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知识产权强企路径实现的若干思考
2018-01-26徐巍,王瑾
徐 巍,王 瑾
(1. 天津市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中心 天津300074;2. 天津科技大学 天津30022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作为激励和保障创新的基本制度,知识产权对于创新文化环境的构建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将知识产权工作与创新文化紧密联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知识产权工作提出的新命题、新定位,更是在新的历史方位下赋予知识产权工作的新任务、新使命,将长期指导知识产权的理论和实践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间,我国企业创造的知识产权数量不断增加、运用效益显著提高,保护能力逐渐增强,有力地带动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随着我国的知识产权工作进入了新时代,知识产权工作的主要矛盾也已经转化为市场主体日益增长的创新保障需求与知识产权质量不高、运用不足之间的矛盾。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依法保护企业家创新权益,弘扬企业家创新发展精神。因此,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建设是强化创新主体地位、落实国家战略的发展的必由之路。
1 建设知识产权强企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1.1 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的提出为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指明方向
从 1979年中美两国签订《中美贸易协定》,到1982年颁布第一部《商标法》、1984年颁布第一部《专利法》和 1990年颁布第一部《著作权法》,中国知识产权事业用了30余年的时间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1]。先后在1980年和2001年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2006年出台《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8年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14年发布《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2015年出台《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建设知识产权强国[2]。
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在知识产权竞争力上迈入了全球前列,然而,“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特征也十分突出。《意见》的出台,标志我国进入从知识产权大国向知识产权强国迈进的关键历史机遇期,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基本方略[3],进一步强化了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为推动企业提质增效、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知识产权强企指明了方向。
1.2 打造知识产权强企是适应经济新常态发展期的客观要求
“知识产权强企”,一方面指“具有较强知识产权实力的企业”,即实现知识产权强企的战略目标;另一方面指“利用知识产权增强企业综合实力”,即建设知识产权强企的实施路径。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中高速发展的“新常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刻不容缓。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发展理论,国家的竞争力在于其产业创新和升级的能力。我国产业发展已经进入了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4],企业赖以生存的资源不断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向科学技术和知识倾斜。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和刘易斯拐点的跨越,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源泉将依靠技术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5]。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院士指出,知识产权关系到创新驱动发展的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一个是创新的源动力,另一个是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最后一公里。知识产权既是构成创新的“动力源”,又是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桥梁”[6]。后工业社会的核心特征在于知识价值的进一步彰显[7],建立强有力的知识产权制度、打造知识产权强企是当前“新常态”“新经济”“新动能”发展乃至未来中国进入后工业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手段。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的新形势下,伴随着“双创”所释放的市场活力,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加强专利密集型产业布局,重点发展高知识密集型、高创新相关性、高成长性和高附加值的产业,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
1.3 探索知识产权强企路径是抢占全球经济制高点的有力举措
近年来,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逐渐加快,已逐步实现从“产品输出”向“资本输出”的重大转变。虽然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业大国,但仍被排斥在《反假冒贸易协定》《跨太平洋伙伴关系》《跨大西洋贸易投资伙伴关系》等知识产权合作机制之外。发达国家通过单边强化式的国际知识产权变革,占领国际规则制定与跨国审查的制高点[8]。伴随着美国的“337调查”以及特朗普政府出台的“超级 301条款”,利用知识产权问题,最大化国家利益一直是美国政府的惯用手段[9]。
在知识经济时代,“专利丛林”的出现抬高了研发成本的门槛,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10]。知识产权作为非关税壁垒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发达国家维持其在全球经济中主导地位的重要手段[11]。据统计,我国企业有超过 80个商标在印尼被抢注,近100个商标在日本被抢注,近200个商标在澳大利亚被抢注,还有许多中药名方流失海外[12]。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之际,知识产权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势必要形成参与国际竞争的新优势。探索一条知识产权强企的实现路径,不但决定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成败,也将为建成知识产权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2 国内外推进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政策现状
我国正处在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阶段,如何平稳越过“中等收入陷阱”,美、日、韩等国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值得我国借鉴。
美国2011年推出《美国创新战略》和《美国发明法案》,美国专利商标局设立专员为中小企业和独立发明人提供支持服务[13]。日本 2015年先后修订了《商标法》《专利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启动“知识产权金融化促进事业”,推广落实中小企业知识产权金融化[14]。韩国中小企业厅成立“中小企业技术保护中心”和“海外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将中小企业的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委托第三方保管存证,协助完成专利权质押融资和技术交易[15-16]。印度成立“创新委员会”,发布《印度 2020展望》,明确提出发展知识经济的基本构想[17]。
2016年以来,我国江苏、福建、河南、天津等多省市先后出台知识产权强企培育政策[18],通过财政预算资金奖励等措施,致力于专利布局、专利导航、企业贯标、专利权质押融资、企业专利数据库建设等方面给予扶持,实现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取得突破性进展。
