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根本原因与宝贵经验

2018-01-26

教学与研究 2018年12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改革

在中国大地上持续40年的改革开放,创造了中国百余年历史上的发展奇迹,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而且深刻影响了世界。世界现代化历程表明,一个国家要走向现代化,拥有强有力的政治组织,制定并连续执行一系列好的政策,至为重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连续执行40年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中国经济年均保持9.5%的高速发展,实现了爆炸性增长。在改革开放这场第二次伟大革命中,中国人民积累了诸多宝贵经验。40年来,学界有不少论著对改革开放经验进行过或深或浅的梳理分析,党中央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或在党代会的文件中对改革开放经验也有过权威概括。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下大功夫总结和运用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1]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我们非常有必要在既往研究基础上,立足中国改革实际,遵循历史和现实统一的逻辑,全面总结改革开放进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为继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提供经验借鉴与智力支撑。

一、党的领导是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根本原因

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改革开放成功的关键和根本。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不仅牢牢坚持正确改革方向,而且顺应时代潮流和世界发展大势谋划改革;不仅善抓重点和关键环节推进改革,而且锻造了一大批拥有改革精神的干部队伍,为改革顺利进行提供了组织保障和人力资源保障,尤其是党的主要领导人旗帜鲜明谈改革、精心部署谋改革、亲力亲为抓改革。

(一)党的领导人锐意改革

中国改革之所以能够成功,与中共领导人40年来持续锐意推进改革密切相关。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鲜明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2](P150)同年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实行改革开放和把全党工作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等重大决策,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中国共产党历史实现了伟大转折。

此后,中国大地上掀起改革大潮。国门洞开后,有一些“苍蝇”也趁机飞了进来。当有人借机质疑深圳等经济特区的治理绩效时,邓小平1984年初亲临深圳、珠海调研,他看到了深圳蛇口工业区提出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看到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很受触动。回京后,他明确提出中国对外开放的政策不是收而是放。1984年5月,党中央决定开放北起大连、南至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同年10月举行的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改革从农村转向城市,全面改革拉开帷幕。此后一段时期,邓小平多次提出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认为“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3](P176)在他的强力推动下,中国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探索。在国际和国内局势互动下国内出现政治风波期间,针对有人想动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否定党的十三大报告,邓小平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能变,党的十三大报告是全国党的代表大会通过的,一个字都不能动。1991年8月,邓小平明确指出,“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3](P368)1992年初发表著名的南方谈话时又指出,谁不改革开放,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他在88岁高龄之际不辞辛劳,奔走5 000多公里,一路走、一路讲,推动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从党的十四大到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党中央高高举起改革开放旗帜,推动改革开放逐步深化。

进入新时代,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以后第一次离京考察,就来到中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广东,来到得风气之先的深圳经济特区,并向矗立在莲花山顶的邓小平铜像献花,表达了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决心和勇气。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4](P3)他多次提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生命力,就在于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国过去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产生,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4](P1)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4](P3)无论是把改革开放看作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还是作出“关键一招”的判断,都表明中共对改革开放重要历史地位的肯定。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会后成立了由习近平任组长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2017年9月,习近平针对性地指出,实践证明,全面深化改革这条路走对了,我们要继续走下去。10月,党的十九大认为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明确要继续进行深化改革开放,并提出158项改革举措。十八大以来到十九大召开前,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旗帜鲜明谈改革,还召开了38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改革,做到了精心部署、亲力亲为。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如既往,把改革这件大事牢牢抓在手中,重要改革亲自部署、重大改革方案亲自把关、改革落实情况亲自过问,亲力亲为、率先垂范,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开创崭新局面。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虽然我们已走过万水千山,但仍需要不断跋山涉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共提出要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正因40年来,中共主要领导人旗帜鲜明谈改革、精心部署谋改革、亲力亲为抓改革,中国改革开放才积小胜为大胜,在不断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中走向成功。

(二)牢牢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

改革开放是在中国大地上进行的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革命,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方向是战略性问题,关乎党、民族、国家的前途命运,绝对不能搞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绝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犯颠覆性错误。所谓根本性问题就是方向问题、战略问题,换句话说就是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过程中特别注意把握改革开放的方向。

