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体育工作中的学科本位之殇
——基于平顶山枫叶国际学校的调查

2018-01-26张克峰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枫叶体育教师学科

张克峰

体育学科发展到今天。一方面,学科内容的深化,学科方向越来越凝练,人才培养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体育事业内容的泛化,凡是牵涉身体运动的,均与体育工作者关系密切,趋向于教育概念之下“德智体”的三大分支之一。学科承载力扩充和学科深化与学时压缩的矛盾,导致当代体育任务和体育工作者的能力结构严重脱节[1],学校体育尤其如此。针对现实矛盾,学界也多有关注,王学文、王瑞江在《搭建实践教学平台,推进体育学科课程教学改革》中提出,通过推进体育学科课程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与使用,推进体育学科课程实践教学改革,进而克服学科课程中“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弱点。[2]事实上,早在2005年12月重庆市体育学科课程改革研讨会上,教学内容的开发与组织作为主要研讨内容之一,[3]彰显了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内容的融合性倾向,并提出促进学院与实习基地双赢的课程思想。2011年哈尔滨市阿城区举办体育学科课程改革推进现场会,会上展示了中小学课程的融合性改革成果,并提出“扎实推进,别样精彩”的课程发展方针。[4]对中小学课程内容需求的时代性进一步强调。

时代的发展和新的需求,引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师资培养过程中学科本位的课程模式与融合课程需求之间的矛盾,最终表现在人才输出的“实用性”方面[5],即中小学体育教育需求的教师专业能力与教师培养体系出现脱节。本研究以“工作需要——高校培养”的关联对应为主线,针对传统的“学科本位”造成的能力输出与工作需求之间偏差的问题进行论证。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调查法,以平顶山枫叶国际学校体育工作为研究对象,调查有关该校体育工作的体育教师、教务领导、学校培养方案、学生、学习条件等各要素的具体情况。目的是研究该校对体育工作者的能力期望,以及在这种条件下体育工作者自我发展的能力基础。集中调查时间从2017年9月20日至9月30日。

1.2 研究方法

文献法:查阅相关文献,对知识前沿进行把握。并采用教育学、教学论的观察视角。

调查法:在该论文撰写之前,调研了20余所公立的中小学。之所以选择这所私立学校,一方面,当前所有学校工作体现相同趋势和特征的前提下,私立学校的工作分工更明确,劳酬结合的更有针对性。另一方面,这个学校有1名体育教师和1名中层领导与笔者有学缘关系,是课题组成员,增加了调查的真实性。平顶山枫叶学校共22个班,一至九年级,每个年级两个班。体育教师4名,参与的体育工作主要由体育课,每班每周3次;体育社团活动,周一至周四,晚上进行;课间操(疯狂英语、健美操、班级游戏)的体育部分。

2. 枫叶学校体育工作实现的几点启示

2.1 艺术特色背景下对融合课程知识的需求

本研究将从体育的学科职能和教育职能两个维度来描述,学科职能指学校体育工作主要发挥运动项目的引领作用,在传统项目学校、武术特色学校等中小学尤其突出。教育职能主要以人的发展为引领,以文艺特色学校、英语特色学校等尤其显著。

枫叶国际学校的专职体育教师共4名,1名武术,1名健美操,1名艺术体操,1名舞蹈。作为艺术特色学校,体现出体育艺术的倾向性,以彰显学校特色为主。这些项目属于表现难美项群,与艺术很搭接,专职体育教师中有一半是艺术体育类。

很明显,枫叶学校的体育工作在教育职能的环境中发挥手段作用,成为美育的协助。课间操中体育部分占三分之一,类体育(游戏)部分占三分之一,体育教师参与的工作仅占三分之一。体育课堂内容的艺术化明显,舞蹈内容填充部分体育课堂,强度内容少。体育社团活动主要包括:足球、篮球、羽毛球、武术、健美操5个项目,其中有3项由兼职教师辅导。

总体而言,体育工作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边缘化特点,与此相生的是体育专业教师工资待遇偏低,明显低于艺术体育类教师和主课教师。

相比而言,知识专化型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表现出工作的局限性,在工作中主要依赖已经学过的知识,对新知识接触较少;而艺术体育类教师,同样从体育专业本科毕业,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艺术,融合自身发展而成。可见,学习能力在中小学体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也凸显了高校体育教育课程方案的优势和弊端,优势在于健美操等课程的专业化教学为艺术类学习提供了学习的身体平台和基础,弊端在于缺乏融合课程的开发,没有给学生随学随用的法宝,缺乏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启示。

因此,在本科体育教育培养方案修订时,应注意融合课程的开发,以及融合课程的编制能力。

2.2 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学习能力在枫叶学校体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现在该校的课间操内容中的体育部分,是张龙群老师根据网络上一些视频资料改编而成的。其他三位教师也常常结合网络视频资料备课,艺术体操和舞蹈项目的老师更是依赖网络资源,她们几乎每天都要花费1个小时以上的时间运用网络多媒体。

像枫叶学校一样,大部分学校的体育工作都不可能和体育教师的技术准备完全吻合,有的甚至大相径庭。跨专项,跨项群,甚至跨专业的情况很常见。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均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来适应面临的工作。缺乏学习能力,对工作适应性差的教师,在工作中常常有挫败感,也对学校工作造成困难。

能力和工作需求不对接的普遍存在,也是世界不断变化的客观必然,为当代高校“实用型”、“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很大挑战,也是本课题研究的初衷。

如何面对这样的变化?教务主任李克磊如是说:教师的学习能力最重要,其中学习品质最可贵。他说的学习品质包括学习动机与工作相协调的能力,包括认识学生的能力,新教学内容消化和吸收能力,融合课程创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力。

