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探究思维的培养策略
2018-01-26江苏省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吴云龙
江苏省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 吴云龙
初中数学中的探究思维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对于问题核心的剖析能力和探索习惯。探究思维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对于促进学生直观感知、归纳类比、演绎证明等数学学科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一、引导观察,培养探究习惯
研究问题都是从表象到实质的一个过程,数学探究也不例外。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观察行为的生成,借助实践操作或现象对比来吸引学生的观察,并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开展深入探究。
以《展开与折叠》一课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1)学情分析:展开和折叠的过程是立体到平面的转化过程,在该阶段学生尚未形成立体与平面的转换意识,本节内容的可操作性强,教师可鼓励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形成对知识的认知。(2)观察操作:给每个学生一个正方形纸盒,并以一个面为基础找到其相邻和相对面,学生随意选取棱剪开,得到六个相连的正方形。(3)深度观察:①以一个面为基准,学生观察剪切前后,其相邻、相对的面在什么位置;②小组对比剪切出的形状是否一致,观察他人的形状并分析其相邻、相对面的关系。
在操作观察中,学生所识别的是问题表象,在深度观察阶段,学生逐步形成了对于平面立体变化的感知。借助观察和操作对比,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向深度思考迈进,在该过程中,学生逐步掌握了对于立体和平面的分析思路,形成了从观察角度入手解决几何问题的习惯。
二、巧设质疑,激活探究意识
探究是在质疑中生成的,对于数学现象的质疑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于问题本质的探究意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以核心内容为基准设置质疑点,逐步引导学生探究行为向问题实质推进,提高探究实效性。
以《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例进行说明:(1)学情分析: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难点在于二元,突破口则在于“二元”到“一元”的转换,教师可在难点处设置质疑点,引导学生发现突破点。(2)质疑设立:①建立知识关联,给出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让学生求解;②提出质疑关键: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一次方程的区别在哪;③学生质疑思考:相较于一元一次,多了一个元和一个方程;④给出问题突破:如何将多出的元和方程进行转化;⑤学生探究:采用消去的方式去掉多余的元。结合小组讨论的方式得出“换”和“消”的解题思路。
相较于直接讲解的形式,学生在质疑中得出结论的行为更能够促进探究思维的生成。突破质疑点的过程是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表象到实质的跨越过程,在疑点的激发下,学生很容易生成探究行为,并在过程中收获知识能力。
三、鼓励猜想,提升探究能力
猜想形成的过程是学生以数学事实为基础所形成的对于问题的直观感知过程,猜想验证的过程则是学生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阶段,教师应逐步诱导学生对于问题进行猜想验证,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以《探究全等三角形的条件》一节课为例进行说明:(1)提出问题:教师给出学生一个碎成两块的三角形玻璃,提问学生带哪块去玻璃店就能配出原有的玻璃。(2)引导猜想:让学生任意选择一块玻璃,并从数学角度思考原因。在学生进行选择后,教师给出思路,借助延长线对三角形进行还原并引导对比结果。(3)深化猜想:借助配玻璃的过程思考:已知什么条件可以得到原有的三角形。(4)抽象深化:将配玻璃的过程抽象出探究三角形全等的过程,并引导学生从已知条件还原三角形的角度对于课题进行深入解读。
在教师问题和学生猜想的双向诱导下,学生逐步向问题的核心迈进并得出了探究结果。在猜想验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收获验证过程的喜悦,也能够获得科学分析的思路方法。
四、依托生活,形成探究认知
许多数学结论都是以解决生活问题为基础得出的,在教学中,数学与生活的关联性不容忽视。教师应注重二者的有效结合,通过从生活引出问题或将问题应用于生活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以《不等式》一节为例进行说明:(1)生活情境:在爆破过程中,工人需要与爆炸中心保持安全距离,才能保证自身安全。工人跑步的速度为5m/s,导火线的燃烧速度为0.7cm/s。要保持120m的安全距离,导火线长度至少为多少。(2)学生探究:根据生活情境中的问题建立不等式并求解。(3)类比体会:教师将不等式的应用问题扩展到刹车距离与汽车速度、包装物品时质量的限制等,引导学生在面临类似生活问题时思考不等式的解题思路。
在生活问题中开展探究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生活与数学的结合意识以及面对生活问题时主动利用数学探究的行为习惯,促进探究认知的发展。
综上所述,笔者对于探究思维的培养策略进行了探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情促进探究思维和行为的生成,有效提高学生数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薛经兰.高中学生数学探究思维能力培养三策[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7(1):73-75.
[2]董大容.探究数学思维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意义[J].魅力中国,2017(46).
[3]罗全文.论高中数学中探究思维的能力[J].魅力中国,201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