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瑶“呜哇山歌”的起源与音乐特征分析*
2018-01-26彭贞贞
彭贞贞
(邵阳学院,湖南 邵阳 422100)
在湖南省隆回县的虎形山山区,集居着一个瑶族族群村落——花瑶。因瑶族同胞擅长“挑花”,女人们喜欢用挑好花的布料制成围裙做穿戴,穿在身上把自己装扮得美如山花,“花瑶”因此而得名。“呜哇山歌”作为一种劳动号子,产生于花瑶劳动人民中间,创作于原始古朴的自然风光之中,是花瑶人灵感的呐喊,激情的呼唤;千百年来,“呜哇山歌”在与花瑶人民劳作生息相伴中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演唱风格,听过的人称它为“民歌中的绝唱”。因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2006年被确定为湖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2008年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花瑶“呜哇山歌”起源
歌谣来自于人类的劳动社会生活。恩格斯在《劳动在多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说过,“由于劳动所导致手和各种器官的完善,从而使艺术产生成为可能。”德国社会学家毕歇尔在《劳动与节奏》中也指出,劳动、音乐和诗歌最初是三位一体关联着的,它们的基础是劳动。至于在劳动中创作什么样的曲调,还要看该民族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如,蒙古族的歌谣浑厚悠长,能在草原上飘越数里;藏族民歌声音高亢嘹亮,抑扬顿挫,高山上飘扬,悦耳动听;崇山峻岭间的苗族飞歌,声音穿透力强,飞越高山,久久回荡,余音袅袅。花瑶“呜哇山歌”有挑战崇山峻岭生存环境的高亢,也有对生存社会不满的反抗与向往美好生活的深情表白。
(一)艰苦生存环境的劳动之歌
花瑶是瑶族的一个独特分支,他们自称为“灵”,意为四处漂泊的生灵和八方飞翔的小鸟,是一个古老而不断迁徙的民族。花瑶同胞在莽莽山林里繁衍生息,有参天古树的地方,就找得到花瑶村寨。花瑶人依靠自然和打猎生存,崇拜古树大石,奉黄瓜为生灵。由于生活在深山老林中,人烟稀少,山禽猛兽多,生存环境极端恶劣。人们在深山密林中砍柴、狩猎、伐木、采草药、挑担及田间劳动时,“呜哇……、呜哇……”的叫声,可作为寻觅同伴之呼叫,也可作驱赶野兽强盗之战歌;由于个人能力与打猎装备限制,面对凶猛的野兽时,往往需几十人结成群体,有人击鼓敲锣,其他人发出“呜哇……、呜哇……”的叫声,既是调整进攻步调,也是壮胆与恐吓猛兽,甚或是预祝围猎功。在生产劳动时,也是如此。在群山巍巍、绝壁重重、沟壑纵横的花瑶古寨里,人们只有艰苦地共同劳动才能勉强维持共同的生活,机械的简单劳动动作和长时间的辛勤耕作,通过“呜哇……、呜哇……”的叫喊与对歌打趣,可消除疲劳,也给予了呜哇山歌创作的劳动环境。①
(二)反抗封建王朝镇压的进军之歌
花瑶是个多灾多难的民族,遭受过历代封建王朝的歧视、镇压。据《隆回县志》和其他相关资料记载,花瑶先祖因受当地统治者的民族歧视,花瑶先民经历过三次大杀戮。一是朝万历元年(1573年),明神宗遣兵数万人镇压居住在溆(今湖南溆浦县龙潭镇)邵(今湖南隆回县小沙江镇)地带的瑶民。历时三年零六个月,官兵偷营破寨,杀死瑶族男女老少不计其数,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当时瑶民居住的歇官寨也因此改名为“血光寨”。二是元朝末年,元军镇压世居在江西吉安府田卢一带的瑶民。