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以冲突中的石油烽火台

2018-07-27沙税阳

中国石油石化 2018年12期
关键词:阿拉伯埃及以色列

○ 文/沙税阳

苏伊士运河两岸燃烽烟,中东战火连绵。石油越来越成为现代战争的焦点。

“犹太人是上帝的选民,上帝会赐予他们流着奶和蜜的地方,以此作为他们的生息之地。”《圣经》中提到的这个地方就是巴勒斯坦地区。巴勒斯坦的战略地位和经济地位极其重要。而今这个地方战火不熄,死亡每天笼罩在那里。

插手

巴勒斯坦位于中东的中心地带。中东地区是世界油气储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主要集中在阿拉伯——波斯湾周围方圆500~800千米的地区内,拥有世界石油资源的一半左右,被誉为世界的“石油宝库”。目前全世界已探明石油可采量10330亿桶中,2/3集中在中东地区,所产石油绝大部分通过海洋运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自古至今阿以冲突纷争不断,核心是巴勒斯坦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英国采取两面三刀政策,发表了《贝尔福宣言》,赞成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犹太人国。宣言发表后,犹太人潮水般涌入巴勒斯坦。1928年8月第一次大规模流血冲突爆发,这样就为两个民族间的冲突开启了闸门,以后越演越烈,再无宁日。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已为中东埋下仇恨的英国再次意识到阿拉伯人的重要性,希望平衡两个民族的关系。1939年5月,又发表了《关于巴勒斯坦的白皮书》。该书一方面同意犹太移民,一方面又限制移民的数量和土地购买量,这样招致了双方的不满。在这种情况下,英国顺水推舟,把这个问题交到了联合国。此时的美国已取代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当然不会放过中东这块肥肉。

美国开始实施自己的中东计划,千方百计挤走英国,实现对中东的掌控,进而控制世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美国首先接管对巴勒斯坦的控制权。美国利用经济、军事手段,于1947年12月29日迫使大多数国家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方案》。该方案规定,给占人口69%的阿拉伯人划分42%的土地,给占人口31%的犹太人人也分给42%的土地。显然这对阿拉伯人是不公平的。

这一决议为犹太人进入巴勒斯坦提供了法律依据。以美国为后盾,犹太复古主义者有恃无恐,运用大量资金购买武器到处制造恐怖事件,试图将阿拉伯人赶出他们世代居住的土地,并占领该地区的全部领土。阿拉伯各国看到犹太人的企图,极为愤慨,准备将这个新生的犹太国扼杀在摇篮之中。

以色列1948年5月14日宣布建国。第二天,阿拉伯国家宣布“圣战”开始,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激战数日之后,眼看以色列军队即将全军覆没,美国急忙让联合国出面调停,要求双方停火。然而,停火期间,美国帮助以色列建立了空军和海军,而且向以色列提供资金和武器,极大地增强了以色列的势力。

待到再次开战时,美国看到以色列还是不能战胜其他阿拉伯国家,于是又给以色列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1948年10月15日,以色列撕毁停战协议,发动对阿拉伯国家的全面进攻。这次战争的结果是阿拉伯战败,被迫签订停战协议。这样,以色列夺取了占巴勒斯坦地区80%以上的土地,使双方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

如果说巴以双方是因为掺杂民族、宗教感情于其中,那么英美插手其中,原因何在?其实,地缘政治之外,石油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中东石油资源储量举世无双。每一个想称霸世界的大国都想要控制这种政治商品。先是英国埋下两个民族冲突的种子,随后又是美国增加了双方的仇恨,使冲突进一步提升。

2017年12月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这激励了巴基斯坦的激烈抗议。 供图/视觉中国

阿以双方针尖对麦芒,双方都坚持三不原则,即巴勒斯坦坚持不与以色列讲和,不同以色列谈判,不承认以色列;以色列坚持不撤回到1967年以前的边界线,不许成立巴勒斯坦国,不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谈判,双方各不让步,和平进程依然遥遥无期。

烽烟

苏伊士运河是埃及在沙漠中开凿的一条长100英里的狭长水道,它把红海和地中海连接在一起。自运河开通以来,一直被英法所控制。1882年,英国派兵占领埃及,在运河区建立了英国海外最大的军事基地。1936年,双方签订了英埃条约,确立了英国在苏伊士运河区的控制权。

运河两岸燃烽烟,战火连绵。以色列在美国支持下,以埃及封锁亚喀巴湾为借口,于1967年6月5日早晨7时45分,对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的一切机场进行了闪电式的袭击。空袭半小时后,以色列地面部队也发起了进攻,这就是第三次中东战争。

以色列军队势如破竹,在六天的战争中,埃及、约旦、叙利亚三个阿拉伯国家遭受严重损失,伤亡和被俘达6万余人,而以色列仅死亡983人。通过这次战争,以色列占领了加沙地带和埃及的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旧城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共6.5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战争中有100万阿拉伯人和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沦为难民。

