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注生命的挪移』说起
2018-01-26李艳
■李艳
一位较有名气的语文教师执教了一堂公开课。在评析环节,大家对他的授课艺术给予了较高评价,认为无论从内容挖掘还是环节设计都是精准到位、无懈可击的,但再完美的碧玉也有瑕疵,听课的老师们抓住了他的“教态”展开了讨论,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一直认为他在执教过程中失却“稳重”,能够站在讲台的时间很少,大多是“潜伏”在学生中间,且位置转换比较频繁,时而在中间两排学生面前站立,时而在左右两侧学生面前停留,这一点让人不敢苟同。因为“教态自然、稳重得体”也是决定一堂课是否优质的重要条件,所以,大家提出的问题不无道理。
然而,这位语文老师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在课堂上务必要关注学生的每一个细节——关注孩子生命成长的每一个细节。他认为,我们的老师往往在讲台上的时间多,高高在上,难以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更难解决学生的困惑,缺乏跟学生实质性的沟通,教师的亲和力也会大打折扣;问题是,很多老师即便下得了讲台,也不在乎如何面对全体学生,总是喜欢站在中间位置不动身,这样一来,中间两排学生直视老师的机会就多起来,而靠两侧坐的那些学生总是要歪着脖颈、侧着身听老师听课,对学生来说这是极其不公平的,是对学生生命的成长不负责任的做法。
这位语文老师关注到了这个细节,于是,他总是在不经意间轻轻挪移,时而站在中间,时而站在左边,时而站在右边,让每一排学生直视老师的机会尽量均等,也就是说给学生尽量均等的生命关怀。他饶有兴趣地把这一举动称之为“关注生命的挪移”。
好一个“关注生命的挪移”!
挪移,多好的一个词汇。有个人想把一座山挪移到面前,却是很难;山不移,人可动,人可以游走到山的面前,人“挪移”了山。相同地,孩子不动,老师可移,老师可以走到每个孩子的面前,老师挪移了孩子的视角,更给他们均衡的关怀。平等对待学生的老师,一定是一位高尚的老师。
我们观摩公开课,注意力往往集中在老师身上,发现老师课堂生成的精彩,探求老师教学设计的奥秘,却唯独忽略了学生的存在。因为我们忘记了,课堂是为什么而存在的,是为学生!
有的老师就说,这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无非就是端着书本在每一排学生面前挪移,倒也免得久站疲劳,给老师一个放松身心的机会,上着课,踱着步,倒是极爽的事。问题是,越是容易做到的事,我们往往做不到,越是容易被发现的细节,我们往往忽略着。至少是,这些听课的老师还没有做到,否则的话,他们就不会质疑,就不会大惊小怪。
我们时时刻刻在关注孩子们的“学业”,我们时时刻刻在忽略孩子们的身心康健。我们对孩子缺少应有的人文关怀,忽略孩子的生命成长和长远的发展,这是孩子们的不幸,更是时代的悲剧。“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为什么不是“吃得甜中甜,方为人上人”呢?愉快教育去哪儿了?“为了孩子的一切”,只是一个口号吗?“给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什么时候兑现?我们至今还在大力宣扬的“头悬梁锥刺股”的自虐式学习精神,是不是对孩子生命的摧残和戕害?是不是对人文关怀的颠覆和鞭挞?澳大利亚的一个汽车教练,教授他的学员开车,路考的时候,一个驾车技术不错的学员被教练判了不及格,原因仅仅是这位学员看到车前不远处的路面上落着几只鸟,而没有提前刹车。是的,生命的关怀无处不在,而我们常常忽视着,或者有意践踏蹂躏着。我们的授课艺术再高,传授知识再精准,如果缺失着对孩子应有的人文关怀和生命成长的呵护,是不是也有人如同那位澳大利亚的汽车教练一样,勇敢地判罚其不及格呢?
那位语文教师课上得好,知识传授得好,这不足为奇,因为这是不少老师能够做得到的,然而,如此注重细节,以人为本,关注孩子生命的成长,不是每一位老师能够想得到、做得到的,这绝不是小女情怀、自我作秀,这是老师高尚的操守,这是老师崇高的境界。真正的教师,不仅仅是孩子的知识传授者,更应该是孩子身心塑造和终极化发展的缔造者、呵护者。教育上不缺乏灌输知识的“教书匠”,缺乏的是孩子“心灵的雕塑师”和“成长的守护神”。
带一个班级,应该把什么放在第一位。这是一个方向性问题。于洁老师说,要把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放在第一位,把成功放在第二位。对孩子性命的保护,生命的呵护,是教师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理念、方法和方向正确了,才会产生积极的效果。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关爱”也是一种生产力呢?
鲁迅先生曾经说:“对孩子,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王东华却这样说:“推动世界的手是推动摇篮的手。”教师肩负着推动世界的责任,任重而道远,教育,要办“真教育”;教师,要做“真教师”。教师,不是让人蒙羞,不是让人畏缩,不是让人身心俱伤……是以自己的好,推动、催生别人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