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刻版画
2018-01-26含光
文/含光
版画是以刀或化学药品等在木、石、麻胶、铜、锌等版面上雕刻或蚀刻后印刷出来的图画。版画经历了由复制到创作两个阶段。早期版画画、刻、印者相互分工,刻者只照画稿刻版,称复制版画;后来画刻印都由版画家一人来完成,版画家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创造性,这种版画称创作版画。中国复制木刻版画已有上千年历史,创作版画则起自20世纪30年代,经鲁迅提倡,后来取得了巨大发展。在西方,16世纪的A·丢勒以铜版画和木版画复制钢笔画,到17世纪, 伦勃朗把铜版画从镂刻法发展到腐蚀方法,并进入到创作版画阶段。木刻版画进入创作版画阶段是在19世纪。
历史
来自北欧人历史上16世纪的木刻,奥劳斯·玛格弩斯制作,描绘的是在乌普萨拉大教堂里的天文钟,后来毁于火灾。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 印刷术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块重要的里程碑。它由文字印刷和图像印刷两部分组成,而图像印刷即是最初的木刻 版画。
制版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新石器时代时期的出土文物(譬如 甲骨、陶器、玉石、青铜器)上面的文字和纹样雕刻,秦汉时期的 画像石、 画像砖和石碑等,都是利器在各种材料上镌刻而成。流传已久的 印章艺术更是与 制版流程相差无几。
印刷术的成型一般认为在于唐代。宋人 朱翌的《猗觉寮杂记》(下卷)便说:“雕印文字,唐以前无之,唐末 益州始有墨版。” 唐懿宗 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印的“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简称“金刚经”)是现存最早的木板印刷品,卷中含有不少制作精美的木刻扉页。
中国的雕板印刷始于佛教传播的契机,但很快便漫布世俗生活。及至宋代,书籍及其 插图的印刷工艺已经相当娴熟,在民间流传最广的纸币和 纸牌就是一些小型的 木版画。尤其是 纸币,因有防止伪造的要求,刻工更为细密繁复。这些深入民间、流传范围极广的小版画,正是印刷术西传的先锋。
欧洲出现印刷术,较中国约晚700年。虽然没有确凿证据证明西方印刷术直接得自东方,但欧洲最初印刷品的技术特征和构图方式与中国先前的印刷品蔚为相似,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各地最早出现的印刷品多是为了满足宗教推广的需要,欧洲也一样。当时的印刷品多以图像为主,最常见的内容为圣经故事,如基督受难、基督背负十字架、 圣母圣子像等。初期木版画大多出现在德国南部和 佛兰德斯的莱因河畔,并多见于 修道院中。版材有 胡桃、苹果、梨、 樱树等常见果木。
在中国,由于接近生活,又价廉物美,至明清年间,民间木刻 年画异军突起,河南 朱仙镇、苏州 桃花坞、天津 杨柳青、山东潍坊、四川 锦竹的木刻年画并称为中国五大民间木刻年画。它们不仅广泛流传于江南一带和全国许多地方,而且远渡重洋去到日本、英国和西德。版画的技术传到日本以后,日本人将这这项技术带入装饰美术领域(如年月绘历),创造了珍奇璀璨的浮世绘文化。
制作工具
木板。一般选用木纹细密、木质匀净、板面光洁的梨木、白果木、桦 木、枣木和椴木。用椴木和桦木制成的三合板、五合板、七合板效果甚佳。水曲柳制的多合板,木纹变化多,在水印版画中能取得拓印的特殊艺术效果。
在刻制木板之前,首先要用木砂纸磨板,使木板表面平整光滑,以便刻制和拓印。用木砂纸打磨时,应将木砂纸包在长方形小木块上,平贴在木板上顺着木纹磨擦,直到平整为止。如用作副版,质地不一定十分光滑,稍粗糙有木纹痕迹的,易印出各种天然趣味,达到水印版画的“木味”效果。
木刻刀。备好一套12件装的高级木刻刀或者是日本樱花的木刻刀,一般适 合新手。如能设法定做顺手的木刻刀则更好。刻水印版画尤以圆口刀、方口刀、三角刀、平口刀、斜口刀为宜。方口刀和平口刀可用来铲大面积剔除部分。斜口刀可用来切断木质纤维,斜口刀的刀头要尖而锐利,宜备斜角不同的刀各一把。三角刀用来刻出基本线条。
纸张。水印版画在拓印时,常用宣纸,宣纸以“特净”最好。根据需要选用单宣或夹宣,也有人习惯用皮宣、过滤纸、吸水纸和专业版画纸。总之,印水印版画的用纸,以吸水性能好、敏感、有韧性、干后变色少者为宜。
颜料。选用透明性能好的中国画颜料和水彩画颜料。使用水粉广告之类的粉质颜料,亦可达到滋润厚重的效果。日本制的水性版画颜料也不差,但不宜用油性的颜料。
摩擦器。在拓印过程中,一般使用“马连”。“马连”一词来自日本,即 用大毛竹笋皮做的笋皮擦子。
“马连”的制作方法:选好一块较宽的笋皮浸泡在热水中,到完全柔软时取出,再根据小于笋皮的宽度,剪一块圆形硬纸片,涂上一层胶,将细麻绳盘粘在这块圆形硬纸片上,成为一个有硬纸垫着的绳饼,再将此绳饼贴在笋皮光的一面,将笋皮紧贴绳饼边缘卷紧,两头在中间打结制成一个“马连”
刷色用笔。根据版面部分的大小,准备好各种尺寸的底纹笔、水粉笔、油画笔和羊毫毛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