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秦派二胡的创作风格
——以乐曲《秦风》为例
2018-01-26高维骏
高维骏
(北华大学音乐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3)
一、秦派二胡起源与发展
1.秦派的二胡是在20世纪开始到20世纪中期形成的一个有教学还有创作的演奏理论研究的群体,它是主要是以秦人的强悍奔放、豪爽质朴的性格特点集独特的乐曲艺术风格一直走向成熟并且还不断地发展。“秦派二胡”扎根在秦地的土壤。汲取传统的民间音乐精华,形成独特又很鲜明的地域风格,以作曲家(专业型与业余型)演奏家为首的传承队伍作为了强有力的后盾,从五十年代萌芽到今日发展。
2.“秦派二胡”在地理位置较为鲜明的陕西关中的以及陕北一带和黄河中上游陕南二胡流派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此流派的产生,当然也是音乐艺术发展的必然生产物,这可不是出现的一种偶然性。“秦派二胡”是和当地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人文文化,历史的背景,生活习俗自然环境都有着不可缺的密切的相关性。
3.“秦派二胡”艺术的风格也具有非常鲜明的创作风格,它主要集中体现了西北地区一带鲜明的风土人情和人民豪爽奔放的性格特点。也是因为地域关系,当地人民性格才会变成这样,就是和秦地在黄河中上游有关系,具有非常粗犷豪迈的性格特点,所以正因为这样的性格就在秦派二胡乐曲中体现出来了。除此之外,之所以秦地的音乐的文化发展迅速,是和秦地有着历史悠久的背景和丰富的文化涵养,人们的思想-审美眼光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而且,比较能够代表当地音乐风格各种地方戏剧性种类特别多,比如迷糊调、碗腔等。从而让这这些地方戏剧一些的音乐影响了“秦派二胡”创作风格和艺术文化得以发展。所以秦风乐曲就是极其代表秦派二胡风格代表作之一,也从而体现的淋漓尽致,无论是味道还是每个音的处理中都得到展现。
二、二胡乐曲《秦风》创作风格
1.二胡乐曲《秦风》是一首具有“秦派二胡”特点的乐曲,充分体现出“秦派二胡”的特殊的艺术创作风格,也是由西安音乐学院金伟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一曲非常能体现西部陕西人民风情淳朴的一首二胡乐曲,是一首广为经典的乐曲,乐曲创作完成于1984年,充分的吸收了陕西“碗碗腔”“迷糊调”等戏曲曲调素材,也表现出了秦地及当地人的风情和人文情怀,是一首极其代表地方浓厚韵味的作品,对“秦派二胡”的艺术风格进行了详细的剖析,以便能让大家更加深入让人了解到秦风乐曲独特的创作风格。此曲二胡定弦要低于标准音大二度,因为这样才可以使得音乐显得朴实,醇厚有质感,听起来也能更具秦派韵味。秦风一曲谱写出了秦地人民的坚定、勤劳、朴实、勇敢、善良。曲调舒缓且自在悠扬潇洒,节奏中又带着柔情温暖惬意、思长的味道。此作,就如品尝一瓶甘醇的西凤酒,恰似紫阳清茶一壶,可品可酌,让人回味。
2.在秦地的地方戏曲和民间音乐中,存在着特殊音律的现象,也就是乐曲《秦风》中的“4”“7”、这两个音和钢琴十二平均律中上的音不一样。首先秦派二胡乐曲有几个音和其他音不同,第一个是“4”音,它主要是在平均律“4”音和“#4”音之间,第二个就是“7”音,它是在平均律“7”音和“低7”音之间徘徊。其次,它的原因就是受到了地方戏曲的影响,固然秦派二胡乐曲就形成了现在欢音和苦音。乐曲《秦风》开头的前两小节中,“4”和“7”就是和之前说的平均律的音的特征特别符合。除此之外,除了音阶的不同,还在秦风二胡乐曲的旋律也有着显著的艺术风格特点体现出来,旋律主要是由音乐的风格决定的,乐曲当中最具表现力的音乐元素。在此乐曲中它的旋律主要以四、五、七度的大跳音程为主,当然了有些时候也会使用八度以上跳进的音程。这些特殊的音程不但能起到强调乐曲调式、调性,主要是还能推动着乐曲和旋律的发展进行。例如在乐曲中,第10小节到第13小节里,曲调就让人感觉它贯穿着跳进音,因为使用着音程为四、五度的感觉,就给人带来了突然和较强力量的感觉。
3.这首乐曲之所以定弦要比平时演奏定弦标准(2,6)弦低出大二度定为(1,5)弦,是因为想使得让音色比较厚实,饱满。乐曲采用了独特的徽调式-苦音,它也结合秦派二胡充分特定的演奏特点如:异指同音、搂弦、下行回转滑音等演奏技法,从而给人产生一种特殊的、韵味特别十足的舒服的特殊效果。此外,全曲采用速度的变化形式为“散-慢-快-急”创作出来,即乐曲由诙谐的散板、有趣的慢板、洒脱的快板、及激情的急板四个部分组成。也充分展现出了秦派二胡的特点以及秦地的地域风情以及浓郁的韵味,足以展现《秦风》的独特的创作风格。
三、结语
在中国的很多的民族乐器中,二胡的发展历史非常悠久,流派的出现也是二胡艺术成熟的标志之一,本人因学习这首乐曲多年,在考试和比赛中频繁演奏,所以有自己的演奏技巧及风格展现,可能分析的略有不足但希望这篇论文能够让您更好的了解秦派二胡以及二胡乐曲《秦风》的创作风格及部分重点演奏技巧。
[参考文献]
[1]李宝杰.陕西二胡的文化基质[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1,03.
[2]孔艳艳.二十世纪二胡演奏技巧的开发与应用[D].上海音乐学院,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