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研机构创新评价实践综述
2018-01-26张弛,孟媛
张 弛,孟 媛
(天津市科技统计与发展研究中心 天津300051)
科研机构是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长期以来为实现全国科技工作任务目标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科研机构指拥有一定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一定数量、质量的科研人员,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任务,有开展研究工作的基本条件,并且长期有组织地从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活动的机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8号)明确指出,要发挥科学技术研究对创新驱动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增强科研院所原始创新能力和转制科研院所的共性技术研发能力。因此,开展科研机构创新评价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现实意义,国家层面、区域层面和各细分科研领域分别开展了各类科研机构的创新评价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国家层面科研机构创新评价实践
当前,全国范围的科研机构创新评价仍较多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开展实践研究仍较少。刘凤朝等[1]构建了由 13个三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创新能力投入、创新载体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和创新环境能力4个一级指标组成的科研机构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并采用密切值法对全国 31个省市 2002—2004年的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开展测算研究。研究发现,全国科研机构实力分布仍不均衡,沿海各省及传统老工业基地省份的科研机构创新实力较强,而北京市具有全国首屈一指的研发实力和科研团队,创新活动聚集。
2 区域层面科研机构创新评价实践
近年来,先后有多个省份开展了区域层面的科研机构创新评价实践。其中,甘肃省已经完成 3次评价工作,广东省、浙江省和贵州省均已开展了 2次。各省均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开展科研机构创新评价工作。各省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随着创新投入的持续加大均有显著提升,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但各省内创新水平仍不均衡,中央和省属科研机构创新和研发实力较强。
荣良骥[2]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开展了甘肃省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能力研究。选取 6个投入指标和 7个产出指标,测算 61家甘肃省农业科研院所 2002—2011年的科技投入产出效率。研究发现,2006—2011年间,农业科研院所技术进步带动生产效不断提高。李睆玲等[3]开展了甘肃省独立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能力研究,主要分析了129家科研机构的地域分布、院所类型、科技人力资源和创新成果产出情况。通过研究发现,甘肃省科研机构发展不均衡,中央部门属科研院所实力雄厚,相对地方院所具有突出优势;科技产出较其他省份偏少。胡适中[4]采用综合评价法开展了甘肃省科研院所创新能力评价分析,构建了由25个三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科技创新投入能力、R&D研发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和协同创新能力4个一级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最终通过形成创新能力综合指数评价甘肃省 124家科研机构2013—2015年的创新能力状况。研究发现,甘肃省科研院所创新能力在 2013—2015年保持着稳定的增长,创新能力综合指数有所提升;研发能力对创新能力提升贡献最大。
慈海[5]采用密切值分析法开展了广东省公益类科研机构创新能力研究,选取研发人员及硬件投入、完成纵向项目数及科研专利成果、培养人才、科研成果获奖数、发表论文等方面的 18个指标,测算 8家广东省属公益类科研机构2000—2006年的创新能力排名。研究发现,各个科研机构创新能力排名相对稳定。张卫国等[6]构建了由 30个三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创新基础能力、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以及创新社会效应 4 个一级指标组成的广东省科研机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尝试运用对数模糊优先规划-模糊层次分析(LFPP-FAHP)结合多时段加权的评价方法,对2009—2013年广东省21个地市的科研机构开展评价。研究发现,广东省科研机构创新发展不均衡,仍需加强合作,互补共赢。
范伟勇等[7]构建了由 28个二级指标和创新潜在能力、决策管理能力、研发投入能力、研发活动能力、成果产出能力和转化扩散能力 6个一级指标组成的科研机构创新能力提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先行加权求和法,对 2006—2008年浙江省科研机构创新能力提升情况开展了实证研究。浙江省科研机构整体创新能力提升较快,成果产出能力提升显著,但研发投入、研发活动和转化扩散能力提升幅度较小。刘君等[8]在其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科研机构创新能力提升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精简,形成了由 24个二级指标和创新基础实力、创新投入能力、研发活动能力、成果产出能力和转化扩散能力 5个一级指标组成的科研机构创新能力提升评价指标体系,并对 2005—2010年间浙江省科研机构创新能力提升情况开展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近八成科研院所创新能力有提升,三成以上科研院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程疑等[9]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开展了贵州省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构建了由 17个二级指标,改革综合效果、绩效、创新能力 3个一级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对 10家省属科研机构2007—2011年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测算。通过测算,其中 8家科研机构科技创新能力较为突出。桑伟泉等[10]针对科技平台建设、论文发表、项目合作等 7项重点指标,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 2007—2012年的贵州省科研机构科技创新能力开展评价。研究发现,贵州省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人均科技经费和科技团队建设。