战争爆发第二天,埃及关闭了苏伊士运河,卡住了中东原油西去美国和欧洲的重要通道。同一天晚上,各阿拉伯产油国的石油部长齐集巴格达,召开紧急会议,商量对策。1967年6月7日,开始停止向英美运送石油。6月8日,阿拉伯各国石油总产量减少了60%。但是,由于,当时美国对中东石油的需求量不到50%,所以影响不大。

西欧虽然受到重创,但在美国的帮助下,还是渡过了难关。一个月后,阿拉伯国家发现石油禁运作用不大,在1967年9月初取消了石油禁运。石油禁运无法改变阿拉伯国家失败的结局,蕴藏丰富石油的西奈半岛被以色列占领。但是,它向世界显示了阿拉伯人的团结和觉醒。

以色列切断加沙地带的燃油供应,导致加沙能源危机。 供图/视觉中国

争夺

埃及人民乃至整个阿拉伯国家的人民,铭心刻骨地记得,在第三次中东战争期间,他们丧失了8.16万平方千米的土地,蒙受了巨大的屈辱,遭受了惨重的损失。1973年10月6日下午2时,埃及和叙利亚军队联手行动,经过周密准备之后,向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发起进攻,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

形势对埃及颇为有利。1973年5月,非洲首脑会议和第四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做出了谴责以色列的决议。许多国家同以色列断绝了外交关系。1973年,西方发生能源危机,加深了对阿拉伯产油国的依赖。埃及、叙利亚国内人民要求收复失地的情绪高涨。这些有利的情况,使埃及、叙利亚最高领导集团下定决心,乘联合国召开23届年会之际,以突然袭击的手段向以色列发动进攻。

战争初期,国际社会不相信埃及能够战胜以色列,但从第三天起,每个人都清楚了:以色列处于严重困境。战争的头三天,以色列在叙利亚和埃及前线损失了1/3的空军。叙利亚在戈兰高地取得了新的进展。埃及人在西奈半岛重创了以色列精锐的坦克部队,埃及的坦克损失也不小,形势的发展大大地有利于埃及人。对此,以色列国防部长麻摩西·达扬大为震惊,公开宣称,埃及人通往特拉维夫的道路畅通无阻。

不料,美国大规模向以色列运送现代化军火和军事装备。从1973年10月14日起,以色列依靠美国源源不断的军火补充,在西奈前线集结大量兵力,组成3个旅群,对埃及军队展开正面攻击。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坦克战是地面战斗的主要形式。14日早晨,埃以双方在运河东岸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坦克会战。双方投入的坦克数量超过1600辆。以色列官方宣称,在10月14日这一天,以军共击毁了埃及250辆坦克。

以色列军队1973年10月15日发起总攻,再次攻打苏伊士运河边,埃及第三次陷入重围。17日,以军在渡河地点建立桥头堡,并架起浮桥。窜入西岸的以军从18日起进犯埃军阵地,破坏埃军交通线和通信设施,摧毁埃军许多防空导弹发射场和炮兵阵地,使埃军在运河中段的防空火力配系陷于瘫痪,从而掌握了这一地区的制空权。

埃军紧急调动后备部队进行围歼,河东阵地上的埃军大炮也掉头猛烈轰击。以色列这支装甲先遣部队受到重大伤亡。但是,以军继续大力增援,到1973年10月19日晚上,突入运河西岸的以色列部队已增加到4个坦克旅、1个机械化旅和1个伞兵旅。以军窜到苏伊士运河西岸,深入埃及腹地,战局开始对埃及不利。在缺乏有效武器的情况下,10月25日,埃及和叙利亚被迫接受停火,收复失地的计划落空了。

这场战争历时18天,埃及、叙利亚和以色列共投入兵力约110万人,坦克5500多辆,作战飞机1500多架。阿拉伯一方的埃及和叙利亚是先主动、后被动,先惊喜、后紧张,虽未取得完全胜利,却也有战果收获;以色列在失败的边缘挽回了败局,恢复了主动,颇为体面地结束了战争,但无论如何也没有前两次中东战争胜利后的那种喜悦。

事实上,无论是阿方,还是以方,都不得不为此次战争的损失和消耗而深感震动。以色列在战争初期的被动挨打,曾使他们惊恐不已,甚至打破了“以色列不可战胜”的神话。战争中,以色列至少有2300人阵亡,7500人负伤,损失坦克350辆,作战飞机110架,对于以色列这个人口约306万的国家来说,伤亡人数约占总人数的1/300,阵亡人数接近总人数的1/1000。

