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课外体育活动模式的路径研究

2018-01-26卢瑛王云升段伟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课余课外体育锻炼

卢瑛 王云升 段伟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7年5月7日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简称中央7号文件)。中央7号文件明确要求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时间要达到一小时,并将“每天锻炼一小时”列入学校体育教学计划,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2012年10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通知》指出:实施好学校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课外体育活动。2013年2月25日,教育部在厦门大学召开了“体质强,做栋梁”——2013年全国高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寻找共识。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郝平指出,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从根本上扭转学生体质与健康持续下滑状况,已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当前,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持续下降已受到党和国家教育、体育等相关部门严密关切。也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提高体育课程在学校的比重,增加学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措施。就学校体育活动而言,激发学生主动参加体育活动的意愿,充分利用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是促进学生体质提高的有效手段,大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课外体育活动模式的构建将是对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有力延伸,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的有效手段,学生、学校的现状决定了“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路径选择,既不能凭空想象,也不能照搬套用,需要符合学校实情,也要遵循当前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目前,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显示: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走低,学生身体健康形势不容乐观。当代大学生生活习惯,个性需求,学习环境等众多因素造成了学生身体健康水平下降的外部原因。如何通过有效的路径改善外部环境,推动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是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

1. 大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课外体育活动模式的机遇

1.1 政策引领。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有效延续,是培养学生自主体育锻炼习惯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最佳渠道。近年来,随着我国民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的健康意识逐渐增强,在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健康第一”的思想逐步达成共识,“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同。2007年4月,国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同颁布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办法,要求各高等学校每年对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并与同年11月上报数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纳入高校评估系统,并作为重要指标之一,而且与学生毕业挂钩。目的是对学生体质现状进行全面监控,督促学生日常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国家相关部门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从国家层面上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做出了详细的要求,为推动当前大学生体质的提升提供了政策依据。

1.2 当前学生体质健康现实需求。大学生从高中繁重的学业压力下解脱出来,进入大学校园,告别了家人的束缚,新的管理模式,新的环境,学习压力减小,自由安排的时间增多,个人自主空间增大,许多学生失去了强烈的奋斗目标,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逐渐养成:整天无所事事;通过网络游戏打发课余时间。不良的生活习惯和无序的生活规律造成身体素质直线下降。多数同学体重超标,近视眼增多,体育考试困难等等这些现象无不与大学生不重视课外体育锻炼有关,通过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积极开展课外体育锻炼是改善大学生身体素质现状的有效途径,也是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的内在需求。

2. 大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课外体育活动模式的困境

2.1 学校缺乏有效的监管。当前,许多高等学校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缺乏有效的监管和评价机制。部分学校由于教学安排不够合理,未能给学生预留出充分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占用学生日常课外体育活动现象严重,造成学生缺乏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其次,学校对于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缺乏有效的监管,虽然预留了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但对于学生是否参加体育锻炼缺乏有效的监管和评价机制,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均由学生自发参与,不能保证课外体育活动的质量,“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目标难以落到实处。

2.2 学生个人日常生活缺乏整体性。大学生群体的多样性(性别、家庭条件、个人发展规划等),使得大学生对于日常校园生活方式选择的多重性:经济困难的学生课余忙于兼职;注重就业的学生忙于培训考证;愿意继续求学的参加专升本辅导及考研培训;还有部分学生忙于社团活动等等,造成学生对课外时间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对于课外体育锻炼没有计划性,参加体育活动随意性较强,不能养成规律,无法达到通过课外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的目标。

2.3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严重缺乏。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需要依托足够的体育场馆设施,良好的体育设施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必要条件。目前,许多高校体育设施缺乏、体育场馆严重不足,特别是功能完善的室内体育场所更是极度缺乏,许多高校体育设施与在校生比例严重不足。仅有的体育场地、设施还要安排学生课余训练、体育比赛,体育教学及学生社团活动,很难保证学生课余体育锻炼需求,严重制约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2.4 学生对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现在的学生基本是独生子女,深受家庭的溺爱。优越的物质条件造就了喜欢彰显个性,自我控制能力弱,喜欢新鲜事物的特性,不注重健康科学生活习惯的培养。而体育锻炼是一项枯燥而又需要持之以恒的活动。必须加强学生对于课余体育锻炼的认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才能真正上推动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活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

3. 大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课外体育活动模式的路径选择

3.1 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不能完全由学生的主动性来完成,需要有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对学生进行监督、制约。学校应建立、健全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体系,健全制度。对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监控。由行政主管部门及业务主管部门成立监督机构,通过打卡,手机APP等相关管理系统,监督、督促学生每天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并将其情况纳入学生考核之中,其成绩在学生评优、助学、入党等重要活动时进行参考,通过合理的管理制度督促学生积极参与“每天锻炼一小时”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3.2 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健身。完善的体育场馆设施是保证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学校应加大体育场馆建设力度,充分利用本校的体育设施条件,加强体育活动场馆硬件设施,完善体育设施的管理水平,最大限度的发挥体育设施作用,为学生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推动大学生“每天一小时”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3.3 营造良好的课外体育锻炼氛围。学校加强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宣传,使学生了解“每天一小时”课外体育活动意义,真正体会到课余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学校在每天下午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禁止安排教学及其他活动,为课外体育活动预留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通过校内广播,播放体育活动相关内容,教学楼、宿舍楼停止供电。通过一系列管理措施为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营造良好的外部氛围。

3.4 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过度依赖外部条件参与课外体育锻炼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被动性,积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意愿才是“每天锻炼一小时”理念的根本意愿所在。所以培养学生科学、规律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才是“每天锻炼一小时”理念的价值所在。学校定期开展体育知识宣传、征文等一系列活动,向学生普及体育锻炼的相关知识;举办健康生活讲座,引导学生建立正确、健康的校园生活方式;通过组建小团队,互相监督、互相竞赛等方式推动学生远离陋习、培养康健的日常校园生活习惯。促进大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课外体育活动模式的构建。

猜你喜欢

课余课外体育锻炼
丰富的课余生活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转动小脑瓜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从体能角皮谈中学课余三级跳远训练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夏天体育锻炼“四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