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艺术是对情感的释放
2018-01-26熊俊熊惠
熊俊 熊惠
(民盟中央美术学院景德镇分院,景德镇市,333000)
前言
有人说:“艺术是对精神世界的释放。是将智力反应以一种具体的形式抒发于现实世界的方法。” 有人说:“艺术是通过某种特定的媒介符号如绘画、诗歌、音乐、舞蹈、小说、戏剧等来反映和描述事物及其价值关系的运动与变化过程,从而对人的情感、知识和意志进行交流、诱导、感化和训练。”有人说:“艺术是开始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表达出来。”我从中提炼到一个要点,就是:“艺术是对情感的释放。”
如何证明“艺术是对情感的释放”呢?我想从绘画的角度证明,因为我是从事瓷画创作的。1绘画的产生源于人类对自然事物的认识和思想情感的表达
我国在各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一些原始绘画作品,有的学者按材质将其分为陶画、木画、石画、壁画、地画、岩画(有学者将绘在陶器、木器、石器等器物上的绘画统称为装饰画,将其分为装饰画、岩画和地画三类)。这些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绘画,可以证明“绘画的产生源于人类对自然事物的认识和思想情感的表达”。
比如,在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上有很多都绘有蛙纹(蛙纹是马家窑文化中晚期彩陶的代表性纹饰之一),这些陶器上的蛙纹可以说明什么呢?
马家窑文化是随着农耕文明的产生应运而生的。因为先民们在那个时期开始了垦荒种田的定居生活,而农耕最需要的是风调雨顺,最害怕的是不可抗力的旱涝灾害。那个时期,先民们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发现蛙具有预测天气变化的本事:经常出没在田峒里的蛙,因其肺小且皮薄,吸氧有限,需要依靠表皮黏液帮助吸收氧气,而天之阴晴又影响到黏液浓度,黏液浓度的变化极大地影响着蛙的呼吸,以使蛙呈现出不同的叫声,叫声沙哑不响亮,意味着天要大旱,叫声大而密,预示不久会下雨,先民们当时不了解这些科学道理,以为蛙可呼风唤雨,主宰气象,便将这种自然事物的自然力量看成具有意志的对象而加以崇拜尊其为图腾。先民们在与蛙的共处中还发现,蛙还具有在洪水中生存的强大能力,具有旺盛的繁殖能力。先民们也希望能拥有这样的能力,壮大氏族,壮大氏族的势力。随着原始社会宗教信仰的不断发展,蛙,成了先民心中的神。先民们为了表达自己的愿望,便将自己在自然事物中认识的蛙绘于了陶器上,以表达对蛙的尊崇之意。
2 国画是绘画者释放情感的载体,特别是山水画和花鸟画
“寄情山水”、“托物言志”是人们对山水画、花鸟画艺术特征的总结,揭示了山水画、花鸟画借描写客观事物,寄托思想、情感、抱负、志趣,并通过艺术夸张,给人以思想启迪和情感联想的文化内涵:
北宋画家张择端有一幅具有史料价值的山水风俗长卷《清明上河图》,以写实的手法记录了北宋都城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清代画家沈铨有一幅花鸟长卷《百鸟朝凤图》,以写实的手法将人类赋予了美好寓意的花卉和禽鸟汇集一图。这两幅图都不仅仅是为了如实描绘现实风光和自然景物,而是为了歌颂太平盛世,表达对祖国无限热爱的情感;清代画家吴让有一幅《蔬果图》,取材柿子和白菜。为什么中国画有这么多的题材,吴让却只取柿子、白菜为主题作画呢?因为在中国文化中有一种非常智慧的内容,就是借物之名称的谐音,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这幅画就是借柿子之“事事”、白菜之“清白”,来赞美士大夫的清廉品质;
我记得近代画家李苦禅画过一幅宽368厘米、高580厘米、面积达21平方米的巨作《盛夏图》。对于这件通幅写意荷花的作品,媒体这样推介:“李先生边画边说:‘只有我伟大中华民族之文明才能有这样伟大的写意画艺术,把她拍下来叫后世子孙、叫世界看看!’题之《盛夏图》则意在企盼我‘华夏’兴盛,诚乃苦禅老人一生爱国情怀之表现”。
中国的百姓非常智慧,善于感悟自然物象之本质,并将其于生活相关联,赋予它们美好的寓意;中国画家非常睿智,善于将自然物象之本质,与人生境遇相关联,并借之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让中国画有了独特的艺术内涵。
3 瓷画对人类思想情感的表达与生俱来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产生于东汉(公元25—220年),是先辈在长期制陶过程中,不断认识原材料的性能,总结烧制技术,不断改革创新的结果。由于瓷是陶升华的产品,所以陶器的装饰理念也被瓷继承下来,当然瓷器的装饰形式是与时俱进的。
瓷器的装饰纹饰有两大类:一类继承陶器装饰传统,以图案饰之;一类则是创新,彩绘中国画。无论是继承,还是创新,以表达人类的思想情感为主旨的理念没变。
宋代磁州窑创烧的“白地黑花”瓷,是最早以毛笔在瓷上彩绘纹饰的瓷种。匠师们把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物予以概括,用简练的笔墨画在瓷器上,让人感觉非常亲切。瓷上的纹饰或人物、或山水、或翎毛、或花草、或虫鱼,都蕴涵了人类祈盼生活美好的思想情感。如1969年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元代窖藏出土的《磁州窑白地黑花凤纹罐》就以寓意吉祥、长寿的菊花和象征祥瑞的凤,来表达祝福人们生活美好的愿望。
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青花瓷,除了延续传统装饰纹饰外,还紧跟时代步伐,将流行元素放入瓷上。元青花瓷有不少是以人物故事图案来进行装饰的,如“萧何月下追韩信”、“刘备三顾茅庐”、“蒙恬将军”、“文姬归汉”、“周亚夫细柳营”、“昭君出塞”、“尉迟恭救主”、“四爱图”等,这些纹饰都提炼于民间传播的著名历史人物故事,显然是受宋元时期极为流行的“话本小说”和发达的元代“杂剧”的影响。这些故事图案之所以会被引用到瓷上,在于那个时代的人们尊爱这些人物,以之为榜样。
元青花中最原始、常见的缠枝纹,便是一种以藤蔓、卷草为基础提炼而成的传统吉祥纹饰,含有“生生不息”、“万代绵长”的美好愿望,这更证明瓷器纹饰对人类思想情感的表达是与生俱来。
四、当代瓷画多为释放情感而作
当代瓷画创作者多为写实派,我说的写实不是艺术风格,而是作品内容。当代瓷画创作者们都非常关注现实生活,非常关注当代人的所思所想。因此,当代瓷画多为表现当代人的思想情感而作,或表达个人情怀,或表达家国情怀。
比如,我就喜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荷为题材作画,一是因为广大群众喜欢荷花之美,二是因为“荷”之谐音为“和”,我可以借之表达“家和万事兴”、“国和万事兴”的主题,以之表达祝福亲朋好友生活美满,祝福祖国繁荣昌盛的情感。我的作品《祥》就是为表达这样的情感而创作的。
综上所述,我从美术理论学习、陶瓷历史学习和瓷画创作的过程中提炼到一个要点,就是:“艺术是对情感的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