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创新
——以民艺思想透视古代寿州窑设计艺术*
2018-01-26朱峻熹亓伟朋
朱峻熹 杜 婷 亓伟朋
(1 淮南师范学院 安徽 淮南 232000)(2 景德镇陶瓷大学 江西 景德镇 333403)
关键字 寿州窑 民艺思想 物用之美
古代寿州窑创烧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其工艺和艺术至唐代达到顶峰。总体来看,古代寿州窑器物设计是一种基于日常民用的造物艺术实践,它是在满足普通大众使用基础上的一种“适度之美”的探索。笔者对寿州窑在传承和发展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展开研究:了解寿州窑的过去,研究应该怎样传承和发展寿州窑,怎样更好的保护寿州窑。
1 古代寿州窑的历史溯源
寿州窑窑址的中心窑厂位于安徽省淮南市上窑镇,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烧造,到唐代达到一个顶峰时期。古代寿州窑窑业的兴起需要3个必备条件:优质的瓷土、充足的燃料、发达的交通。而在淮南市八公山储藏着丰富的瓷土矿脉;寿州窑烧造瓷器以木材为主,上窑镇有着极其丰富的森林资源,森林覆盖面积约为20 km2;在运输方面也有着极为便捷的运输通道,淮河支流众多,水量充沛,这些都是寿州窑窑业兴起的重要因素。寿州窑衰落是因为寿州窑自创烧以来从未间断过,到了唐代后期,瓷土和木材资源就已接近枯竭,因缺乏原料,不得不寻找其他地区的瓷土作为原料,结果是其他地区瓷土烧造出来的瓷器品质低,产品销路就出现了问题,在市场中遭到淘汰,这是寿州窑衰败的最根本原因。
2 寿州窑艺术与民艺思想
2.1 柳宗悦的民艺思想精髓
民艺是特指服务于普通民众的造物设计,其创烧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要。针对陶瓷器物的设计则具体表现为对液体、食品的承装,对饮茶、进餐等日常生活的满足。实用目的与消费水平决定了这类器物的设计不能过于华丽、繁琐,装饰不宜过多,这也正是古代寿州窑器物所呈现出质朴的原因。
在具体美学追求方面,柳宗悦认为:正宗的工艺以天然为上,他希望能够依赖于良材来发现纯正的工艺之美。在对釉料美感呈现的分析中,他认为:“人为精制的化学釉料十分艳丽纯粹,但与天然釉料相比,却是不自然、不纯粹的。”可见,柳宗悦所崇尚的美是对自然的崇尚,要通过造型、纹饰、肌理来呈现接近自然的纯真之美,要让制作器具的人无心,“无心乃美之源泉”,柳宗悦将这种美视为其倡导的工艺美之核心,这也构成了近代日本民艺美学的核心思想。
2.2 寿州窑艺术对民艺思想的体现
寿州窑艺术在制造工艺和烧造技术上,随着科学技术和人们审美层次的提高,已经有了巨大的创新,瓷器造型设计摆脱了隋唐时期寿州窑陶瓷文化的约束,形成了具有文化内涵的地方特色,对生产家用陶瓷有着深远影响,而且这也是寿州窑能够成为中国名窑重要的原因。寿州窑民用瓷器有罐、壶、瓶、注子、碗、盏、盂、钵、渣斗、瓷枕、玩具等。寿州窑生产的瓷器偏向于实用型,这是寿州窑发展成功的重中之重。随着众多器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使各种瓷器的使用性特征变得越来越分明。只有美与用相结合才能成就寿州窑陶瓷的工艺之美,才会触及到造物艺术的本质。
3 以民艺思想指导寿州窑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3.1 民艺思想对文化传承的思索
从民艺思想来看,对这一物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需要立足日用之根本,寿州窑艺术的兴起正是由于这种风格的器物设计很好地迎合了当时人们生活需要和审美追求。寿州窑艺术大量地借鉴了当时其他地域陶瓷艺术经验。如唐朝不仅与当时中原流行的造型十分相似,而且借鉴了湖南长沙窑的贴花工艺;隋朝时期在造型方面借鉴了龙柄壶、鸡头壶等造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寿州窑艺术是隋唐时期大众文化的产物,反映的是寻常百姓对美的理解以及理想中的生活方式。
当今社会伴随着科学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与成长,寿州窑陶瓷也应当与科学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更好地结合,向生产的系统化、自动化、标准化方向前进。同时,寿州窑没有像“景德镇陶瓷”那样强大的品牌效应,应该思考怎样将寿州窑品牌推广,怎样更好地在市场上推广。寿州窑的保护和传承的最好办法是将手工艺“活态传承”,只有手工艺才能够在人们面前充分展现,才能更好的了解、继承、保护和发展寿州窑陶瓷艺术,让寿州窑陶瓷艺术重新走上辉煌。寿州窑陶瓷文化的主要问题应该是如何在传承与保护寿州窑传统手工艺的同时,又能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应当在保留寿州窑原有的烧造工艺基础上结合现代陶瓷烧造技术,再加以创新并提高烧造质量,才能满足现代人的审美与使用需求。
3.2 历史著名窑口的设计经验
笔者认为,寿州窑艺术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可以通过借鉴其它历史著名窑口的经验来学习和实践,例如发源于宋代江西吉州窑,当时的瓷器对外贸易使吉州窑在宋代达到辉煌的时期。吉州窑善于从其他名窑中汲取优秀手工艺技术和烧造工艺,创造出有地方文化特征和自己个性的“木叶天目”、“剪纸贴花天目”,在近年来的传统窑口创新发展中,注入创新思维,将其传统特色产品的特点发扬光大。再如湖南长沙窑,不仅依靠政府对长沙窑遗址的保护或对工艺大师仿古行为的支持,而且通过对古代长沙窑文化的深度解读和阐释,善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与新工艺手段,一方面通过“湖湘文化”来整合长沙窑造物设计,另一方面借用青铜文化等地区文化资源嫁接到陶瓷产品设计中,像受到湖南宁乡商代青铜器人面纹启发,加以局部装饰的茶具套装 《 “大禾·耕记”茶具》 ,它以“禾”为主题将古代农业社会对丰收的渴望和对祭祀的神秘感表达出来。
4 总结
寿州窑造物艺术的“活态传承”离不开对民艺设计思想精髓的解读,柳宗悦的民艺理论中“在满足基本的物用基础上进行适度审美创造”的思想,对当下很多地方的工艺美术之复兴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价值。民艺思想认为:审美的创造活动应当是对实用之物的丰富和提升,而非喧宾夺主的自我展示,只有美与用的深度结合,才能真正展现出古代寿州窑陶瓷艺术的工艺之美和文化内涵。当代设计的实质在于对形式和功能的创新,对古代寿州窑艺术的传承应当秉承这一原则,这也是让古代寿州窑陶瓷艺术在当代得以复兴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