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彩调溯源及音乐特征简析

2018-01-26卢栋栋

黄河之声 2018年3期
关键词:虚词唱腔艺人

卢栋栋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 200234)

中国的地方戏曲种类繁多,绚丽多彩、遍布中华大地。戏曲的产生展现了我国历代的戏曲艺人和各族劳动人民智慧结晶,其中传递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彩调是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属于灯戏系统,主要流传于广西省壮族自治区农村地区。它拥有丰富的剧目编排和地有浓郁生活色彩的表演程式;形式非常多样、活波,唱腔动人优美,受到各族人民所喜爱。广西省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在民族文化肥沃的土壤中孕育的戏曲艺术,品种多样,彩调被许多各族的群众亲切的称为“山茶花”,这或许和它的形成有关系。

一、彩调的历史溯源

由于彩调的流行地区之广,对于彩调的源头的产生也是众说纷纭,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神话类传说、艺人口传、典籍记载。

(一)神话传说

其一,相传唐朝唐明皇在游玩月宫时,看到身着艳服起舞,悠扬歌声回荡,对其称赞有佳,命令岁跟随的人员将其唱腔原本记录下来,回到宫中命令艺人将其编排表演,随之由宫廷传入民间。所以,过去也有许多的彩调的团体和艺人供奉唐明皇为彩调的祖师爷。其二,古时有位叫石道人的仙人,带着一男二女在山中修道,空闲时刻,还出从事采茶等一些活动,其中的一位仙女与凡人产生情丝,两位师弟师妹闻讯前来祝贺,在喜庆的日子,他们表演的是山中种茶、采茶的劳动过程,听到歌声的村民也赶来助兴,这事情在村中传播开来,这种被称为“采茶”的艺术表演形式也被传播开来。其三,九天玄女花姑娘是一位能歌善舞的集各种艺术表演为一身,有一次,在窥视人间时,看到劳动的人民在采茶,没有歌声,没有笑语,只是在辛苦的劳作,这时的九天玄女花姑娘,热情的传授给人民舞蹈和愉快的曲调。后期人们成这种曲调为“调子”。因此,在一些彩调班拜祖师爷的神牌上这样写着“束封得道九天玄女花姑娘之神位”。

(二)艺人口传

相对神话传说老艺人的口头或许可靠些,老艺人对于彩调的起源也有很多种说法,但最多的有两种:其一,清代的时候,广西有一些进京赶考的落选秀才,在返回的途中,经过江西时,学习了江西的采茶戏,并将其带到广西,这就是当时的采茶戏。其二,在解放以前湖南的一些铁匠师傅,在广西铸造犁具,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他们就会唱起家乡的花鼓戏,一些年轻人向其学习,从此传开。经过老艺人的口口相传,对于这些说法无法去考证。

(三)典籍记载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有些热忠于彩调艺术的爱好者,为弄清彩调的源头查看了大量的资料,根据县志、州志等资料分析推算,彩调的历史约有两百多年左右。《荔浦县志》(康熙48年(1709年)修)“元宵自初十至十六,各门悬一灯,选洁秀孩童艳装女服,携花篮唱采茶或演故事,耍龙灯嬉戏以为乐”。《兴安县志》(乾隆5年(1740年)修)“上元各神庙燃灯,自十四夜至十六夜间,有狮象、龙凤各灯,及装扮采茶者。《庆元府志》(乾隆19年(1754年)修,道光9年(1829年)重修)“自元日至上元夜,竟放纸爆,悬彩灯,或群聚为龙马狮子等灯,或装妇女唱采茶歌,喧锣鼓嬉遨以微乐”。《全州志》(乾隆30年(1765年)修)“元宵悬灯于庭,分市各作龙灯,往来以为戏,或以童子扮走马,好女联臂踏歌,多采茶歌,俗谓逻灯。(光绪重修本为花灯)《临桂县志》(嘉庆7年(1802年)修)“瑞阳折蒲扦户,悬符于庭,为龙舟竞渡及采莲舟之戏造角。

上述记载中的“采茶”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桂林南部的采茶,因为在荔浦、兴安、临桂、全州等地区,一直没有采茶戏流行。所以这些都是彩调前期形成的元素和雏形,可以看出这些还只是在龙灯中洗鞋片段和环节,展现彩调形成之前的一个地位,同时也意味着彩调已经在民间歌舞的基础逐渐吸取养分,向戏曲化进行发展。

二、彩调的音乐特征

彩调在发展的过程中,根据各地民众的喜好,大量的吸收了民间小曲,山歌,说唱音乐、湖南的花鼓戏、江西的采茶等艺术的形式,使的彩调这种艺术形式逐渐成熟,形成自己独特的特色。