1979年初举行的中央理论工作务虚会上,邓小平旗帜鲜明地发表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划定底线,明确中国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982年9月,在中共十二大开幕式上,邓小平鲜明地指出,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P3)1992年南方谈话期间,他又指出:“我们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我们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啊!”[3](P383)这一方面表明要继续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另一方面表现出中共具有极强的忧患意识。1993年,邓小平在和弟弟邓垦对话时还强调“四个坚持”是成套设备,没有什么输理的地方。可见,改革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向不能偏、不能移。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我们当然要高举改革旗帜,但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4](P14)2012年12月31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我们的方向就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4](P15)很显然,习近平认为改革的方向,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习近平还曾提出“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上才知道”,实际上也表明中国改革不会照抄照搬,坚持走自己的改革之路。

(三)顺时顺势而为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开放合作的潮流滚滚向前。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表明,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人通过思想解放运动,摆脱陈旧观念束缚、勇敢打破个人崇拜,正确面对他国,积极融入世界,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和时代发展大潮,书写了改革开放的精彩篇章。

邓小平洞察世界大势,明确提出中国实行改革的目的就是跟上时代。所谓跟上时代,就是不做落伍者、不闭关自守、不夜郎自大,就是要敢于敞开国门,积极与世界各国开展平等互利的交流。1977—1978年,中共派出100多名高级官员出访国外,亲身体验当代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绝大多数出访者认为,必须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加快发展自己。可以说,40年前中国抓住了全球化潮流带来的产业转移这一历史性机遇,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大胆吸收国外资金技术,中国才迅速发展起来了。后来,我们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建立股票市场,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设立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混合所有制实现形式,都是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为了更好顺应时代大潮、世界发展大势。

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的高度提出:“中国40年改革开放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6]所谓沿着历史前进的逻辑前进,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变革,朝着正确的方向变化和改进。所谓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就是要契合世界各国人民要发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时代潮流,高举开放合作旗帜,积极展开互利合作。中国共产党之所以领导改革开放取得成功,就是因为坚持看大势、摸规律,积极融入全球化发展潮流,坚持沿着历史前进的逻辑前进、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发展。

(四)锻造具有改革精神的干部队伍

治国之要,首在用人。解决中国的问题,实现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和中国共产党注重锻造广大党员干部队伍的改革精神有很大关系。

改革开放初,我们就鼓励干部们敢想敢闯敢试敢干。1978年邓小平就提出:“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2](P143)1991年春,邓小平提出:“不换思想就换人”。1992年又强调,“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的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3](P372)后来我们入世谈判期间,党中央提出既然要下海学游泳,就要不怕呛水,都表明党中央在鼓励干部干事创业的态度上高度一致。

让干部敢闯敢干,必须在制度上予以激励保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地锦标赛式的政绩考核导向,客观上促进了广大干部发挥聪明才智,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只要把地方经济发展起来了,造富一方,一心为民,就会在晋升方面有所考虑。干部考核的政绩导向,促使广大干部一心一意谋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以后,科学发展才是真正的硬道理深入民心。

进入新时代,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敢不敢动别人的“奶酪”,能不能冲破利益固化藩篱,广大干部队伍的积极性如何直接决定改革的进度、程度、力度,调动广大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的积极性成为推动改革开放走向深入的当务之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呼吁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在这种背景下,2018年5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该意见提出要下大力气教育引导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在全党积极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切实为那些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通过各地扎实的举措,相信会调动广大干部投身改革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

正是因为我们40年来,坚持不懈用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改革开放精神教育武装广大党员干部,为推动改革开放铸就了“心”的渴望,注入了“原动力”,改革开放才真正有了坚强的人力资源保证。

(五)善于抓住重点推进改革

抓重点带一般,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法论。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共牢牢抓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重点来开展。以此为突破口,带动其他各方面的改革。

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思路经历了三次渐进性变化,刚开始沿着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思路展开;1984年召开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改革思路;1987年召开的中共十三大提出中国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说是“国家引导市场、市场引导企业”。20世纪90年代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根据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1992年中共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思路。90年代主要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总体框架。进入新世纪,尤其是从十六大召开后到2012年中共十八大召开,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改革进入新阶段。2013年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经济体制改革依然是改革重点。这次全会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环节的“决定性”作用,表明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

此外,中共领导改革注重坚持目标导向,各阶段都制定了改革目标;突出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前进道路上的诸多问题;坚持人民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等,这都是中国改革成功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实践充分证明,中国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坚持党的领导。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依然必须继续坚持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的执政本领。

二、改革开放的宏观经验

及时、科学、全面总结经验教训,是中共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对改革开放实践中积累的成功经验,中共曾多次予以总结,中共十六大总结了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条基本经验,中共十七大阐明了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学界曾就改革开放进行深入研究,从诸多视角总结成功经验。笔者以为,改革开放成功经验可分为宏观微观两个层面,最主要的宏观经验如下。

