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音准音色的修正训练对合唱音响融合度的影响*
2018-01-26卢莎莎
卢莎莎
(星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在进行中小学生合唱训练时,应重点关注对学生音准音色的修正训练,通过实践训练来帮助学生掌握较好的演唱技能。为了达到理想的训练效果,应结合学生自身特征来选择适当的训练方法,从而在确保音准音色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情况下,与音响达到较大融合度,是提高演唱效果的关键。
一、音准修正训练对音响融合度的影响
在进行合唱表演时,应认识到音准是演唱表演高质量完成的根本条件,尤其对于合唱表演来讲,由于演唱过程中要求达到声音的和谐统一,因此,对表演者音准有较高要求。需要通过为学生进行专业的视听训练,来逐步提高学生音准,保证在实际演唱过程中音准达到规范标准。音准修正训练主要是针对合唱练习中的音准偏移等问题加以修正的方法,以便确保各音节与合唱音响节奏完全符合,通过加大对表演者音准的修正,能对音响融合度产生明显影响,进而提高合唱表演观赏价值[1]。在进行合唱演唱时,大多情况下会出现音准偏移现象,是合唱过程中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以此保证合唱表演取得较好效果。下面将具体分析合唱表演中容易出现音准偏移的情况,并具体分析其与合唱音响融合度之间的关系。
(一)在演唱较长时值音符或同音重复时可能出现音准偏移
实际演唱过程中,需要根据演唱符号的标识,采取相应的演唱技巧,长时值音符在乐谱创作中较常见,对演唱者自身演唱能力有较高要求。在进行较长时值音符或者同音反复演唱时,要注重演唱技巧的合理选用以及演唱气息的调整,从而确保演唱音准符合标准。在演唱这些乐句时,要求表演者能随着音乐节奏有效发音,对整个合唱表演效果有直接影响。而由于人们在演唱时容易受到气息以及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则实际达不到要求音准,在重复发音和长时值音符演唱时,可能由于气息调节不当而造成音准偏低等。因此,有必要将音准修正训练作为一项重要的合唱训练内容,通过为学生提供不同强度的音准训练,从而逐步提高学生演唱水平,使得他们在合唱时能确保音准的统一。
例如,在实际训练时,教师可引导合唱表演者想象着不断升高的感觉,并在这个感觉指引下,能演唱平稳的音,避免在实际演唱过程中,由于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演唱者发音时有逐渐偏低的趋势,不利于合唱表演取得预期效果。而注重对学生在同音重复以及长时值音符演唱时的音准修正练习,能有效提高学生演唱能力,确保音高的准确性。而从合唱音响融合度方面进行分析,在合唱表演者音高达到标准的情况下,可保证发音与合唱音响节奏相吻合,为他们提供较好的感官体验,并且在音准达标的条件下,还能提高音响应用效果。
(二)旋律存在下行音阶时容易造成音准偏移
当合唱表演者演唱下行音阶对应的旋律时,则在意识层面将呈现出一种类似滑梯的效应,促使音高出现偏离。实际合唱表演过程中,由于演唱下行音阶而导致音准偏移的情况较常见,对合唱表演整体效果有不利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及时开展针对性的音准修正训练,以便确保合唱表演质量。合唱音响是实际表演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合唱音响与演唱发音之间达到较高的融合度,才能真正达到音乐作品的完美呈现。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保证音高达到合唱标准,在合唱音准达到统一标准时,能确保演唱发音与音响旋律呈现出较高融合度,加强整体表演效果。因此,在进行音准修正训练时,要重点考虑在下行音阶演唱时发声技巧的练习,通过锻炼学生心理素质及演唱技巧等,使得他们的发声能达到声音平稳,是提高合唱音响融合度的重要途径。为了加强学生心理建设,可为学生营造相应的情境,进而构建合理的下行旋律音高标准,使得合唱表演者发声满足实际演唱要求。