因特殊情况,得到元军统帅赦命,凡躲在鹅颈坪大丘黄瓜、白瓜下的瑶民免遭杀害,从而留下每年七月初二前禁食黄瓜、白瓜的花瑶祖训。三是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下山峒(位于今隆回县小沙江镇境内)回姓瑶民七姊妹被汉族豪绅廖元翁率领的200余人追赶,引起瑶民的反抗,造成瑶民死伤数百人。瑶民依靠险峻地形与敌周旋,杀得清兵胆颤心寒,致使清兵无法进兵,最后清兵提出议和。为了生存,花瑶人民奋起反抗镇压,在与镇压官兵的英勇斗争中,他们用谣语唱着高亢的进军之歌,用“呜哇”为衬词,激励士气,鼓舞斗志,与官军进行殊死搏斗。如《杀敌歌》,“一声响雷地皮震,举起刀枪冲上阵,呜哇……不怕流血不怕死,杀死官军才安宁,齐心抗战保家园,呜哇……。”②为纪念这些灾难的岁月,花瑶形成了“讨念拜”和两次“讨僚皈”三大节日,以告诫后人毋忘历史。随着历史的推移,这三大传统节日已经演变成为花瑶人们赶集购物、活动聚会、彼此对歌和谈情说爱的民族传统节日,昔日的“呜哇”战斗之歌也成为谈情说爱、追逐美好生活的对唱山歌,吸引着各地各族人民前往,享受着花瑶人们的欢乐。
(三)追求美好生活的情感之歌
音乐的情感娱乐作用是世人所一致公认的,具有抒发内心情感、启迪智慧、助人思考、治疗疾病与创伤等作用。高尔基曾说,“当你听音乐时,你会忘记这是白天或晚上,忘记自己是个老头还是孩子,忘记一切。”达尔文在《物种起源》写道,“失去对音乐的爱好无疑就会失去一部分幸福,甚至还会影响智力”。花瑶人日耕狩猎的生存方式、积极乐观的心性和独特的地理环境,为多彩的呜哇山歌提供了肥沃的创作土壤,造就了呜哇山歌的艺术特色,给花瑶人民带来了欢乐与幸福。
花瑶人民自古以来生活在环境荒僻之地,由于民族习惯以及其他民族的歧视,对外交往少,文化生活相当贫乏。为了自娱自乐、自我抒情和加强沟通,瑶民们经常以山歌的形式,在田野里、山岗上自我愉悦地唱起呜哇山歌,内容丰富多彩,表达寻觅同伴、缅怀历史、调侃打趣、风俗劝勉、诉怨泄愤、祭祖驱鬼、男女爱情等方面的情感,表达积极快乐、宣泄悲伤不愉之情。如著名词作家金沙的《鸣哇山歌》,很清晰的表达了花瑶阿哥阿妹的爱慕之情,表达了花瑶人之间最淳朴的爱情生活故事。
二、花瑶“呜哇山歌”的音乐特征
花瑶呜哇山歌是来自古老瑶山的神秘花瑶人喉嗓的旋律,是花瑶人民在田野山岗劳动时自我愉悦、自我抒情的歌曲,激越高亢的“呜哇……”之音深深地震撼着人的心灵,反映了花瑶人独特的审美观念、思想感情和民族心理,具有鲜明的民族音乐和区域特色。
(一)音调特征
花瑶“呜哇山歌”属高腔山歌,节奏自由、旋律优美、特色鲜明,多为成年男子用真假声结合演唱。由于“呜哇山歌”是劳作呼喊声而发展形成的山歌,音调与内容有着较大的自由性和随意性,歌唱中见山唱山、遇人颂人、自由表达、随意发挥。同样的山歌内容,不同的情感环境中有着不同的旋律,不同的歌手演唱时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和效果,表达出不同的思想情感。
(二)语调特征
花瑶“呜哇山歌”的歌词精致讲究、内容丰富、结构复杂,形式上有一定标准,歌词一般为四句体、六句体和多偶句体,一般七言、九言、十一言为一句,特别讲究节奏和押韵,目前传下的5000多首“呜哇山歌”中,共有24个韵脚,表现出歌词结构的技巧性;有时也因时间、地点、取材的不同而打破约束的演唱格律,出现四句体和六句体,但仍保持押韵的规整性。一般来说,“呜哇山歌”的结尾衬词是“呜哇呜哇……”,通常是全句最高音;在修辞手法上,从诗歌最基本的“赋、比、兴”,到对偶、双关、排比、歇后等各种修辞手法都有应用。演唱中,比兴与比喻相结合的表现手法经常使用,体现了浓郁的民间乡土气息以及瑶家人对语言情感表达的追求和内心愿望。