第一,坚持解放思想,破除观念障碍,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永无止境。立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我们改革开放的一条宝贵经验。改革开放是一个全新试验,面对旧观念、旧思想的束缚,必须解放思想,打破旧观念的束缚。40年来,在中国大地上掀起多次大讨论,思想不断解放、旧思想不断被冲破、新思想不断形成。1978年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突破了陈旧观念的束缚,为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立下大功;用实实在在的改革成就压制了动辄就问姓“社”姓“资”、姓“公”姓“私”等“左”的思潮,在此过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思路逐步形成,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本确立。正因我们立足于实事求是基础上不断解放思想,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才取得巨大成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才不断涌现。理论创新成果的涌现又反过来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如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赢得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就必须继续发扬思想解放的优良传统,推动思想界、理论界竞相发声,使其充满生机活力,也促使大众充分发挥想象力、发挥积极性。

实践是理论之源。在改革开放实践中,中共坚持思想解放、与时俱进,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先后涌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丰富,为指导改革开放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南。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通过的新党章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018年3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进了宪法,将其确立为全国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组成部分。没有党的指导思想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改革实践结合起来,改革开放就不会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和中共不断坚持解放思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存在良性互动关系。

第二,坚持制度创新,破除体制障碍,坚持推进全面改革。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之所以经济社会发展缓慢,主要是因为方方面面体制机制压抑了农民、企业的积极性。启动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就是不断推进制度创新,打破以往体制机制的束缚,增强农民、企业等各类社会主体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一方面毫不动摇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同时坚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形成了从根本制度到体制机制等多层次的制度体系,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制度保障。40年来,中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从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的文化体制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文化体制的变革。同时,中国的政治、社会、生态、国防军队、党的建设等方面的体制都在日益走向成熟定型。必须要看到,中国制度和体制机制还需要一定时间来丰富和完善。因此,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的阶段性目标:到2035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

有人错误地以为,中国改革仅限于经济领域。在20世纪80年代,我们就提出进行全面改革,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后,进行的改革就具有全面性。中共十三大明确提出全面改革的提法。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甚至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概念。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不仅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而且精心部署全面深化改革。这是一个重大进步。现在来看,“问题的实质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不能把这说成是不改革。我们不断推进改革,是为了推动党和人民事业更好发展,而不是为了迎合某些人的‘掌声’”。[4](P20)“不能改的”是指经过长期实践检验被证明为符合中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中国共产党绝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犯颠覆性错误。

第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百姓共享改革果实,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民生工作,着眼于民生改善采取了很多重大举措,包括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定多个“一号文件”推动农村发展、实施扶贫攻坚计划、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等。这些措施都取得了显著效果,得到了人们的衷心拥护。2016年4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5](P103)有些国家之所以在“颜色革命”中,执政党下台,社会陷入动荡,人民生活陷入困顿,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的执政者没有代表广大人民利益,改革成果没有让人民共享,而是由一个或多个家族来享受。因此,中国要继续坚持改革成果人民共享、改革绩效人民评判的改革价值观,不断完善收入分配机制,让绝大多数人享受改革红利,为继续深化改革凝聚信心、凝聚共识。

第四,独立自主,走自己的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成功,与不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独立自主走自己的改革开放之路有很大关系。“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面临着走老路、走邪路和开新路的重大抉择,中国选择的是立足中国实际走一条新路。实践证明,中国走成功了。改革开放进入十一个年头时,我们又碰到了重大考验,改革开放的路线能不能坚持下来面临考验。就此,富有历史经验和治国理政智慧的邓小平明确指出,“要继续贯彻执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连语言都不变。”[3](P296)他还多次强调,我们要大胆借鉴人类文明成果。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政治定力,在根本性问题上,绝不犯颠覆性错误。我们必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从自己的国情出发,独立自主地思考脚下的路,走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五,坚持正确的改革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在中国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开放前无古人,必须在不断实践中探索前进。20世纪80年代,党中央提出摸着石头过河的思路,主要是因为原来没搞过、没干过,就得大胆探索。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摸着石头过河,符合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过程,符合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辩证法。不能说改革开放初期要摸着石头过河,现在再摸着石头过河就不能提了。我们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失误,一旦出现就无可挽回、无法弥补。同时,又不能因此就什么都不动、什么也不改,那样就是僵化、封闭、保守。”[4](P34-35)但并不是说党的十八大以前中国不存在顶层设计。20世纪80年代,我们曾针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专门设计过方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强调正确处理包括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在内的五大关系,强调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强调改革要于法有据,形成一整套正确的改革方法论。正是因为一贯坚持了正确方法论,我们的改革开放才走到今天,才取得如此丰硕成果。