知识产权强企是国家战略的选择,贯标是开启知识产权的强企之路[19],专利导航则是开启知识产权强企之路的“指南针”。纵观国内外现状,研究视角较为广泛,重点集中于问题的分析,尚未触及通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的提升,也未曾指明知识产权强企的具体实施路径、应对策略和保障措施,缺少实施层面的观点体现。
3 我国企业知识产权运用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004年我国首次提出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从知识产权强国、强省、强市、强企分别推进。当前,我国管理知识产权部门的职能分散、划分不明、缺乏信息共享渠道,无形中增加了企业推进知识产权合理布局的难度,倒逼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的强化以及各类政策工具的完善。
截止 2013年底,华为累计获得国内外专利授权共36511件,其中90%以上为发明专利;中兴累计授权专利超过16000件,其中2011—2012年的PCT申请量产量全球第一,2013年全球第二[20]。这些企业在海外专利布局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不但面临着越来越多来自知识产权的贸易壁垒和法律纠纷,而且还要通过支付高额的知识产权许可费,获得海外市场准入资格。面对国内现有的专利服务机构专业水平低、高水平人才短缺、政策金融工具运用有限等问题的日益凸显,企业的当务之急是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平台[21],拥有核心竞争力比规模扩张更重要,正所谓“一流企业卖专利,二流企业卖服务,三流企业卖产品”。这些都表明我国企业知识产权质量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专业化的服务水平亟待提升,知识产权国际贸易逆差形势严峻。
4 建设有“中国特色,国际水平”知识产权强企路径的思考
4.1 构建打造知识产权强企建设的评价要素及评价体系
根据《知识产权强国评价体系》[22]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知识产权评价指标体系》,知识产权强企的构成要素复杂、层次众多,各项评价要素之间既有相互关系,又有相互输入和输出联系。因此,必须在错综复杂的要素中筛选出相关性高、便于统计分析、内涵明确丰富的主要评价要素作为构成知识产权强企评价体系的特征指标,遵循科学性、完备性、单义性、可度量性以及相对稳定性和绝对动态性相结合的原则。
初步选取知识产权能力、知识产权绩效、知识产权环境3个一级指标,从知识产权创造、管理、运用、保护,社会贡献度、国际影响力,制度环境、市场环境、文化环境等要素出发设立若干个二级指标,围绕专利布局、信息管理、资本对接、风险管控、纠纷处置等设立多个三级指标。权重分配根据市场发展规律、国家政策导向以及生产实际,在知识产权运营机制、知识产权维权协作以及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等有所侧重,明确我国企业必须突出专利运营力、国际话语权以及行业影响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在衡量企业知识产权“软实力”的同时,通过横纵向对比,分析与同行业、同领域的其他企业的差距及优劣势,为企业发展方向的规划提供有力依据。
4.2 探究推动知识产权强企建设的实现路径及关键因素
2014年《知识产权强国报告》中指出,到2020年,我国知识产权申请和授权总量占比要达到60%以上;到 2030年,知识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要达到 65%,全球最佳品牌百强企业占比40%。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必须以坚实的技术基础和强大的知识产权转化转移为驱动,依托核心技术、专业人才、金融资本,构建知识产权强企协同创新网络。通过知识产权强企实现路径的探究,培育自主知识产权为主的国家创新体系,实现“知识优势-知识产权强企-主要产业优势-市场竞争优势-国家经济优势-国际竞争力提升”的螺旋上升发展态势。
第一,加强知识产权能力。从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保护四方面入手,在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作为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的根本。优化知识产权制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公共服务、财政税收、产业扶持等工具,加大企业核心技术的帮扶力度。
第二,提升知识产权绩效。有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引导企业增强知识产权储备和行业国际标准制定的话语权,提升创新贡献度和国际影响力。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应对国际知识产权诉讼纠纷,逐渐缩小我国知识产权国际贸易收支逆差,逐步降低企业支付的知识产权许可费用。
第三,优化知识产权环境。从法制环境、市场环境和文化环境3方面寻求突破:一是拓宽各类知识产权领域的保护范围,提升审判和执法人员的专业水平;二是配置知识产权专项基金,引导合理合法合规的知识产权转移;三是全面提升企业管理者及研发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提升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待遇水平。
4.3 探究推动知识产权强企建设的保障平台及应对策略
知识产权强企必须依赖强大的知识产权硬实力和软实力,企业知识产权竞争力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基础,有必要从以下几方面提供保障和扶持:
第一,完善有利于激发企业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支持建设一批重点领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以及产业共性研发基地;积极开展专利导航试点工程;定期发布产业技术专利创造指南,引导专利技术合理布局,使得知识产权从“企业成本”转变为“收益性资产”。
在落实国家重大攻关和科技专项的前提下,将知识产权管理纳入全过程管理。在国家高企认定以及中小微企业的扶持中,强化自主知识产权权重。利用中美创新对话、中欧创新对话等政府间财经对话的机制,营造良好的国际合作环境。支持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鼓励外向型企业组建知识产权联盟,探索与重点国家和地区建立专利审查高速路。
第二,搭建有利于企业知识产权培育的公共服务体系。公共服务的概念起源于 19世纪末的德国,是21世纪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23]。随着2016年《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的出台,厦门、青岛、深圳等地作为第一批改革试点,率先启动了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工作,推行“三合一”体制改革,进一步化解当前我国现行的管理体制中存在的职能分散、权责交叉、多头管理,行政职能碎片化的现象。
通过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知识产权融资机构和信息化服务平台,采取“政府-企业”合作模式,多渠道向社会公众开放相关数据资源。通过强有力的金融财政支持,实现“投”“贷”“担”“保”“服”五位一体的服务平台,从根本上提升综合知识产权运用能力。
第三,确定知识产权导向的企业绩效经济统计制度。目前,我国总体上缺乏对知识产权和研发投入效率等创新指标的系统性评级体系,地方政府仍然采取以 GDP为核心的政绩考核标准,国有企业运行绩效以保值增值为导向。
因此,一方面要建立知识产权导向的发展评价指标,突出全员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知识产权模拟度等体现经济质量、技术先进性的评价指标[24],明确“知识产权经济贡献”即“全部知识产权产品增加值”和 GDP比值,将其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评体系中;另一方面要制定新的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在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核算办法的基础上,研究出台有中国特色的统计制度。
5 结 语
十九大报告是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谱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弘扬企业家精神,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是推动知识产权工作的行动指南。在当前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历史关键期,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促进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发展,探索一条知识产权强企的实现路径,从根本上解决场主体日益增长的创新保障需求与知识产权质量不高、运用不足之间的矛盾,是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