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林:九旬慈善家
2018-07-27樊春华张友敏
○ 文/樊春华 杨 洋 张友敏
91岁的张培林20年资助贫困、留守儿童35个,累计金额达60余万元。
张培林资助的学生为他戴上红领巾。 供图/樊春华
在湖北省襄阳老河口市,只要提起张培林,人人都会竖起大拇指,说他是个大慈善家。他20多年来相继资助了35多个贫困生和留守儿童,雨露般的滋润让这些孩子们健康成长。这些孩子们有的进入军校毕业后参加了国防建设,有的大学毕业后参加了工作,有的毕业后自主创业,还有的成了企业家,各自走向了人生的辉煌。
出生贫苦走上革命路
张培林1927年3月出生在山东聊城,解放前因黄河泛滥成灾,他5岁就跟随父母一路逃荒南下来到了湖北省光华县(后改为老河口市)老县城的一个废弃巷道里,搭了个简易的窝棚,一家人靠做点小生意糊口,过着也衣不遮体,食不充饥的生活。
刘邓大军1948年春挺进中原解放鄂西重镇襄阳。为了攻打襄阳城,解放军采取了先打掉襄阳周围小城市的国民党军队,使襄阳成为一个孤城后,再集中攻取襄阳城的战略战术。当年5月就解放了光华县诚。
当年21岁的张培林积极报名参加了解放军,紧跟着他就参加了解放襄阳的战斗。战斗中他亲眼目睹了盘踞在襄阳城内的以康泽为首的国民党军队狗急跳墙,向已占领了襄阳城南虎头山上的解放军发射毒气弹,造成解放军将士重大伤亡。在攻城时,解放军战士前赴后继,血流成河,激起了张培林的一腔热血。他不顾个人安危,爬上竹梯跃上城墙,和敌人展开厮杀,战斗中他不幸受伤。
伤势治愈后,于1949年春他又跟随第三军分区先后参加了解放重庆和解放成都的战役。1949年6月在参加重庆剿匪战役中,一个夜晚部队开进了大山去剿匪。没想到国民党残余匪徒袭击了当时解放军设在乡公所的办事处,因办事处留守人员太少,不敌众匪,造成十几名战友当场牺牲。张培林在班长的带领下成功突围,捡回了一条命。
转战南北参加军工建设
成都解放后,部队整修了一段时间。全国基本都解放了,部队由打仗为主改为以军工建设为主,张培林所在的部队改编为基建工程兵。1950年8月部队开始向西藏的甘孜地区进发,去修建军用机场。当时的川藏之间并没有真正的路,都是羊肠小道。战士们开始坐车行军,但没走几天前面的路有时连空车就无法行驶,只得一边铺设简易通道,一边慢慢前行。行军一天就地宿营,8月的天气在成都还很热,但在海拔几千米的高寒山区,常年积雪不化,夜间冻得难以入睡,就几个人抱在一起取暖。就这样一边行军,一边开路,走了20多天才到甘孜地区。
张培林所在的部队当时并没有大型机械施工,几乎全靠人工修建机场。先把积雪铲除,再用钢钎打眼放炮,炸平山包填平沟壑,历时一年多才将甘孜军用机场修好。然后张培林所在的部队又转战到拉萨去修建军用机场,一直到1957年春才到云南昆明,参与昆明机场建设。
张培林所在的部队1958年2月开拔到了祖国的大西北内蒙古大沙漠地区,建设核武器试验基地(两弹实验基地)。为了保密,这一年多任何人都不得与家人联系,家里还认为他失踪了。1959年10月张培林又转战到了甘肃的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搞建设。1960年5月部队转入内地的河南洛阳搞军工项目建设。1963年张培林退伍转业到湖北省光华县五金公司任经理,1981年调任光华县石油公司任经理,1987年离休。
谢党恩选择资助贫困生
战争年代无暇考虑个人问题,张培林28岁才结婚。婚后爱人随军到洛阳工作,然后一同转入光华县五金公司。夫妻一生相当恩爱,他们生有3男3女6个子女。张培林非常注重子女教育,对子女要求非常严格,因此,个个子女都有较高的素养。五女儿张芳现在还是中石化襄阳石油枣阳分公司的经理,是一个很优秀女干部,出了名的女强人。2013年爱人因病去世后,张培林就跟着小儿子一家过。
张培林离休后一直关心国家大事,关注企业发展,关心下一代的成长。他生活简朴省吃俭用,但每年都自费订阅了很多报刊杂志,每天都看《参考消息》和《中国石化报》。还经常到加油站里转一转,从报刊中了解国家大事和企业的发展情况。
1989年3月16日,张培林转到了老河口大桥路加油站,他与员工闲聊时,得知42岁的女加油员刘丽因公公婆婆常年有病靠吃药维持,丈夫又因高血压中风偏瘫卧床不起,家里欠下了不少债务。刘丽懂事的儿子正在上高中,为减轻家里负担每天只吃两顿饭,造成营养不良,影响学习。张培林立即回家拿出300元送给刘丽,并表示孩子上学的一切费用今后由他来承担。自此,他每月都定时赞助这个贫困孩子,直至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
老河口公司原有职工400多人,企业年经营量2万多吨,人均劳效低下,企业包袱沉重。2000年按照中石化集团公司改革方案,企业进行了减员分流,一半以上员工离开了企业。有的在本地创业或找到了新的工作岗位,有的南下打工去了,石油公司家属院里就有了一些留守儿童,靠年迈的爷爷奶奶来照顾。
张培林想到,这些离开企业的员工都是对企业做出了贡献的人,他们现在到外地去创业,去打工,有的甚至很困难,他们的孩子正在读书时期,我有条件去帮助他们照顾好这些孩子。
哪家孩子有了困难,他就出手援助,你三百,他两百。今天给你买个书包文具,明天给她买件棉衣。今天给你买双鞋子,明天给她买双袜子。就这样20多年来先后资助了35个贫困和留守孩子,直到目前他还在连续不断地资助着,由开始每年的三千、五千,到现在的每年三万、五万,最多一年因资助一个贫困家庭住院做大手术,资助额超过了10万。使这些贫困家庭得到了救命般的帮助,使这些贫困孩子像干旱中的小苗,在他雨露般地滋润下健康地成长。这些孩子有的已大学毕业成为栋梁,有的还正在上小学校、初中、高中。
问及张培林老人图个啥,他说:“我从小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过着衣不遮体,食不充饥的苦难生活,是共产党、毛主席救了我一家人。离休后政府给我了这么高的待遇,每月还有护理费。我的孩子们都有自己的工作和收入,也不需要我的钱,我应该用培养下一代来表示对党的感谢。”问他拿出那么多的钱资助别人,子女们有意见吗?他说子女们个个都孝顺,都很支持我的做法。老人的话是那样的温馨,也是那样的可敬。
张培林老人虽年过九十又一,但红光满面,思维敏捷,口齿伶俐。他性格开朗,一辈子淡薄名利。他一日三餐粗茶淡饭,早睡早起,生活很有规律,身体十分健康。他说他要活到110岁,还要资助贫困生到110岁,直至见到“马克思”那天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