花瑶“呜哇山歌”题材主要有瑶族渊源、农业劳作、山谷名胜、日月星辰、风花雪月、恋爱婚姻、傩巫鬼神等,其演唱语言是本土汉语方言与瑶族语言相结合,主要以汉语方言为主体的语言表达方式,体现出语调形成的地域性。因为花瑶居住的地方,是一个除汉族外还有瑶族、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多民族居住地,在多民族融合的文化背景下,接受汉文化的影响并融入到瑶家歌词艺术中,山歌的文化内涵与民族情感更深刻,受众人群更广。同时,“呜哇山歌”有着较强的即兴创作特点(瑶语称“见子打子”),可对特定情景中的人、景、物等进行歌唱与表达,极具随意性和自发性,但语言具有浅显明了和生动的韵味。
(三)声腔特征
花瑶呜哇山歌属高腔山歌,多为成年男子用真假声结合演唱,曲调节奏自由,音调悠长,唱时可以根据需要伸长或缩短它的节奏,声音高亢燎亮,有较长的甩腔,并常加用“呜哇呜哇……”等衬词。“呜哇山歌”虽属高腔山歌,但没有固定的调高,调高因嗓音条件而异、因情景而异。
集中劳动时,为了提高劳动效率,歌师通过演唱呜哇山歌来鼓舞群众斗志,形成激烈的劳动气氛,歌手的演唱发声力度较大,声带拉力很强,音调急迫紧张,颤音频率较快,哇哇节奏密集,歌唱富有呼喊性和急促性,在鼓声的烘托下表现出热火朝天的劳动干劲。
而在劳动休闲、茶余饭后、谈情说爱、自娱自乐的山歌演唱中,演唱方式和词曲结构上也有一定的变化,其演唱风格由劳作中的力度铿锵型转为抒情柔美的歌唱型,歌手发声柔美力度适中,颤音频率适度且富于变化,呜吐节奏舒展,声音高亢但不急促,具有旋律性较强、情绪较为舒展轻快的特点,富有较强的抒情性和歌唱性,演唱中没有锣鼓伴奏,演唱者自由发挥,尽情地展示歌唱技巧和表达思想情感。③
(四)表演形态
花瑶呜哇山歌的表演场景灵活,演唱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不受长辈和旁人的约束,想唱就唱,自由发挥。有鼓足干劲、调整节奏、协调动作的劳动山歌,有舒缓疲劳、调节精神、打谐调趣的劳作间歇山歌,有结伴同行、颂歌歌物、相互逗趣的山歌对唱,有谈情说爱、情感交流的男女情歌;演唱山歌的人数可多可少,有一人独唱、二人对唱、多声部合唱和多人合唱;欢庆时可唱、悲伤时可唱、祭祀时可唱,无忧无虑无聊时可唱。花瑶呜哇山歌演唱没有什么约束,但可以传承历史、传授劳动技艺、娱乐身心、沟通情感,和谐社会。
三、花瑶“呜哇山歌”的社会价值
花瑶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民族,呜哇山歌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社会价值,时时回荡在瑶山深处的激越、高亢的呜哇山歌,反映了花瑶人的朴实与浪漫、坚强与柔情,陪伴了花瑶人走过了艰难的岁月,还将陪伴着花瑶人走向美好的未来。花瑶呜哇山歌作为音乐类的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有丰富的艺术价值,也蕴涵着重大的历史价值、德育价值和娱乐价值,值得去珍惜、保护与传承。
(一)历史价值
花瑶只有本民族的语言,没有本民族的文字。花瑶民歌作为叙事记史描物的文化载体,记载与传承着花瑶的历史、人物、习惯与劳动技巧,多姿多彩、形式各异、结构复杂的呜哇山歌,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部花瑶的宏篇史诗。收集与研究呜哇山歌可以较好地了解花瑶民族的历史变迁与美好传统,促进多民族融合。
