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咸阳师范学院博物馆的建设构想*
2018-01-26胡秀红毛亚宁
胡秀红 戎 岩 张 倩 毛亚宁
(咸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一、引言
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针对高校博物馆的“互联网+”行动计划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高校博物馆进行深度融合,通过互联网平台将藏品管理系统、服务导览系统、公共交流平台相联系,形成构建共享性的公共服务互联网体系,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是高校博物馆的机遇,高校博物馆应更具开放性,利用既有信息创造新的产出,这才是真正的互联网思维,也是高校博物馆教育意义所在。
二、咸阳师范学院博物馆展陈特色
咸阳师范学院博物馆围绕周礼与青铜文明、秦都咸阳、汉家陵阙等主题展示。陈列文化遗产分为如下几类:宗教文物、馆藏文物(石器、陶器、铜器、铁器、金银器、瓷器、漆器、工艺品、书画等)、民族文物、民俗文物等。辅助陈列有:文物史迹(古建筑、纪念建筑、古遗址、古墓葬、近现代重要建筑、纪念地)、相关影像照片等资料、历史故事等。
三、基于“互联网+”设计构想
在全校范围内制定博物馆发展的整体规划,包括建设文物数据库、收集各种文物信息、监控系统等,实现博物馆的数字化管理。通过与微博、微信等的深度融合,打造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交流平台,使博物馆公共服务得以常态化、科学化,来提升博物馆的自身价值。
(一)开发应用APP
开发有关博物馆藏品和特色的应用。基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采取博物馆实体建设与线上结合O2O模式。展览导航功能设计为地图引导和目录展览相结合的方式,在观众参观过程中穿插语音讲解和展品信息。此处运用3D地图和室内定位技术,观众想去哪观看,定位系统就能够为观众指出去往指定位置的路线。室外采取LBS位置服务,近距离实时推送一则小故事,吸引用户驻足聆听,让用户身临其境地体味历史,在不知不觉中培养起对博物馆的兴趣。当然,知识分享的内容设计十分重要。根据“互联网+”时代用户的特点、需求和使用场景,把学术性的知识重构为多系列、多维度、多层次的知识片段,将与特定知识相关的实物、图片、影像、虚拟成像等多种呈现渠道整合起来,使平面的知识立体化,概念的知识具体化。
(二)设计建设网站
建设互联网主页,应用互联网技术实现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网络访问的效果。建立咸阳师范学院博物馆资源数据库,包括咸阳师范学院博物馆的基本情况、视频、图片、开发状况、联系方式等。建成基于网络的博物馆系统,对于实现资源共享、实施素质教育、服务于社会大众、提高人们文化素质、保护珍贵的文物资源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使用社交媒体平台
社交媒体如微信、微博等,注册传播零成本,基本的运营维护简单易行,能快速链接粉丝,也能提升公众对博物馆的参与度。在微博等社交网络开通咸阳师范学院博物馆官方账号,同时将APP与社交媒体进行技术连接,迎合观众的分享需求。用户可以直接@咸阳师范学院博物馆官方微博与博物馆进行互动,交流参观心得,对博物馆留言、评论。博物馆还可以基于社交网络开展投票、调查等活动。
四、总结
在“互联网+”时代,优质内容对于吸引受众具有很大的爆发力,高校博物馆应注重对文物价值进行充分挖掘,并且对展览内容的质量严格要求,否则其将失去原有的存在价值和开设初衷。在现代快节奏生活中,公众需要的是一些深入浅出、能以小成本高效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新事物新方式。当前“一带一路”倡议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高校博物馆要抓住发展机遇,讲好中国故事,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并在大框架下找到自己定位,重塑自我价值。在“互联网+”时代下,有知识传播手段和方式的转变,为博物馆创造了更活跃的知识分享机会,同时推动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交流互动;从而能够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特殊功能,向观众传递“文明因交流互建而发展”这一深刻理念。
参考文献:
[1]赵玥.新媒体时代高校博物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文化传播与教育,2014(8):159-160.
[2]王东,刘俊.论新形势下高校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7(27):191-192.
[3]李东,过仕明.我国高校数字博物馆建设探索——以哈尔滨师范大学博物馆为例[J].现代情报,2013,33(6):124-126.
[4]宋向光.博物馆创新知识分享模式[J/OL].http://www.ce.cn/culture/gd/201605/07/t20160507_11306949.shtml,2016-5-07/2016-5-10.
[5]郑逸.中外大比拼:“互联网+”给博物馆带来什么?[J/OL].http://tech.xinmin.cn/2015/05/18/27668616.html,2015-05-18/2016-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