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术与艺术设计的关系探究

2018-01-26兰州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50

中国建材科技 2018年2期
关键词:实用性美术作品设计师

冯 芳(兰州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1 美术与艺术设计的共同性

1.1 主观目的性

人类自诞生以来所从事的一系列活动都有着强烈的目的性。随着物质技术手段的提高,人类逐渐能够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制造不同的物品,其目的也越来越多。通常情况下,只有当人在生存需要满足以后,才会追求精神世界,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分离也就是美术与设计的分离。

文艺复兴以后,人们把所谓纯粹精神性的生产归入艺术的范畴并赋予其崇高的地位,美术因为它的造型性(绘画、雕塑、建筑)又被归入造型艺术,具有实用目的的物质生产(手工艺生产)则被归入设计,或者干脆把它作为美术的附庸称之为小美术。很长时间以来小美术(设计)都被看作卑微的技艺,这种二元的分类方法抹杀了人类活动的多样性,忽视了美术与设计之间天然的联系[1]。

随着工业革命的来临,批量化、规模化生产的工业品大量进入人们的生活,由于机器生产的特点,工业产品的设计已无法像工业革命以前的手工设计一样追求精致、华丽,但一些共同特征让我们看到了二者之间天然的联系。就美术与设计来说,首先,从事这类活动的主体都是人;其次,不论实用目的还是审美目的,只要是人所从事的活动都有目的性。

1.2 客观视觉性

美术与设计作为物的共同特征就是客观视觉性,即不管美术与设计的创造者出于何种主观目的性,它们都以客观视觉性呈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这一呈现是物质的呈现,是具体的美术品与设计品作为可视物的呈现。美术与设计通过物的呈现方式把握自身,包括它们的主观目的性;第二,美术品与设计品一旦呈现出来就必然接受大众的检验,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检验标准,不同的时代也有不同的判断方式,第三,正是因为美术与设计的客观视觉性,才使它们具有共同的视觉构成要素[2]。

设计师对形式的关注大有超越功能的趋势,设计开始注重欣赏产品,而不只是满足使用,在后现代设计师看来,由于美术与设计具有共同的客观视觉性特征,他们所从事的设计工作也和美术一样是一种艺术创造。但它们毕竟是按照不同的方式在发展,只是受到时间性与地域性因素的影响,要对美术与设计作明确的区分确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2 美术与艺术设计的差异性

2.1 实用性

人类的一切创造性行为,不管是主体还是客体,都围绕着人、物、器这三者的关系展开。人既是创造主体,又是创造结果的接受主体。人是创造的开端,器是创造的结束。当器完成后也就从创造体系进入到一个新的体系,即评价体系的开始。只有当艺术家或设计师创作出的作品经过使用者的评价,其创作行为才算成立。在本质上,创造行为也是一种社会行为。美术与设计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深藏在实用性下的创造体系和评价体系的不同。

2.1.1 创造体系的不同

美术家创造一件美术作品,不管出于何种目的(宗教的、审美的、社会的)最后都表现为美术作品(器)本身的视觉呈现,也就是说,美术作品的创造是以人类的视知觉器官——眼睛所能看到的方式创造的,首先表现为一种视觉存在,创造者并不诉之于器的实用性,虽然设计品也是一种视觉呈现,但设计师的创造并不只是为了视觉呈现,更重要的是实用性的考虑。实用性的有无是美术与设计的本质区别[3]。

设计首先要体现器(设计品)的实用性,器的创造是按照人类的使用方式而非视觉方式进行的,当设计解决了器的实用功能后,器才可能作为美术中的器(美术品),也就是视觉呈现性被设计师所追求,设计的创造过程遵循的是实用化求美法则。

2.1.2 评价体系的不同

美术作品通过视觉呈现来感染欣赏者,欣赏者诉诸自己的视觉感官对美术作品进行形象思维,在这一过程中,人与器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创作者的创作诉诸形式语言,欣赏者的欣赏诉之于文学语言(诠释)。当创作者完成艺术品的创作后,艺术品就脱离了创作者进入到欣赏过程中,而欣赏者又无法完全诠释艺术品的创作,实际上欣赏者进入了再创造过程中,因此器(艺术品)获得了相对的独立。由于这种独立使器与人之间保持着一种疏离,设计进入评价体系后,人与器主要是使用与被使用的关系。只有人们对器的实用性要求得到满足以后,才可能追求器的视觉呈现性,即美观性。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人们对设计品的评价主要体现为购买行为,即一种消费需求,这就必然要求设计品除了实用价值以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心理价值”、“信息价值”等附加价值。可见,实用性既是设计的本质又是设计的灵魂,只有解决了实用性,设计的视觉呈现或者艺术性才能尽情发挥。