因此,本科体育教育培养方案修订时,职业教育模块也很重要,以激发职业主动性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必不可少。当今创新型时代,创新的目标就是应用,“创新型”是“应用型”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学习型教师”培养是“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心理条件,其中学习品质教育是核心内容之一。

2.3 少儿游戏创编与组织的重要性

枫叶学校体育活中游戏占有很大比重,课间操的三分之一时间,小学生体育的大部分、中学体育课的开始部分、部分社团活动、班级的其它活动等均涉及体育游戏。其中,从时间比例来看,体育教师主导的游戏活动大约一半,其它体育游戏由班主任和其他任课教师主导。学生年龄越小,游戏内容越重要。

总体而言,枫叶学校工作内容中体育游戏的编排和组织占有相当的分量,体育教师在体育游戏手段的运用中没有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是让位于班主任和其他任课教师。这样就失去了部分专业发展空间。

对体育教师的采访中发现几点原因,一方面,体育教师本身的游戏知识积累偏少,不足以应对巨大的需求,这可以追溯到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中“游戏”课程比例偏少,对游戏的认识不够,主要利用游戏的娱乐功能,而忽略游戏的发展功能、教育功能和健身功能,忽略游戏的创编知识传授;另一方面,游戏课程性质也属于广域课程,游戏主题课程在高校学科本位的课程方案中很难有效深入。

因此,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特别是小学体育教师,应该增加游戏主题课程的比例。

2.4 体育核心要素——运动训练不可或缺

尽管艺术特色学校的特点让枫叶学校的体育课程拥有典型的艺术体育风格,但是增强体质的本质功能发挥仍然不可替代。一方面,初中升高中的体育成绩导向,立定跳远、推实心球、短跑、中跑等身体素质在高年级体育工作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枫叶学校初三的体育课约有一半时间着力于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另一方面,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运动兴趣越来越趋向于竞争性强的项目,身体素质的比拼成了学生自身的需求。学生随着年龄的变化,年级越高对体育项目的专业化要求越高。反之,年龄越小越需要对体育内容的泛化。

此外,篮球、足球等体育社团活动面对专项水平层次较高的学生,指导教师专业技术的深度相当重要。社团活动是学生团体的乐园,也是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发挥的平台。一方面,社团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另一方面,社团活动开展的好,可以引领学校文化建设,枫叶学校“足球”项目特色的发挥,已经成为学校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

总之,提倡对体育教育课程方案进行改革,传统的“一专多能”培养体系应该选择性的取舍。

3. 学科本位的惯性对体育工作的影响

学科教学的优势有目共睹,为我国的教育公平、教育普及做出了很大贡献。其核心优势是效率高,知识体系精深,便于形成扎实的基本功。

但是其缺点是知识体系更新慢,知识综合运用差,不利于关注个体差异[6]。这些缺点正好与现在知识爆炸、崇尚个性化的时代特征形成鲜明对比,矛盾由此而生。在中小学体育工作中表现为:体育课堂的单调、累、无趣。从知识传播的视角来看,学科课程本位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是其思想源头之一。

从对枫叶学校和其它中小学教师的调研来看,学科分割的思维习惯已经深入大部分体育教师的认知体系。这种习惯从他们的学习经历中形成并加固,其中包括大学学习阶段,毕业后进入中小学体育工作领域,进而习惯性的引起中小学体育工作的学科模式化。

当前,尽管许多高校在课程改革方面做了很大努力,但是它们仍然存在学科本位留下的空缺,即融合课程、广域课程、问题课程形式比例小,不成体系,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

3.1 以体育为核心的融合、广域、核心等课程形式等的开发程度很低,这一方面的专家则更少。

3.2 新课程的开发,新课程教师的培养需要时间。现状调查结果也佐证了这一点,所访谈的30多名体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和中小学体育教师心目中的课程概念大多指向学科课程,对其它课程形式均缺乏实践认识。

面对时代发展的需求,体育音乐,体育美术等等融合类课程的发展迫在眉睫,未来体育课程的增加,不单单是课程数的增加,应该是质的变化,是紧紧抓住学生需求的质量的提高。枫叶学校的舞蹈列入体育课程内容就是需求动因促进的结果,也是对体育学科本位现状的无奈之举。

幸运的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可以缓解这些缺憾带来的损失。枫叶学校的两名“艺术体育类”教师的课程实践,均是通过毕业后自身的学习获得。因此,人才培养方案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必须引起重视。

4. 结束语

对于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中学科课程本位问题,应该辩证的看待。首先坚持学科本位理念下运动训练能力培养的优势。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体育的本质属性,运动训练能力是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部分,也是融合课程开发的基础。其次要着力于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的开发及新课程开发能力的提高。这是体育工作适应现代需要的必备条件,是中小学体育教师获得职业效能感的能力基础,应当作为课程改革的重点。第三关注游戏创编类课程的开发。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游戏内容至关重要,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是小学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最后提升师范生对新专业技能的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动机,增强学习意识,锻炼运用已有知识的能力,学习、开发并运用新技能,满足现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多样性需求。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和网络资源课程模式的成熟,这些新型课程未必依靠每个学校师资的普及,大可借用国内其他高校开发的成熟的网络课程,这样会大大加快课程更新的节奏,提高学生接触新型优质课程的机会,缓解传统课程更新周期性与时代需求持续变化之间的矛盾。

猜你喜欢

枫叶体育教师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枫叶颂
枫叶之歌
枫叶红了
“超学科”来啦
10月枫叶红似火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