另外,当旋律中两个同样音高的音符间穿插一个低于这两个音高的音符时,将产生音准偏移情况。两个较高的音符内插入一个低音音符,在实际演唱过程中,需要演唱者做好气息处理,能利用相关演唱技巧,有效衔接各个音准。在演唱上述音符时,可能出现音高偏低的现象,这时需要采取修正手段来保证各个音准的精确融合。在音准达标的情况下,有利于提高合唱表演的整体性,并能保证合唱发音与合唱音响具有较高融合度。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音准的修正都属于微调范畴,当听觉上感知到音准偏移情况时,应进行音准适当调整,不能盲目加大音准调整,以免对整体合唱作品产生不利影响。
二、音色修正训练对音响融合度的影响
在实际排练过程中,大部分合唱团的合唱音响无法做到与演唱节奏的充分融合,即使在音准较好情况下,同样可能出现合唱音响融合度不高的现象,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合唱团音色还未达到标准。对于混声合唱团来讲,势必在音色上有所差异,这就需要发挥指挥作用,促使不同声部的发声音色最大程度实现统一,进而在求大同及存小异的条件下,使合唱表演过程中的合唱音响达到较高融合度,这也需要通过组织音色修正训练,进一步实现较好的表演效果。
在进行合唱训练时,对于没有特殊要求的合唱作品,如一些民歌等,通常不需要对其声部音色进行特殊处理,而应在对合唱作品音色的要求有所掌握的基础上,尽可能统一声部发声特点,以免由于合唱音色不够一致而导致合唱音响融合度较差。合唱可分为同声合唱以及混声合唱等不同类型,要想取得理想的演唱效果,则需要在实际合唱排练阶段,确定各个不同声部的音色标杆,以此为基准进行音色的调整,进而发挥音色修正训练在合唱音响融合度提高上的积极作用。例如,同声合唱的高声部以及混声合唱的女高声部,通常被作为所有声部的音色标杆,此时,需要将其余声部音色向这一标杆靠拢,确保各声部音色充分融合。通过调整各声部音色,实现合唱表演时不同声部音色的统一[3]。
为了达到音色的和谐统一,需要求合唱演员共同建立确定的起音,即发声点部位,以便从根源处着手,进行音色的有效调整,这也是保证音色统一的关键,从而进一步实现合唱音响的融合。通常来讲,发声点位置如果过于靠前,容易导致音色较明亮,在合唱时会明显突出,影响整体合唱效果。而发声点位置过于偏后则会造成音色浑浊,不能确保与其他音色的完全融合,是实际合唱表演时要禁止出现的现象。一般将正确发声点位置确定在吸气时上颚发凉的部位,可将看作是具象发声点,只有在统一发声点位置的情况下,才能促使不同声部有较多共性,尽量减少个性鲜明的音色,从而在各类音色基本达到统一的情况下,进行音色的修正并达到融合效果。
例如,实际进行音色修正时,可从男低音着手向上唱音阶,确保音阶的合理控制,同时在不同声部连接位置引进一个与前一声部有相同高音的音阶,来达到较好的衔接效果。如果音色控制得当,将在欣赏合唱表演时,听到一段音阶由上至下平稳连接并且音色和谐的演唱乐段,使得合唱表演呈现出较好效果。在开展音色修正训练时,要进行类似的上下反复练习,加强表演者对音色的掌控,进而达到合唱团音色融合度明显提升的训练目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合唱是一门需要高度协调的表演艺术,相较于独唱表演来讲,在合唱过程中,要求演唱者能从整体角度出发,不应尽情展现个性演唱,同时合唱表演不能单纯追求声音均匀,以免导致作品毫无艺术魅力。为了展现出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合唱时需要表演者与指挥者的高度配合,确保对节奏、音准及音色等的良好控制,并通过修正表演者的音准和音色,达到较高的音响融合度,确保合唱作品的生动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