申红芳[11]构建了由 13个二级指标和人力投入、财力投入、物力投入、科研成果、科研收入等 5个一级指标构成的四川省农业科研机构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 1987—2004年的四川省农业科研机构展开测算研究。研究发现,省属科研机构规模较大,科技创新效率明显高于地市属机构,科技创新实力较强。
谷景亮等[12]构建了由46个三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和人才建设、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学科建设、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和科技管理7个一级指标组成的科研机构科研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设置指标权重,并在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内进行了评价实践。
彭良玉[13]对 200余家安徽省科研机构开展了创新绩效评价研究,分析了其 2010—2013年的科研人员投入和科研经费投入,论文、科技著作、技术专利和其他技术成果等创新产出,人均创新产出和单位经费的创新产出为代表的创新绩效等发展情况。通过研究发现,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背景下,安徽省科研机构创新总产出不断提升,但人均创新绩效波动较大。
罗娇[14]构建了由30个三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科技创新资源投入能力、科技创新活动能力、科技创新产出能力和科技创新效益 4个一级指标构成的福建省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内部运行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指标赋权,并对 2011年和2012年展开测算研究。
王桂荣等[15]构建了由30个二级指标和农业科技创新基础、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农业科技创新产出、农业科技创新环境 4个一级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开展了 2007—2013年的河北省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创新能力评价。6年间,河北省农业科研单位创新能力逐步提升,但农业科技创新环境仍相对落后。
3 细分领域科研机构创新评价实践
各细分领域的科研机构管理部门也在积极探索创新评价工作。中国科学院作为我国的最高学术机构,已经多次组织下属科研院所开展创新评价,不断探索科学的评价体系。此外,在我国农业科研机构数量占比仍然较多的环境下,多为学者开展了农业领域科研机构的创新评价工作。
张凤等[16]构建了国家科研机构创新绩效的评价模型,提出了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投入产出比的计算方法,并对 1995—2003年间中国科学院下属的 19家科研院所进行创新绩效评价,详细分析了其科研经费和人员投入情况。温珂等[17]通过问卷方式,调查了中国科学技术院所联谊会成员单位和中国科学院院属研究所中的101家单位,开展了协同创新能力与其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研究认为,科研机构的主动合作能力和关系治理能力对创新社会资本有显著正效应,但其内部协调能力却不利于创新社会资本发展。
许朗[18]构建了由36个三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科技创新基础能力、科技创新投入能力、科技创新产出能力、科技创新贡献能力4个一级指标组成的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分别对2003年和2006年全国各省份的农业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展开测算研究。研究发现,虽然我国农业科研机构创新发展仍不均衡,主要受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但大部分地区的创新能力都有了显著的提升。姜丽华[19]构建了由 73个三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和基础能力、科研产出能力、国际活动能力、科技转化能力 4个一级指标组成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 2009—2012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下属 32家研究所的创新情况开展测算研究。研究发现,中国农业科学院下属 32家研究所中,18家研究所的科技创新能力较好,其中:5家属于科技创新型,其综合实力最强;6家属于科学创新型,其科研水平较高;7家属于技术创新型,其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好。
何颖波等[20]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所属研究所为样本开展了国防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构建了由 17个三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创新资源、创新产出、科技影响力、创新管理 4个一级指标组成的科技创新共性能力监测指标体系,拟实施国防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能力年度动态监测工作。
郭学婧[21]对生命科学领域 3家科研机构开展案例分析研究。从使命定位、运行模式和治理结构等方面剖析科研机构发展特点,认为科研机构的体制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创新绩效的提高。
4 结 语
综上所述,我国在国家层面、区域层面和细分领域方面均已开展了科研机构创新评价实践研究工作,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科学测算我国科研机构创新发展的优势与不足。部分区域近年来多次开展实践研究,不断修订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力求适应科研机构创新新形势。我国应持续开展科研机构创新评价实践研究,为科研机构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创新活力提供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