2.2 预期性

2.2.1 设计的可预期性

设计,首先是对构成器(设计品)的物的认识,设计者在选择物时,对制造器所使用的工具的认识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早期,人们对物的认识主要凭借个人经验,还没有形成稳固的知识体系,随着设计者对物的认识越来越深入,物的物理属性逐渐得到了定量定性的研究,人们对物从宏观的认识扩展到微观的认识,这使得设计者对物的选择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设计品也逐渐呈现出新颖的形式。

在设计中,人与物的关系首先表现为一种技术关系,物的物理属性及其所形成的结构范式都属于技术的范畴。设计的技术性特点就决定了它和科学一样具有严格的理性认知、规律总结以及由此延伸出的一整套稳固的知识体系,同样也决定了它的可预期性。也就是说,在人选择物制造器的整个过程中,设计者可以凭借技术知识对器的最终形成做出预期。

2.2.2 美术的不可预期性

美术创作者不管出于何种目的,最终都是通过视觉呈现的方式来传达。因此,物只为最后的视觉呈现服务,人对物的选择都是为了器(美术品)能够更好地呈现出来。美术中物的构成虽然也分为构成器的物(如绘画中的点、线、面)和制造器的工具(颜料、画笔、画布)两种,但其性质与设计有着本质的不同。

美术作品是依靠创作者对物的视觉属性的认识和感官选择以及美术家的创造而实现的,创作者的整个创造行为基本上都诉诸感性思维。感性的丰富多变和难以把握,注定了艺术创造的不可预期性。即便是遵循严格技法、讲求再现客观对象的古典绘画,画家在创作时从每一个笔触到对色彩的选择、形式感的把握都没有确切的规律可以掌握、稳固的结构可以套用。它不可能像色彩学理论那样按纯度、照明度、论色相的方式定量定性地分析自然界中的色彩,以便所谓科学准确地调配,在美术中,物的视觉属性呈现出无限的可能和多元的选择,它使器的最后形成充满不可预期性。

3 美术与艺术设计的重复性

3.1 设计的可重复性

美术的视觉呈现性是美术存在的本质所在,设计的本质在于它的实用性,其视觉呈现性是建立在实用性的基础上。设计是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结合,若失去了技术性,艺术性将无从谈起。现代设计的特点是设计与生产的分离,设计的概念在现代工业体系下就成为完成器(工业品)之前所进行的创造。但若从人、物、器的角度考察设计的话,把设计仅仅看作从设计到生产的整个流程的一部分的话,会给人一种误解,即认为可重复性不过是指生产,而设计就像艺术创造一样具有独特性。

实际上,设计者的任何独特性创造都是为可重复生产的设计品服务的,我们应该把设计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现代工业下的设计是一个体系,可重复性才是这个体系真正的内涵,但设计毕竟是通过设计品表现出来的,其视觉呈现性是无法否认的事实。好的设计往往被认为是技术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设计,我们始终要注意,如果设计不具可重复性,人类技术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将无从谈起,现代工业体系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让人人都能享用设计的成果”这一理想也只是一场空谈。

3.2 美术的不可重复性

在美术创造中,人与物的关系是不确定和不可预期的,艺术家在创作时主要凭借感性思维,每一次的创造对艺术家来说都是一次新的选择,这就意味着没有哪一个艺术家会在一生中创造两件完全相同的作品。虽然对于艺术的接受者来说,我们可以从艺术家众多的作品中找到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但这种相似只是风格的相似,绝非完全的重复。这种显现作用于艺术作品后,就刻上了只属于艺术家个人的痕迹。所谓艺术风格,不过是接受者对艺术家个体精神显现于艺术品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审美领悟,它的存在恰恰说明了艺术(美术)的不可重复性。

我们也常常发现某位艺术家受到过其他艺术家明显的影响,或者某些艺术流派宣称受到以前艺术的启发,但这也只能说明艺术是在一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中生成的,艺术家不可能完全摆脱所属时代的、地域的限制。但艺术传统不同于技术文明,技术文明是代代相传、不断积累的,每一个时代的设计师都必须遵循他那个时代的技术准则。这样一来,设计品在同一套技术规范下就可以不断重复地生产,设计师的任何创造都必然会受到技术上的限制。

猜你喜欢

实用性美术作品设计师
小小设计师
医学论文实用性的判断
医学论文实用性的判断
设计师访谈
医学论文实用性的判断
设计师的存在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
给会计初学者的几点实用性建议
美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