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机电一体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与策略*
2018-01-26李一浩李宏伟
李一浩 李宏伟 赵 峰
(郑州轻工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和河南省教育厅《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在高大高校广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但是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目标及内涵把握不准、教学体系不均衡、实践与学科专业知识脱节等问题,尤其在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平台建设上,尚待进一步加强传统专业与新兴学科的结合[1]。
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包含两部分:一是创新实践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拓展创新操作能力;二是创业实践教育,侧重于确立创业意识、掌握创业基本技能和方法。多数高校将两类实践定位于“两条腿”走路,相对独立地发展[2]。事实上,创新实践和创业实践均强调开发并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的基本素质,让学生能独立自主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达到构思与创造的目的。
一、构建机电一体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内涵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创新与创业教育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有限的资源投入一般仅惠及较少部分的学习优秀者[3]。目前国内基于“互联网+”背景的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着课程的体系化程度有待提升、实践教学欠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关联不足等问题[4]。目前大多数高校专业设置中,机械专业侧重于机械,电子专业侧重于电子,软件侧重于计算机。机电一体化创新创业实践的实质是建立机械与电子、软件专业的双向交流桥梁,实现创新、创业实践与专业实践、校外实践的深度融合,建立系统化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5]。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搭建“创新”与“创业”之间的转化桥梁,将部分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作品”转化为“创业商品”;集合机械、电子以及计算机、自动化等专业优势,建立跨学科合作平台;突破开放实验室为课程实验服务的单一模式,建立针对“双创”教育模式的工作室机制。
二、机电一体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与策略
机电一体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可以由“两硬”、“一软”、“一转化”四个子平台构成,“两硬”为大学生创新实验平台、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一软”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一转化”为创新产品转化为创业商品。其中“转化”为机电一体化实践平台的核心。两个硬平台包括创新和实践活动,软平台包括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转化平台重点在于将创新与创业相互衔接,将创新商品化。
(一)硬平台建设策略
1.建立专业工作室机制。以学院为单位,集合乐于参与创新创业的教师和学生,成立以所在学院专业为特色的工作室。各学院工作室以所在学院优势专业为基础,面向全校招募在校本科生,为创新创业提供专业知识以及硬件条件支持。工作室采用集中式管理,不再是原有单一的大学实验,学科竞赛的内容。该工作室采用集中化管理、项目内容细分、财务独立,以及导师与学生“一对一”的指导方式。
2.将创新创业一体化理念融入在日常教育中。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割裂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创新除了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水平外,也是为创业打基础;同时创业尽量定位于技术驱动型创业模式,避免复制性较强的市场驱动型创业模式,创业团队以创新团队作为其技术后端。创新团队成员与创业团队成员应存在人员重叠,保证信息沟通的顺畅。
(二)软平台建设要点
1.建设层次多样、内容丰富、互动式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依托校内资深教师与新近博士资源,组建一支具有创新创业意识,乐于参加双创活动,理论与技术能力强的指导教师队伍。除了将原有的精品课程纳入创新创业体系,还积极拓展国外的视频公开课,发挥团队学生的能动性,将项目进展、技术突破录制为微课,打造具有团队特色的创新、创业网络视频公开课。
2.充分运用“互联网+”新理念,建立创新创业在线教育体系
充分运用“互联网+”新理念,将传统学习方法、创业探索与互联网完美融合。积极开展自发性的“在线微课”教育,将世界名校精品课程引入一体化创新创业平台中,同时对鼓励教师制造积极参与到微课创作中,逐渐建立我校的微课体系。
(三)转化平台建设要点
1.积极做好市场调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目前国内的大多数高校开展创新与创业教育多以独立发展方式为主,创新产品多为课程设计衍生作品,或是“拍脑袋”产品,与市场需求脱节,商品化难度较大;而创业教育多以电子商务、物流等服务业作为教育目标,创新和创业联系并不紧密。高校创新创业应以市场主体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也就是创新产品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对市场主体和社会的需求有响应。
2.向传统产品开发流程回归,将原型机转化为商品
创新产品实现了商品的一些基本功能,但与造型美观、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的商品相比较还有很大一段距离。创新产品如果要转化为商品,需要对创新作品进行再设计。产品设计多为经验设计,应发挥本校传统专业以及老教师的经验优势,将成熟的创新产品采用传统设计方法进行再设计。
3.建立多学科多专业协同合作服务团队
商品转化不是单一学科,单一专业所能承担的,需要多学科,多专业协同参与。以五轴联动数控铣床商品化为例,需要工业设计专业参与设计外观,机械设计专业参与机构优化,自动化或电气专业参与后台软件开发等。
三、以郑州轻工业学院机电学院创新创业平台为例
以机电学院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为例,结合目前市场热点,针对多介质、金属以及食物打印,开展挤出机以及切片优化算法的研究。将本校电子、材料和软件专业引入创新创业团队。通过多专业多学科介入,能够充分发挥机电专业传统优势,同时开展跨学科跨专业创新,以市场为导向引领创新创业活动。对研究方向进行凝练,配置专业指导教师,购置基础设备。
按照不同年级以及所学课程,将学生进行分类。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分别进入“预备组”、“专业创新组”、“创业组”等不同团队。预备组主要以培训、学习为主,为专业创新组培训助手;优秀者进入专业创新组,以项目为导向,分别在“3D打印机”、“五轴数控机床”、“软体机器人”等项目开展实践训练,项目中分设置组长、副组长,以及小组各项目负责人,组长副组长为各项目负责人负责,各项目负责人为各项目负责。
在预备组,不同专业的学生汇集在一起统一进行培训,分别从建模、仿真、软件、电路板制作以及申请报告撰写几个方面进行培训,新成员在培训的同时为专业组成员充当助手,根据专业学习与实际操作,进行评分,优秀者进入专业组。专业创新组中,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组合在一起,由于大家经历过同样的培训,因此沟通、技术工具方面不存在隔阂。另外专业组有特定的项目,以项目为导向,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实践活动,并强化创新创业意识;创业组,将创新组中创业意识较强的升入创业组,以专业创新组取得的创新成果,直接进入创业模拟、实验、策划、工商注册、市场营销等创业实战。
四、总结
综上所述,高等院校创新创业跨专业一体化平台建设改革是“互联网+”背景下的应然选择。基于“互联网+”思维,建立一体化跨专业、跨学院平台,健全管理机构和保障措施,根据市场需求确定技术核心,变打造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加强与校外实践平台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参考文献:
[1]肖喜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改革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38(05):35-40.
[2]邓海涛.机电一体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J].考试周刊,2018(08):17.
[3]魏红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07):89-90.
[4]徐慧娟.“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之我见[J].教育现代化,2017,4(45):77-78.
[5]严其艳,刘建元.机电一体化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建设研究[J].信息记录材料,2016,17(03):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