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基于校企合作的视角
2018-01-26王菲
王菲
在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下,作为“朝阳产业”的体育产业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职业化与商业化的发展态势。在这种环境下,高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教学中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面临着一定的转变发展,尤其是在高校教育校企合作教学模式越来越成熟的情况下,因此,从校企合作视角对高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发展以及创新对策进行研究,具有非常显著的价值作用和意义。对此,本文通过对高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特征及人才培养目标分析,对校企合作视角下的人才培养对策进行研究,以促进高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建设与教学发展的提升进步。
1. 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体育经济与管理作为一个新兴概念,是在体育产业管理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于体育经济与管理的理解,从广义上可以认为是包含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以及体育产业政策的制定实施、体育市场培育发展、不同类型的体育产业部门的协调与监督等相关内容,而狭义的体育经济与管理则是指体育产业部门的一种内部经营活动管理形式,其中包含对体育场馆、体育健身娱乐行业以及体育彩票、体育无形资产等的经营与管理,是一项包含多种内容体系的经营管理活动。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作为高校教育的新兴专业,由于其在高校专业教育中的开设时间相对较晚,因此,对于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内容研究也相对较少,尤其是针对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或者是素质培养方面的研究,其内容更加少。
人才培养作为高校教育开展的重要目的,也是其最为基本的职能之一,结合我国高校教育的有关规定,其中就指出,高校教育就是以人才培养作为中心,以进行教学以及科研、社会服务等多项内容开展的教育组织形式。由此可见,人才培养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随着社会发展与经济进步,高校教育中人才培养的模式也呈现出不断的变化发展状态,而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种教育思想与理论指导下,以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为引导,在一系列的教育内容以及管理制度实施下,实现人才教育和培养的过程,它是人才培养的组织机构为了实现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一定教育理念引导和教育制度保障设计实现的一种形式,具有响应的系统性、目的性、多样性、开放性等特征,其中包括人才培养的理念、专业设置模式、课程设置方式、教学制度或体系、教学组织形式、管理方法、教育评价模式等内容要素。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在不同的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环境下,高校教育发展为适应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人才需求,其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模式也在不断的变化与发展中,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就是在这种的社会环境与教育发展因素影响下兴起的一门新兴专业,它是以培养具有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技能与理论素养的社会高素质人才为主,在对包含经济学以及管理学等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有关的理论知识进行全面学习与掌握基础上,通过对体育产业结构以及组织政策等关联内容的把握理解基础上,对社会经济市场环境变动下,体育产业结构与居民的体育消费结构变化、体育产品结构的合理性、主体产业突出化等有效分析方法策略的掌握,从而实现体育市场结构与行为、绩效等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应的创造设计等能力,这也是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教学的目标。
2. 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分析
高校教育中,人才培养是其最为基本的职能之一,而高校教学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与专业设置上的区分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有着直接的关联。结合当前我国高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开设情况来看,我国多所高校教育发展中均开设了相关专业,虽然不同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中具体存在一定的区别,但都是以培养体育产业高素质专业管理人才为主要的目标导向,其中,以某体育院校为例,其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设置中,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以从事体育产业管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而另一所综合类高校的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教学中,其人才培养目标则是“为体育系统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型管理人才以及为体育产业培养精通体育经济与管理的高素质管理人才”。
此外,结合我国高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培养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主要以体育企业或者是职业体育俱乐部、体育事业单位、体育运动项目管理中心、高等院校、体育相关领域的产业开发等方向为主,并且多以职能部门或者是管理岗位工作为主,当前社会市场对于人才需求的数量十分有限,其中,以体育俱乐部以及体育场馆等行业组织对此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最为明显,同时又容易受到相近专业人才需求的激烈竞争,此外,在金融保险以及体育市场、投资、销售等行业领域,也有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就业情况。由此可见,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就业灵活性相对突出,除在体育有关的专业领域就业外,在投资、保险以及销售等行业领域也能够实现灵活就业,并且与其他专业相比,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社会就业发展前景排名相对中等,其就业情况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口密度、人们健康理念之间有着一定的相关性,也和高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设置分布存在着一定关联,这也是高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特征表现。
3. 基于校企合作视角的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结合上述对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特征以及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在我国多所高校教育开展中均设置相应的专业教学课程,并且均制定了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相应的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同时高校专业设置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人们健康意识等有很大的关系。由于高校教育中专业体系的建设是在社会经济建设发展与社会人才需求双重作用影响下,为满足社会人才需求而设立的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因此,在当前形势下,为满足高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推进高校“校企合作”专业教学模式下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发展,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和完善。
3.1 在专业教学的课程设置上,教学课程作为教学开展的基本元素之一,课程设置主要围绕教学目标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设置。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体育产业的不断调整进步,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知识人才及社会工作岗位需求表现也越来越明显,因此,高校课程设置中,就需要结合社会人才需求,从专业核心课程以及选修课程、学校公共选修课程等不同课程体系及内容构成上,对高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完善和创新,从而满足社会经济与时代发展变化的人才需求。从“校企合作”视角下,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下体育企业以及体育产业开发等的人才需求,设立以实现体育企业建设或者是有关产业开发与调整所需的人才培养教学课程,从学生的社会就业能力与素养培育方面,加大高校教育与企业建设之间的合作,通过学校教育为企业发展输出人才,从而推动地方经济以及体育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发展。比如,以体育管理、体育产业中的销售管理、体育经济学为专业必修课程,经济学、管理学以及财务、商业等作为基础理论课程和以英语写作、公众演讲等作为选修课程的课程体系设置中,就是结合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从专业技能、理论知识与综合素养等三个方面进行教学课程设置与划分,以通过课程教学实现全面、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培养。
其次,在教学方法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应用方面,需要结合高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教学实际情况,通过先进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的引进应用,在注重学生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锻炼,在此基础上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提升, 以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下的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目标。在“校企合作”的教学发展视角下,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教学方法与模式的创新,就是要结合企业建设与发展的人才需求,注重对学生体育经济与管理实践技能的培训锻炼,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建立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在教学中创建企业岗位角色或者是教学实训项目,使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或者是营造工作岗位氛围环境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学生岗位锻炼与实践能力提升机会,在实现学生专业能力培养提升的同时,也能够满足企业相应岗位设置的人才需求。
3.2 注重加强学校教育和企业组织或项目建设之间的合作关系,在学校教育与课堂教学之外,为学生创造和提供更加真实并且丰富的岗位实践机会,提升学校实践教学环境和条件等,或者是邀请企业或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在学校教育中给予有效的指导和辅助,使学生在专业理论知识内容学习同时,通过真实、丰富的岗位能力训练与问题探究解决培养等,提升学生的基本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
3.3 还应注意从校企合作的专业教学层面,建立优化完善的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在注重学生课堂教学成绩考核与评价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岗位锻炼及实践能力培养部分的考核,通知注重专业能力培养基础上的综合素质提升与考核,从而实现高素质综合型专业人才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与企业建设的人才需求。
4. 结语
总之,对校企合作视角下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在促进高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提升发展的同时,满足社会以及企业建设的人才需求,进而推动体育经济以及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发展进步,具有积极作用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