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师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8-01-26王雅婷文蒙蒙
王雅婷 关 虹 文蒙蒙 高 崇
(北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3)
2017年全年幼儿园虐童事件曝光19起以上,梳理这些虐童事件的发展过程,我们发现:虐童事件首先是借助新闻媒体进行曝光,相关部门在网民热议的背景下介入调查,在网民的监督之下相关责任人才受到了法律的惩罚与制裁。虽然虐童者得到了法律的制裁,但我们还是应该对虐童事件背后隐藏的问题进行反思,虐童事件的发生是否与幼儿园教师职前师德教育缺失有关?基于此,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师德教育是否存在问题引发了我们的思考。
一、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师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师德教育未放在各育之首
“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它包含了教职员工的职业道德、思想观念、品质精神等多方面内容,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2005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指出要“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理想、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着力解决师德建设中的突出问题、积极推进师德建设工作改进创新”。2011年12月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提出了“师德”是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由此可见,我国是非常重视师德教育的。德育应在各育之首,统领各育。但在具体的教育实践过程中,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衡量标准往往固定在“就业率”上,就业市场更看重具备哪方面知识技能的人才,学校就教哪个方面的知识技能。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在应聘时往往需要展示自身所具有的钢琴、声乐、美术、舞蹈等技能,而师德素质往往不被重视。因此学校开设了很多艺术技能培养的相关课程,这恰恰占据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和练习。这种市场导向的人才培养需求的满足往往以忽视学生以德为首的全面发展为代价的,这种就业导向使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过程中易出现“重技能、轻师德”的现象。
(二)师德教育相关课程欠完善
自古以来我国就非常重视师德。师德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需要相关课程和实践的支撑。从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课程开设的现状来看,很少有专门针对师德教育而开设的课程,同时,在其他教育类的相关课程中涉及师德教育内容的课时比例也非常少,这一课程设置现状极为不符合现代师德教育的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要求。学生获取师德知识的途径太少,只能通过少数课程、讲座,或者利用电子网络进行讨论,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对师德的认知较浅,他们认为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很重要,往往是在某些虐童事件发生后产生的感性认识,对于师德的理性思考、认知的深度还不够深入,比如师德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师德应该如何提高,师德应该如何践行等方面。
(三)师德教育过程枯燥、教学方法单一
师德教育多数仍以传统的说服教育法、讲授法等授课形式为主,倾向于我讲你听,仅仅停留在简单化、泛泛化的师德认知,很少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经验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采用一定的教学策略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没有情感共鸣的课堂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无法帮助学生形成对幼儿教育事业的忠诚、对幼儿的关爱和理解的态度、对幼教事业的热情以及敬业精神等情感特征。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从这种违背教学规律的师德教育课堂教学现状来看,没有情感共鸣的师德教育很难让学生理解和接受,难以实现师德规范的真正内化,从而使学生的师德水平很难提高。
(四)师德教育实践环节时间仓促
完整的师德教育不是一味的对道德知识和规范的说教和灌输,还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认真体验,与具体的德育实践情景相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是高质量幼儿园教师人才的重要来源,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培养过程中十分注重实践环节。
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实习都是按8—12周来进行安排,并且大都安排在大四上学期。实习生需要进入到幼儿园进行教学实践,他们面临着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变,在实习生活中也往往会出现许多矛盾与冲突。在如此仓促的时间内,实习生们很难适应从学生到幼儿教师角色的转变,而往往当实习生刚刚适应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时,实习生活也随之结束。在未实习前,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多数认为给幼儿上课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是一旦深入到幼儿园中才发现幼儿教育的复杂性远非是自己能想象的,幼儿大都活泼、好动,难以管理,还要时刻要注意幼儿的安全;课堂教学过程要能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还要处理教学过程中幼儿出现的哭闹、捣乱等一些突发事件。而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实习时间较短,工作经验较少,对幼儿的了解仍然主要来自于老师的课堂讲授,在实践中往往缺乏经验和耐心处理这些问题。
由于教育实践时间不足,使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对师德的认识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仓促的实习时间仅仅能够使学生完成对幼师岗位的简单适应,很难让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在实践中积累大量的感受、经验,从而无法将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进行有效的结合,实现师德水平的真正提升。
二、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师德建设的理论研究、开设相关门类课程
师德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所以对师德建设的研究应从整体的、动态的观念上去把握,构建师范生师德建设研究的理论体系。还要利用学科教学的教育作用开展师德教育,加强以师德为核心的意识形态教育,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专门的师德教育课程,通过开设相关课程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师德教育。在具体的师德教育课程中,要采用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的事实和材料,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道德反思能力,使学生能够把师德的要求真正内化到他们自己的品德架构中去。
(二)开展一系列师德教育活动
除了课堂教学中可以提升学生们对师德的认识外,学校还可以经常开展一些课外的师德教育活动,如师德故事演讲比赛、师德承诺宣讲会、师德知识竞赛、辩论赛等各种活动。还可以选择一些优秀幼儿教师的先进事迹进行宣讲,也可以运用学前教育领域的反面案例让学生们进行讨论,让学生们在活跃的学习氛围中感受教育的真、善、美,提高对师德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指导自身的实践。
(三)科学合理安排教育实习、见习时间
教育见习和实习是能够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教育环节。见习的时间可以每学期安排一周集中进行或者每周选择半天作为见习时间,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幼儿园教育的现状。实习的时间可以延长为一个学期,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有充分的时间适应幼儿教师这个角色,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运用到幼儿园的实践中,让学生们能够在实践中体会作为幼儿教师的辛苦与幸福,培养作为幼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实习生们真正明白作为幼儿园教师师德的重要性。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在实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到与理论知识全然不同的教育实践,而且也能够通过教育实践了解社会群体对幼师的期望以及对不良幼师的厌恶,通过真正的体验、感受提升对于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从而不断修正自身的行为,真正提高自身的师德水平。
(四)树立良好的教师榜样,培养浓厚的师德教育氛围
环境是影响师德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如果环境的影响与师德教育的方向一致,就可以起到强化师德教育效果的作用。因此,必须营造良好的师德教育氛围。学校德育氛围的构建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必须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实现良好师风的传承;另一方面,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作为明日教师必须严格律己,认真学习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严格按照要求自己。
参考文献:
[1]杨礼.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师德教育问题探究——以成都大学为例[J].高教学刊,2016(20).
[2]彭香霞.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师德教育现存问题反思——以地方本科院校为例[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