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2018-01-26

黄河之声 2018年3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转型特色

吴 伟

(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重庆 400047)

音乐表演专业作为我国音乐学科传统专业,自1927年在上海国立音乐院开设以来,已有近90年的历史。在上个世纪末之前,音乐表演专业几乎都是由专业音乐学院开设,以培养“高、精、尖”的音乐表演专门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为我国音乐的繁荣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2000年以来,音乐表演专业由音乐学院独家招生和培养的格局被打破,被纳入普通高校的招生范围。由于音乐表演专业的学费要远远高于音乐学(教师教育)的学费,部分学校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招生过程中偏重音乐表演专业,音乐表演专业俨然成为音乐学科的第一大专业。

截至2015年底,全国开设音乐表演专业的本科高校已接近200所,其中,仅11所为专业音乐学院(包括新筹办的浙江音乐学院和哈尔滨音乐学院),其他均为综合类大学。虽然培养单位和培养的人数大幅度增加,但是人才培养质量并不乐观。据第三方评价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就业蓝皮书》显示,2015届本科中的音乐表演专业是就业率较低的“红牌专业”。造成这种局面有多种因素构成,但要需要重点关注的是,一方面部分高校基于各种利益考虑的不断扩招,但在人才培养方面不做调整与社会需求的严重脱节。基于这种现象,地方高校的音乐表演专业亟待调整培养方式,转型发展。

一、音乐表演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分层分类培养的意识,专业定位模糊

音乐表演专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大部分培养单位并没有对音乐表演专业设置、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进行系统的研究,走特色专业发展之路。相反,其中相当一部分高校人才培养定位界限模糊,课程体系几乎完全照搬专业音乐学院,而由于受到招生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的限制,人才培养质量堪忧。

(二)缺乏与行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学生实践能力偏弱

音乐表演专业培养具备音乐表演(演唱、演奏)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专业文艺表演团体、文化馆站、中小学从事音乐表演、教学的应用型人才。目前,开设该专业的高校纷纷搭建了校内实践平台,通过大学生艺术团、合唱队、乐团、定期汇报演出等多种形式,丰富了实践内容和实践教学方式,但这些均与专业演出、专业赛事存在较大差别。而且,部分地方院校的专业教师基本是“从学校到学校”,自身表演经验也比较缺乏,在实践指导能力上也比较弱。地方高校需要与文化行业各类单位合作,搭建校内外联通的实践通道,从服务于地方需求的角度联合培养人才。

(三)缺乏传承地方音乐文化的探索,培养特色不鲜明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三部委《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明确提出转型发展高校要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1]。以重庆为例,重庆地处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加上历史移民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等方面的影响,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多元的重庆本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有多种音乐文化形式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另外,重庆作为抗战时期的陪都,各界音乐文化人聚集重庆,形成了独特的重庆抗战音乐文化。重庆有6所本科高校开设了音乐表演专业,但均在传承本土音乐文化,打造重庆音乐文化品牌,服务重庆文化建设方面贡献较弱,无法形成独特的人才培养优势。

因此,从人才培养的适用性角度来看,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要积极探索转型发展,加大与地方院团、文化馆站、文化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合作,探索特色化应用型人才模式,提高服务于地方社会发展需要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

二、音乐表演专业转型发展的目标和实践建议

音乐表演专业转型发展应以服务地方特色文化事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培养“一专多能”的特色音乐表演人才为目标,以构建交互式课程体系为重点,以创新师资评聘方式为支撑,以实践教学无缝衔接为纽带,以改革薪酬激励制度为手段,以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为保障,深入探索“校政企会合作”的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推动专业转型发展。

(一)深化管理机制改革,构建适应转型发展的人才培养管理机制

建立“校政企会合作”的人才培养组织管理载体,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动态调整机制。以音乐表演专业个别专业方向为改革试点,搭建“校政企会”联合参与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调整充分吸收校内外专家的意见,让培养全过程与相关单位直接对接,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求。

以“校政企会合作”共建为核心,创新人才培养的协同管理机制。在人才培养的过程管理中,充分发挥学校与合作单位双主体的能动机制,探索“四位协同共建”新机制。即试点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拟定机制与合作单位共建;试点方向的课程设置机制与合作单位共建;试点方向的培养条件(如实践、实习、实创、顶岗等)构建机制与合作企业共建;试点方向的师资团队评聘机制与合作企业共建。

(二)深化师资评聘改革,搭建适应转型发展的特色师资团队

深化师资评聘改革,搭建一支“专职教师+专业院团演员+民族民间艺人”的开放式特色化的师资团队。根据学校业界教师引进的相关文件,从专业院团评聘兼职教师,承担课程教学以及合作科研的完成;组织安排青年教师定期深入合作单位进行挂职锻炼与学习,获取行业实践经验;安排业界教师与自有专职教师进行“1对1”合作交流;与各区县文化馆站合作,寻访本地民族民间艺人,尝试合作建设本土特色音乐在线开放课程。

(三)深化课程课堂改革,构建交互式课程体系

与业界对接的交互式课程体系的开发。细分本专业学生的职业岗位群为三类:第一类是专业艺术团体,从事音乐表演工作;第二类是教育机构,从事音乐表演专业教学、音乐知识传播等工作;第三类是文化馆、艺术团、社区,从事艺术普及、组织、策划、管理工作。根据各类职业岗位群所需专业基础技能、核心技能和辅助技能的分解,打破现有课程体系结构,建立模块化、系统化的交互式课程体系,变传统的单一课堂教学为“课堂+实践+见习+实习”等组合式多元化教学。

(四)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搭建适应转型发展的应用能力培养体系

建立“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课堂实践、校内平台实践、校外赛事实践、见习、实习、本土音乐田野工作实践”等多环节设计,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深化“每学期有学生教师去实践,每项目有业界专家来指导”的“校政企会教学互动”的有效机制。

(五)深入挖掘本土特色音乐文化,并融入教学环节传承与发扬

加强地方音乐文化研究。以重庆地方高校为例,可以组建抗战音乐文化、区县特色音乐文化研究小组,与政府机构合作,整理相关作品,开设本土音乐文化系列课程,并尝试建设成为在线开放课程。

开展特色讲座,纳入通识选修课程,实施学分认定。邀请各区县文化馆站工作人员或民间艺人到校举办讲座、传唱表演,开拓学生眼界,了解本土音乐特色。

加大本土音乐田野工作实践要求。学生需要实际进入地点进行田野工作并需提交田野工作报告和所搜集到的相关音像资料方可获得学分。

三、结语

音乐表演专业近些年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地方高校大量开设音乐表演专业之后,培养了大量的音乐表演专业人才,为繁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在专业定位、专业特色上都有待进一步的梳理、积淀。地方高校的音乐表演专业发展定位要区别于音乐学院的音乐表演专业发展定位,要更突出和地方文化发展相结合、服务于地方产业经济发展需求,突出适用性、实践性。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应提高培养人才与地方需求的契合度,解决人才培养“供需”脱节问题同时,也理清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模糊的问题,发挥地方高校在传承本土特色音乐文化中的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彦军.新建本科院校社会服务转型的发展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7,02.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转型特色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特色种植促增收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