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四位一体”课堂育人体系构建探析
2018-01-26李杨
李 杨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38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会上阐述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这个根本问题”,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我国大学生呈现出更加鲜明的个性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挑战。为此,高校应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充分整合资源,发挥合力,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广度和宽度,构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网络空间“四位一体”课堂育人体系,以“四个课堂”为抓手,打造系统化、立体化、内涵化育人格局,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四位一体”课堂育人体系内涵解析
“课堂”,狭义上指在教室里的教学活动,广义上包涵所有具有育人功能的时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承载着育人工作的“课堂”主要涵盖四个方面:
(一)第一课堂——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以学生在教室里听课学习为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课堂。形势政策课、军事理论课、就业指导课、心理健康课、各类专业课等都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课堂,发挥着主导作用。
(二)第二课堂——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以学生在校园内的实践活动为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载体。从内容上看,校园文化来源于教科书又超越了教科书,从形式上看,涉及名师讲座、党团活动、社团组织等诸多领域。以文育人,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渗透,有助于大学生提升认识,陶冶情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领域。
(三)第三课堂——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以学生在校园外进行的实践活动为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局限在学校里,走出校园,走进革命老区、历史古城、科技名企,学研结合,在社会实践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实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环节。
(四)第四课堂——网络空间
网络空间以学生利用网络新媒体学习实践为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当今社会信息化成为主导趋势,信息的海量性、覆盖的广泛性、传播的即时性给学习、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也逐渐突破高校传统的求知、教育模式。网络新媒体承载的育人功能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有力延伸。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四位一体”课堂育人体系的意义分析
(一)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的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全面、互动的过程,各个育人环节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第一课堂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同时对于第二、三、四课堂具有理论指导意义;第二课堂寓教于乐,将思政教育渗透在校园文化活动之中,是对第一课堂理论支撑的深化和实践,对第三课堂也具有重要示范意义;第三课堂作为第二课堂的有效补充,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第四课堂将线下的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搬到线上,是对传统第一、二、三课堂的有力延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要求必须将“四个课堂”结合起来,实现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网络空间的无缝对接,形成立体化、系统化、内涵化的育人阵地。
(二)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经济领域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西方文化思想不断渗透,大学生价值观日趋多元化,诉求逐渐多样化,突出自我化,热衷外来文化带来的民族意识淡化、功利化,如此等等严重冲击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效果。为此,应加强“四位一体”课堂平台建设,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相结合,自我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形成联动机制,为高校始终成为培育人才的坚强阵地提供保障。
(三)更好发挥“四个课堂”育人功能的内在动力
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网络阵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各自以不同方式承载着育人功能,但是在实际过程中,也遇到了教育效果与教育初衷并不协调的瓶颈。第一课堂的教学效果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现实,不能让学生解渴,教学效果有待提升;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缺乏科学化、系统化、具体化指导;第四课堂“网络平台”建设不完善、利用不充分、管理不到位。因此,每一个环节在发挥育人功能的同时不足也逐渐凸显,为更好地发挥“四个课堂”的育人功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应不断探索“四个课堂”联动机制,使其相互补充,构建高校育人的新平台。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四位一体”课堂育人体系构建路径探析
(一)以“第一课堂”为支撑,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精品课程
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课堂,是提升高校育人品质的关键所在。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秉承“以生为本”教学理念,围绕教材知识,迎合学生需要,规划课程设置,调整授课内容,创新讲课方式,让教育初衷与学生实际相契合,提升理论课程的教育成效。强化专业课程育人职能。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全过程,产生协同效应,实现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交融。加强实践教学,对接课堂教学,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在实践中深化学生理论认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二)以“第二课堂”为载体,打造思想政治教育品牌活动
重视传统文化育人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积淀和智慧结晶,是高校文化育人的重要内容实践性的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结合学生特点,立足专业优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第二课堂,潜移默化地浸润学生价值观,提升文化素养,强化文化自信。强化载体育人功能。充分利用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开展学术性、趣味性、品牌性学生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用良好的校园氛围陶冶情操。注重以文育人,以德施教。通过校训、校徽、校歌等文化符号推广反映学校历史文化底蕴的办学理念和精神特质,用多重文化要素,熏陶学生的精神气质,基于师德师风建设,以德施教,发挥高校教师思想、观念、言行的示范作用,提升学生的自我修养。
(三)以“第三课堂”为抓手,延伸思想政治教育覆盖空间
拓展实践基地。依托区域人文底蕴,挖掘教育资源,主动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名企学校等相关单位建立联系,以合作共建、双向受益为原则,建立涵盖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基地。丰富实践内容、形式。结合主题,综合利用实践调研、深度访谈、知识宣讲等多种实践方式,丰富社会实践内容,创新社会实践方式,落实实践成果。组织实践团队集体汇报、展示实践成果,通过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介,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广泛宣传和深入报道,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为开展社会实践营造良好氛围。
(四)以“第四课堂”为媒介,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型阵地
网络新媒体时代,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创新形式,在新媒体条件下搭建教育平台,宣扬主旋律,把握思想舆论“高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从传统课堂走向新课堂,转变教育理念。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局限,树立互联网思维,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互联网技术实现高度融合,借助媒体平台将教育从灌输的单向式转变为互动的双向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亲和力。创新教育媒介。遵循互联网发展规律,挖掘、整合网络资源,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结合学生实际,依托微信平台、网上论坛、网络互动社区等互联网媒介开展教育,促进思政工作生活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实际问题为导向,以学生需求为基点,整合资源,协同并进,构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网络空间“四位一体”课堂育人体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各个育人环节的有效对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真正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参考文献:
[1]李珂.“四个课堂”联动,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体系[J].思想教育研究,2017(2).
[2]鞠晓英.“立德树人”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现代交际,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