第三类工程包括村庄排洪沟(渠)、村庄美化、生活垃圾处置、田间生产道路、河岸(库滨)带整治、湿地恢复等工程,应根据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需求,综合考虑提出治理理念和措施。在对这些工程进行质量评定过程中,一方面应参考近几年治理中总结出来的施工经验,另一方面应尽量放宽评定要求,适应小流域治理工程的特点。例如,村庄排洪沟(渠)和田间生产道路可直接根据工程施工经验,确定控制项目和指标;村庄美化、河岸(库滨)带整治、湿地恢复等工程措施,无法制定统一的评定标准,因此对单独类型构筑物和植物措施制定通用标准,具体形式再进行专业评定;对于生活垃圾处置措施,应只针对结构物进行质量评定,其他如垃圾桶等不进行质量评定。
(二)德育价值
花瑶呜哇山歌来源于劳动号子,在发展演变进程中反映花瑶人追逐美好生活与加强沟通协调的愿景,具有较丰富的德育教育价值。一是劳动教育价值。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世界。”劳动让花瑶人在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中获得了维持生活所需的食物,并通过劳动获得更高质量的生活。虽然,当年的“呜哇山歌”劳动场面发生了改变,甚至不复存在,但通过演唱以再现历史情景,其劳动教育价值依然不可小视。二是劝导教育价值。花瑶“呜哇山歌”的内容丰富,题材甚广,有嘱咐牢记祖先,膜拜先辈英雄的;有培养胆略智慧,铸造民族性格的;有灌输生产知识,传授生存经验的;有宣扬纲常教义,教导做人规范的;有推崇天人合一,劝喻亲近自然的。通过民众喜闻乐见的山歌演唱与传唱方式,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礼仪廉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道德观念。三是情感交流价值。花瑶山歌作为一种流传久远的民间艺术,曾经是花瑶男女青年相识相知相恋的媒介,是促进爱情的添加剂;在大山中,通过山歌呼朋唤友,结交同伴,认识朋友,是友情的粘合剂。四是表达愿望的价值。“呜哇山歌”中的日月星辰、死亡葬丧、婚姻嫁娶和傩巫鬼神等内容既是情感的寄托,也是感情的流露与愿望人表达。
(三)娱乐价值
《荀子·乐论篇》中讲,“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它的意思是,音乐,就是欢乐的意思,它是人的情感绝对不能缺少的东西,所以人不能没有欢乐。呜哇山歌是花瑶人灵感的呐喊,激情的呼唤;唱上一曲“呜哇歌”,可邀约同伴、互相呼应,亦可消除疲劳、排遣劳苦、寻找快乐、创造快乐、释放压力,达到娱乐放松的目的。森山老林、幽静山林、细细流水的地方,唱山歌成为花瑶人最热衷的娱乐方式,少则几人,多则数百人,整座大山都沉浸在一派欢欣鼓舞的气氛当中;男女情歌既是唱给知心人,也是献给同伴和爱美的人,甜美情歌的音调、爱慕之情的诚挚表白,是流淌在人们心中永不枯竭的甘泉,给人带来快慰,心精得到放松,情感得到提升。
现代化与城镇化的发展,使得花瑶“呜哇山歌”创作的原始场景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口授相传也面临巨大挑战,“呜哇山歌”面临着被改变原貌甚至失传的危险,考察其起源,挖掘其独特的音乐价值和社会价值,探寻一条能与现实相适应的发展之路,以避免其传承出现断裂,是实现民族文化繁荣的重要任务。
注释:
① 刘淮保.探寻一支神秘而古老部落的天籁之音—湘西南虎形山花瑶“呜哇山歌”探析[J].音乐创作,2008,05:137.
② 聂国红,刘怀保.音乐瑰宝—隆回花瑶“呜哇”山歌初探[J].中国音乐,2007,02:182-185.
③ 杨果朋,李强.雪峰山区瑶族呜哇高腔号子歌的艺术特征及赏析[J].中国音乐,2014,04:228-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