三、改革开放的具体经验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积累了一些操作性较强的具体经验,包括先试点总结经验后再推广、决策时注意吸取基层群众智慧、对人类文明成果保持开放态度、鼓励试鼓励闯等等。这些具体经验成为继续推动改革开放的重要方法,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先试点总结经验再推广。无论是改革还是开放, 40年来中国多是采取先试点、取得经验后再推广的方式。比如开放,我们先试办了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四个经济特区,取得经验后再总结推广到开放北起大连南至北海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带。设立自由贸易区也是先在上海试点,取得经验后,再扩大到广东、天津等多地。2018年中央决定在海南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建设自由贸易试验港。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城市经济改革,也是先选择四川等地8家企业试点。包括股票也是在上海、深圳两地试点后扩大并逐渐予以规范化的。这一经验已被证明是合乎中国实际的举措,在中国具有一定的普适性。试点取得经验后再推广的方法,既可以降低改革摩擦成本,也可把错误范围缩小,在更大程度上利于改革开放的整体推进。

二是决策层注意吸收基层群众智慧。邓小平曾经说过:“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3](P382)包产到户,农民在20世纪50年代就试验过。发端于社队企业的乡镇企业也是中国基层的一大创造。国有企业改革初期曾经试过的承包制,就受到农民承包土地取得明显绩效后的启发。实施村民自治过程中,浙江某地大陈村创造性地建立村民监督委员会的做法,后来被写进了国家颁布的村民自治法。这些例子都表明,蕴藏在群众中的智慧是无穷的,我们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中央决策层也必须时刻关注来自基层的创新创造。在很大程度上,中国改革决策带有上下互动的鲜明特点。

三是对人类文明成果保持开放态度。中国一直有开放的传统。印度佛教、基督教传入中国后都先后与中国儒家文化碰撞融合,成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邓小平曾说,我们要大胆吸收一切可以借鉴的人类文明成果。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领导人特别注重开放心态的培育和坚守。对于那些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人类文明成果,都主张拿来主义。利用市场配置资源、实行市场经济、发行股票、在国企推广现代企业制度实行股份制,提倡“互联网+”等等都是如此。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上讲话时特别强调,“纵观世界,变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顺之则昌、逆之则亡。”[4](P11)这就揭示了具有世界眼光、顺应潮流的重要性。

四是鼓励试、鼓励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在中共号召下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敢试敢闯敢干。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不冒点风险,办什么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万无一失,谁敢说这样的话?一开始就自以为是,认为百分之百正确,没那么回事,我就从来没有那么认为。”[3](P372)后来的中央领导人都秉持这个态度,鼓励大家创新。鼓励探索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

作为一个比较成熟的执政党,既要善于总结成功经验,继续发扬光大;又要敢于总结反面的经验,避免再走弯路。2018年5月18日,周小川在“经济研究高层论坛”研讨会上致辞时指出: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是一部非常丰富和深厚的教科书。改革开放40周年,做出了很多正确的体制和政策选择,正是因为有了改革开放,所以形成了具有竞争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同时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也有必要总结期间不太正确的做法。期间,也有一些选择是在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通过研究总结,才能够逐渐提高,甚至也有个别做法和选择是错误的。我们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全面总结党领导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40年来,中国确实存在过有时急于求成、侧重经济体制改革、统筹协调性不够等诸多问题。知不足而后进。既要看到成功之处,承认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取得巨大辉煌成就,这是第一位的;同时也要看到我们以往存在诸多不足。只有全面总结经验教训,才能令人信服,才能真正取得进步。

在当代中国推进改革开放是全新的伟大事业,需要付出巨大的勇气和努力。对过往不仅不能求全责备,还很有必要保持敬畏。无论是成功经验还是失误教训,都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攒的宝贵财富,是整个国家继续健康前行的闪闪路标。改革开放以来的风雨历程表明,没有改革开放,中国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当下,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临很多难啃的“硬骨头”,必须坚定信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继续全面深化改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继续高举改革旗帜,站在更高起点谋划和推进改革,坚定改革定力,增强改革勇气,总结运用好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改革新经验,再接再厉,久久为功,坚定不移将改革进行到底。”[5](P107)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韩国人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