(一)音乐结构

彩调的音乐结构随着唱词和山歌元素的加入,故使得彩调的音乐自由多变的形式,较为常见的曲式结构,由单乐段或复乐段构成的曲式为主。在单乐段的结构之下,有方整的四句结构,也有非方整的三、五、七乐句组成。在唱词方面有整齐的五字、七字的韵句,也有长短句组合的混合句,歌词的形式变化丰富,通常为了更好的表达感情,往往在唱词中加虚词和衬词。如“呀”“呵”“哪嗬嗨”等等。在曲式的上下乐句的旋律发展上,利用变奏、重复、加跺、扩展称等发展手法。这些不同的手法也间接的使得曲式结构变得复杂多样。

(二)调式

彩调音乐在调式的上呈现出丰富多样,以民族调式音阶为基础的宫、商、角、徵、羽等调式结构。其中徵、商、羽调式比较常见,其余的宫、角调式比较少见,特别是角调试。在彩调音乐中不仅仅只有一种调式的出现,通常有调式交替的手法:同调试交替、同主音交替、不同调式不同主音的交替,从上述的调式的运用和使用的上面可以看出彩调向戏剧性的发展,也体现彩调的丰富性与繁复性。

(三)节奏

彩调音乐经常使用的节奏类型有两种,一种是切分音及其变化的形式,一种式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及其变化的进行。这两种在彩调音乐中比较常见的节奏类型,这些节奏的特点是活跃、流畅给人以轻松、活泼的感觉。在许多的彩调唱腔中,反复的出现某种节奏型,或者其变体,使人们对彩调产生了印象,甚至成为区分是否彩调音乐的标志之一。

(四)虚词衬句

彩调的传统中虚词衬句,似乎成为必不可少的一种音乐呈示形式,也成为彩调的特点,常用“哪嗬嗨”“哟衣哟”等虚词衬句,极少有不带虚词衬句的彩调音乐,因此也有群众把彩调称为哪嗬嗨。虚词衬句在彩调结构中有不同的使用意义:有用于收腔以此来加强乐曲的终止感,有运用衬词来表达感情、刻画人物、增加戏剧性,对于渲染气氛和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五)丰富的唱腔

彩调的唱腔大致可以分为:腔、板、调三种,没有按照这三类命名的,也是属于这三类的范畴,如“盘花”也可以叫做盘花腔,在腔与调的两种命名上是可以调换的,如“路腔”也有人叫“四级调”、“对口调”等。

彩调有三百多种唱腔,从它们的命名以及剧目中所表现出来的场景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的题材;其一,根据舞台上动作的使用唱腔,如“路腔”是行走在大路上唱的,“挑担腔”实在挑担劳作时唱的等等。其二,根据人物的角色使用的曲调,如,“老旦腔”是老旦这个角色演唱的,“瞎子腔”是扮演瞎子唱的。其三,根据唱词内容和形式使用的唱腔,如“五字腔”是指每句的唱词是每一句只有五个子构成,“三板腔”是指有三个小段落和一个结尾组成,结尾一般是一个段落的衬腔等。其四根据特殊的情景和某些场景来使用的,如,“十月花”是花开时唱的,“四门摘花”是一对青年男女,在舞台的四个方向,边摘花边戴花时唱的。

这四种的分类仅限于传统的剧目,随着生活的变化,彩调的发展也不在满足于传统的限制,近些年来,一些唱腔早已打破陈规,甚至有些唱腔加入现代生活的元素,有些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也有的全新的素材进行创作,这也是彩调发展的一个趋势。

彩调作为一种地方戏曲的艺术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完备的表演程式,彩调已经融入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之中,在庙会、歌圩、节日活动期间都会看到才彩调的表演,由于才彩调分布较广,在运用语言的方面有比较大的差异,从另一个方面也反应出彩调已经成为人们一种必不可少的娱乐项目。广西是一个旅游大省,这样的环境对于彩调这种地方性的一些戏曲,使得这些传统艺术的到很好保护与开发,同时,也更多的人感受到古老艺术的魅力,同样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到来,彩调有些已经成为商品,改变和固守也成为了我们面前不可逾越的鸿沟。彩调的音乐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音乐在曲式结构、节奏、旋律、调试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特征,广西省是一个山歌之乡,山歌的文化五彩缤纷,山歌中的音乐元素也深深的影响到了彩调音乐的发展,彩调作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特色剧种,为文化的传播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何飞雁.彩调的审美文化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08.

[2]蔡定国.彩调艺术研究[M].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12.

[3]沈桂芳.彩调音乐[M].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

猜你喜欢

虚词唱腔艺人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把握“虚词于构句达意之作用”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中国黄梅戏优秀唱腔全集》出版发行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优秀唱腔《徽匠神韵》
老艺人的匠心
王君安:尹派守艺人
“守艺人”孙曼亭: 慢漆坊里声声慢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花灯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