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文言文比读教学法
——熊芳芳《卖油翁》教学实录研习
2018-01-26王丽娟
王丽娟
(山西师范大学,山西 临汾 041000)
比较阅读是指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几篇文章放在一起阅读,通过对文章内容、艺术手法、思想情感等的对比,发散思维,获得更为深刻的理解。《卖油翁》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说理性质的文言文,出自欧阳修的《归田录》。但文章的原稿与教材中的文本并不一致,教材所选的是欧阳修呈给宋神宗的修改稿。熊芳芳老师正是从这一点入手进行教学设计,通过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一、比读原文与修改稿
与原文相比,教材中选入的修改稿在用词方面有很大不同。熊老师在带领学生了解了文本的修改背景之后,展开文本与原稿之间的比较阅读,围绕文言字词、人物形象、写作技巧三个方面展开教学。
首先,在比较阅读中学习文言字词。一般来说,文言文的教学都要设置专门的字词理解和翻译环节,以疏通文章大意。但熊老师却另辟蹊径,将“言”的学习放在语境中巧妙落实,通过及时启发与点拨,解决学生在字词上的疑难,并进一步探究其在塑造人物形象及思想表达上的作用。正如王荣生教授说:“文言文中那些集中体现作者情意和思想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是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点,要由表及里,深入挖掘,引导学生充分体会。”
在比较原文中的“自高”与课文中的“自矜”时,老师提出问题:“自高”与“自矜”有什么区别?“自矜”在书中怎么解释?学生由此展开讨论,明确“自矜”的意思,并通过比较认为:“自高”是一种心理,“自矜”是把自高的心理外化为具体行动,更能体现陈尧咨骄傲自大的性格,又为下文“尔安敢轻吾射”做了铺垫。再如,比读原文中的“释”和课文中的“遣”时,学生不仅对词义进行解读,同时体会这两个词对人物内心情感的不同表达。
其次,在比较阅读中探究人物形象。对于人物形象的探究,熊老师从多个方面展开了比读教学。第一,比较人物动作的不同。卖油翁的动作从“看”改为“立”,相比之下,“立”更能体现卖油翁坦然自如的面貌;修改稿在卖油翁的酌油时增添了“徐”字,更能凸显他不慌不忙的酌油心理。第二,比较人物语气的不同。引导学生理解“以吾酌油可知也”和“以我酌油知之”的不同语气,体会修改稿中卖油翁的自信;对比“无它,但手熟尔”和“此无它,亦手熟尔”的语气,体会卖油翁谦虚的性格。第三,比较人称词的不同。从“汝亦知射乎”到“尔知射乎”,比较“汝”和“尔”的不同,领会陈尧咨对卖油翁的蔑视心理。
最后,在比较阅读中学习写作技巧。在比较“自高”与“自矜”时,熊老师引导启发学生作者对于陈康肃“自矜”的评价,是为下文“而安敢轻吾射”做铺垫,并且及时指导学生文中用到的写作技巧——通过反差对比,激化矛盾冲突。而且,对比原稿与修改稿,作者对陈尧咨的称呼由“陈尧咨”变为了“康肃公”,对人物采用了尊称。熊老师就此指导:写作时要注意写作对象,修改稿是要呈给皇帝的,在语言上必然要正式、得体。写作中对象的不同会影响到具体的方法,要有读者意识,这往往是容易忽略的地方,熊老师及时对学生进行了点拨。
二、比读同类文本
编入教材的《卖油翁》相比修改稿又作了删改,删掉了最后一句话:“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这里又涉及到两个故事:庖丁解牛、轮扁斫轮,这两个故事都来自《庄子》。熊老师以此展开,引导学生对同类文本进行对比阅读,深入解读文本思想,感悟人生哲理。
熊老师提出“这三篇文章的共通之处是什么”这一问题,来引导学生明确这三篇文章所隐含的人生道理。王荣生说:“学习文言文,实质是体认它们所言志、所载道”。在比较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延伸,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不仅停留在“熟能生巧”上,更上升到“工匠精神”的高度。熊芳芳认为语文教学是生命的载体,是走进人的生命,与人的精神、心灵、生命和生活本应相互趋近的。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但当下的语文教学中往往仅停留在文本本身,只注重知识层面。所以,当下的语文教学尤其需要注意对学生的人文教育。熊芳芳老师的《卖油翁》教学中落实了她“生命语文”的思想,把文本的解读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立身做人的道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熊芳芳老师通过比较阅读的教学方法,从卖油翁、庖丁、轮扁的高超技艺引发学生对他们不恃才傲物的优秀品格的思考,从做事的“术”上升到做人的“道”,并联系课外知识解读工匠精神的内涵。综观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对知识、情感的体悟都在自觉的思维活动中达成,并且将文章的主旨升华到人生哲思的高度,促进了自身的精神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