而是更多地具有行政机关的作风,日益显现出脱离群众的不良态势,在管理体制、领导方式、工作方法、干部作风等方面存在着行政化、机关化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各级团组织之间的信息沟通不顺畅,基层团员的主动参与性和自觉性不高,庞杂的具体事务、单一的行政调度和空泛的活动内容反而成为了工作常态,共青团活动内容和形式陈旧,无法满足大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共青团的工作流程、奖励激励方法等对团员青年缺乏吸引力,长此以往,高校共青团的积极活力必将减弱。

(三)思想引领的复杂化

高校共青团是凝聚和引领高校广大团员青年的主阵地,肩负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职责。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文化程度较高,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易受到影响,思想的开放性、多样化和自由化特征明显。当前,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和西方文化的逐步渗透影响着青年群体的思想意识发展,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部分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和思想存在认知障碍,信仰立场不坚定,甚至产生了怀疑。高校共青团工作要根据不断变化的青年心理和思想发展特点在思想引领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机制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①

三、高校共青团组织转型发展与社会治理机制的双向互动

“立足于一定社会基础之上的社会管理和社会自治共同构成了社会治理,社会治理既包括自上而下的管理,又包括自下而上的自治。”②“治理”概念的提出,其针对的是较传统的“管理”概念。多元主体的参与是治理的前提条件。当前,国家正不断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社会治理,高校共青团应顺势大势,结合社会的发展,学会用治理的理念和思路,不断凝练工作主题,扩大工作外延,提升工作内涵,通过积极参与社会治理,以满足青年日益增长的多元的利益诉求。

(一)明确新型角色定位

现代社会治理视域下,高校共青团不再是封闭的组织。从工作层级而言,高校共青团组织受高校党委的上级团委的指导;从工作目标来看,高校共青团要在社会需求和青年学生的需求当中去寻求发展;从工作环境来看,高校共青团是政府和学生青年自组织的中间桥梁,要扮演好承上启下、综合协调的传导中枢的角色。围绕高等学校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高校共青团在第一课堂教学之外,积极探索活动方式、路径和载体,组织青年学生投身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这些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其实也是高校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

(二)建立供需对接平台

社会需求和青年学生成长需求是高校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区域化团建体系”是当前较为热点的一种对接机制,即采取以区县、街道为单位属地化运行方式,重新定义和建构共青团组织内部空间,使单纯的学校共青团走向立体的共青团工作空间,建立校园、地区、企事业单位共青团等多元行为主体之间密切的、平等的合作网络关系,有效构建社会和高校双方资源需求对接的平台。③

(三)提供独特社会资源

社会治理的主体是多元化的,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公民等共同参与,通过彼此之间的相互协作来解决和处理社会问题。社会治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各要素之间都必须实现专业化,才能够有效运作。高校学生和教师群体即是社会治理系统中不可或缺且无法替代的一种资源。高校师生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掌握相关专业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能够为社会治理提供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从这一角度而言,社会需要高校更加深入地参与,高校共青团抓住机遇,主动作为,实现优势互补。

(四)构建完善制度体系

制度化是组织和程序获取价值观和稳定性的基本保证。从大环境而言,社会治理相关法律以及激励保障政策尚不完善,高校共青团在引导师生参与社会治理、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过程中,亟需建立相关政策法规和激励保障。从高校自身出发,有以下两点可以作为,一是对接政府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主动承担相关政府转移的相关职能,例如社会公益、志愿服务,各类咨询工作等等。二是大力培育高校学生青年自组织,强调规范化和制度化,通过进一步建章立制,明确服务内容和工作范围,使学生青年组织迈出校门、走向社会,融入社会的有机组织。

(五)建立稳定专业队伍

在新的社会组织体系和关系空间中,高校共青团要有一支业务精、素质高的团干队伍,才能够切实担负起引导和规范学生青年自组织的职能。团干部自身要具有较为敏锐的社会意识和坚定的责任担当,能够整合各类人力资源、经济资源、物资资源、信息资源以及管理技术资源,在这些资源当中寻求工作着力点。在培育、孵化新的学生青年自组织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做好活动供应、项目供应,还应向组织供应、关系供应转型,为学生青年自组织提供管理培训、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和合作的平台,从而提升高校团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在哪里,团组织就建在哪里;青年有什么需要,团组织就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社会治理理论的提出,是从管理范式走向治理范式的深刻变革。从社会治理的视角重新审视高校共青团工作,有利于立足于全局的高度去谋划共青团组织发展,寻找确立新时代团组织的新价值,从根本上更新对高校共青团工作的认识,加快高校共青团工作职能转变,着力构建有利于高校青年和学生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使高校共青团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注释:

①刘晓光.高校共青团职能实现途径的优化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4.

②殷昭举.创新社会治理机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

③朱建征,薛云云.高校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基础、障碍与对策[J].青年学报,2015(4).

猜你喜欢

团组织共青团工作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2020年警院共青团大事采撷
“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名单(共三百五十七人)
湘西北第一个团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常德地方执行委员会
发挥群团组织推动群众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探析如何加强油田社区基层团组织建设
共青团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名单
不工作,爽飞了?
发挥群团组织带头作用——全国人大代表吴洪芹接受境内外媒体采访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