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心理咨询没有灯下黑
2018-01-26陈尔东
在临床咨询中,许多心理问题者,尤其是神经症和心境障碍的来访者对自身问题性质的认知都存在偏差。如强迫症倾向的来访者经常会产生如果不强迫去想或做,就不会感到焦虑和害怕的想法;抑郁症来访者一般会有生活应该一帆风顺的认知,认为自己生活中的苦难和挫折太多。
更有甚者产生活着没有意义、不如一死了之的念头;神经症来访者较为敏感,当出现超出超我检查机制的想法时会感到焦虑不安,认为自己不应该产生这样的想法,并因此而感到自责和内疚;还有一种抱怨型来访者,认为所有的问题都是别人造成的,偏执地认为咨询师教育或修正他人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
心理咨询中发现,许多来访者的心理困扰往往局限于单一线性思维模式,只看到一个点或一个面,就象只有单侧而不可定向曲面的“莫比乌斯圈”,身心循环往复受困于烦恼痛苦的负面情绪而无法自拔。这些来访者尤如迷途之羔羊,徘徊在蜿蜒的羊肠小道,又赶上大雾迷漫,其内心恐慌无助可想而知。
这时候的来访者需要的是一缕阳光驱散迷雾,一根拐杖引领走出歧路,一个新的行为习惯建立并打破旧有的惯性思维模式。
有个深陷人际困扰的来访者在咨询结束时说,我感到心理咨询就像阳光穿过乌云,让我豁然开朗,让我看到了生命的二重天。来访者的话无疑是对心理咨询师工作的肯定和鼓舞,但从另一个角度想,心理咨询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呢?
心理咨询是赋力,是借力使力,是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心理咨询师调动挖掘来访者内在的资源和能动性达到心理治疗的目的。来访者心理问题的产生往往是内心冲突的结果,这种内耗导致痛苦和纠结,有位心理学家说过:“我们负责包扎伤口,让上帝之手去疗愈。”
从这句话里,我们看到心理咨询只靠心理咨询师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来访者的心理问题解决要靠他们自身内在的改善,只有他们自身才能拥有可以赋予自己心灵疗愈的力量。面对一堵墙,来访者过不去,咨询师也过不去,但来访者踩着咨询师过去了。
心理咨询是镜射,是反观外照,是在同感共情的基础上,心理咨询师抓住与来访者协调一致的细微感受,不论来访者作怎样的选择,都是他自己的选择,咨询师不卷入其中,不给予评判。心理咨询师平和自信的态度就像一面镜子,把来访者的问题真实呈现出来,使其潜意识东西浮出水面。这位人际困扰的来访者总是抱怨别人的不公,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我让他观察路旁的树木,同样的树为什么有的落叶早、有的落叶迟呢?树如其人,你的付出怎能期望得到别人一致的回报呢?
心理咨询是艺术,是文心雕龙,是在觉察当下的基础上,心理咨询师视每个来访者都是精彩的存在。每个来访者独一无二的成长经历和心灵故事,为心理咨询提供了创造性和想象性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咨询师用倾听、陪伴和引导在来访者心灵最深处探寻着人性的光辉。
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说,唯一重要的是点亮你自己心中的光,而要达到这一点,你要做的就是自我觉察。自我觉察,就是将潜意识的内容意识化。一旦你的习以为常的价值观、信念和教条背后藏着的潜意识的“黑匣子”的内容被自我觉察的光照亮,那些以前控制着你的一些非理性的东西就可以消失了。
心理咨询是赋力、是镜射、是艺术,而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则是做好心理咨询的重中之重。个人成长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灯下黑”现象,“灯下黑”是灯光能够照亮四周却不能照见灯座下的阴影。
一名好的心理咨询师首先要成为自己,悦纳自己,信任自己,这个过程是在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中完成的。其次是成为别人。把自己当成别人,就是站在公平、公正的角度来审视自身。以包容心、同理心无条件接纳别人,设身处地地从当事人角度去思考,直接体验当事人的感受,与对方情感共鸣。最后成为自然。
咨询师要放下职业面具,停下思维,用心觉察,活在当下,导向未来。只有工作与生活的表里如一才能在咨询中自然流畅,如潺潺流水承载咨访双方溯源而上探索心灵黑洞,直至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