双方战争消耗在50亿美元以上。这无疑给埃及、叙利亚和以色列全体国民,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震撼。通过这次战争,埃军收复运河东岸纵深10~15千米,南北长192千米的土地,面积为3000多平方千米。以色列新占运河西岸埃及领土1900余平方千米和叙利亚戈兰高地以东440平方千米的领土。

危机

埃及和叙利亚经过周密准备,对以色列实施战略突袭,通过两线夹击首战告捷,打破了“以色列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阿拉伯国家的民心士气。虽然埃军在战场上逐步陷入被动,但停战时终于在运河东岸占据两段狭长的滩头阵地,达到了为以后通过战争谈判收复全部失地创造条件的战略目的。

在此次战争中,阿拉伯国家要求西方国家改变对以色列的支持和庇护的态度。这一政治诉求遭到以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反对。1973年10月14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决定援助以色列,下令美国空军“把所有能飞的玩意都飞往以色列”,即为“五分钟救援行动”。直到战争结束为止,该行动让以色列在战争的紧急关头,能够迅速补充初期损失的装备,因此,该行动有时也被称为“救了以色列一命的行动”。

正是因为美国的这项行动,严重激怒了阿拉伯国家。阿拉伯国家决定联合起来一致对外,再次动用石油作以武器,支援埃、叙等国。战争爆发不久,阿拉伯国家就一致决定立即实行石油减产计划,逐月减产50%。随后,阿拉伯国家纷纷对美实行石油禁运。与此同时,阿拉伯国家还大幅提高油价,各国还乘机推行石油国有化政策,将西方石油公司股份收归国有。减产、禁运和国有化三大措施导致油价飞涨。

欧佩克1973年10月16日决定提高石油价格。第二天,中东阿拉伯石油生产国决定削减石油产量,以及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石油禁运。因为当时,包括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西欧和日本,最常用的石油来自中东,其中美国占了很大一部分。价格上涨之前,美国石油的价格每桶只有3.01美元。到两个月后的1973年年底,石油的价格达到了每桶11.651美元,价格上涨了3至4倍。

西方国家1973年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已经减缓或停滞。石油的价格上涨大大增加了西方列强的国际收支赤字,使他们的社会经济活动陷入一片混乱。1974年,西方主要国家的经济增长率急剧下滑。“石油武器”的运用带来了1973~1975年间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就是第四次中东战争引发的第一次石油危机。

这次石油危机对美国等少数依靠廉价石油起家的国家,产生极大冲击,加深了世界经济危机。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生产力增长都明显放缓。1974年的经济增长率,英国-0.5%,美国为-1.75%,日本为-3.25%。但发动石油战争的阿拉伯国家却因此增强了经济实力,数百亿石油美元流向中东。仅提价一项,就使阿拉伯国家的石油收入由1973年的300亿美元猛增到1974年的1100亿美元。

由于欧佩克的联合减产和谈判策略,20世纪70年代初,对国际石油公司的打击变得十分积极,并在提高石油资源的斗争和恢复主权的股份、国有化运动两条战线上互相促进。这场危机对美国和一些其他依赖于廉价石油的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此产油国掌握了自己的石油和定价权,打破了西方石油公司对石油定价的垄断。产油国收回石油定价权一直是其与石油垄断集团斗争的目标之一。

此次危机结束了战后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历史,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普遍缓慢下来,并由此进入一个长期低速增长或称之为“滞涨”的发展时期。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始终低于五六十年代。这场经济危机到1975年下半年才开始复苏,十分缓慢。

点 评

能源之母 鲜血浸染

自人类结束冷兵器时代进入现代历史以来,科技的发展催促了武器的更新和功能与威力的巨大发展。而支持现代战争武器发挥强大功能与威力的动力因素是能源,特别是石油资源。

世界上许多重大事件往往与争夺能源资源,特别是石油资源及运输通道有关。20世纪79年代的石油禁运、石油危机使人们记忆犹新。能源问题也是当前牵动国际政治、经济的一个战略性问题。

在第一次石油危机中,欧佩克采取的持续攻击策略,以及与一些非欧佩克石油生产国一道扩大为整个第三世界以石油原料为武器的斗争,沉重地打击了众多霸权主义,并改变了当时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通过这次石油危机,欧佩克不断废除了以租让制为特征的殖民地半殖民的生产关系,而且成功地从石油垄断集团夺回了石油标价权,打破了西方国家对石油的垄断,并在世界能源格局占有一席之地。

猜你喜欢

阿拉伯埃及以色列
以色列家喻户晓的“中国奚”
伊拉克立法反对以色列
以色列发现前年鸡蛋
Hide-and-seek for Halloween万圣节捉迷藏
来自阿拉伯的奇思妙想
40年后《阿拉伯的劳伦斯》片头为编剧正名
阿拉伯小镇的露天集市
埃及艳后(外二首)
埃及
埃及火车追尾25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