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性格偏差的原因分析及矫正
2018-01-26浙江省丽水市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赖晓涛
浙江省丽水市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 赖晓涛
在对幼儿的教育过程中,面对幼儿表现出的娇气胆小、怯懦、任性、过分依赖和依恋、忧郁、内向等等,教育者如不及时采用有效方法予以矫正,任其发展下去,将会对他们今后成长和发育极为有害。所以,探讨对幼儿性格偏差的形成原因及教育方法,对培养幼儿身心健康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幼儿性格偏差的具体表现
幼儿性格偏差在幼儿园中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如对本班表现出性格偏差的6名幼儿进行了调查,表现如下:
恩恩,男,5岁。在幼儿园吃饭时挑菜,厌恶蔬菜,只要吃青菜就说:“青菜我不吃,吃了会肚子疼。“老师哄着让他吃了几口,没过一会儿全部吐出来了。
耀耀,男,5岁半。表现任性、不合群。在集体活动时,一个人在寝室玩或旁若无人地喊叫。
蓉蓉,女,5岁。她胆子特别小,对园中一些游戏器械,不敢用手碰一碰,园内举行各项活动时,都很勉强地参加或以各种借口不参加。
琪琪,女,5岁。平时在幼儿园玩玩具时,看到自己喜欢的便动手去抢。脾气暴躁,遇到不顺心的事,便动手打人,摔东西,还哭个没完没了。
达达,男,5岁。对妈妈很依赖,每回来幼儿园都要哭,有时来接的是奶奶,他就呆在那里不肯走,非要妈妈来接不可。
川川,男,5岁。不喜欢说话,常常一个人呆在一旁默不作声。有时其他小朋友凑过来玩,他也不说话,只会厌烦地把他们推开,与陌生人更不接触。
二、幼儿性格偏差的形成原因
每个幼儿都有他个人的性格特征。对本班6名幼儿的不良性格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性格形成虽与遗传有关,主要原因仍是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㈠家庭教育的不当
1.重养轻教放任型。
有些家长只重视满足子女的物质需求,误以为孩子长大了自然会明白事理,对孩子的性格不予重视;有的家长忙于自己的事情,没有闲暇的时间管教孩子,认为管教孩子是老师的事情;还有些孩子,由于父母离异,无人管教,从而造成了孩子专横、抑郁、沉默寡言等不良性格。
2.家庭教育走极端、宽严失度。
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迁就、溺爱,对孩子百依百顺,不重视孩子的劳动教育、集体教育,养成孩子自我中心、任性、不合群等不良性格;相反,有些家庭对子女管教过严,经常“加班加点”为幼儿灌输知识,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有的家长对孩子的错误行为不是说服,而是用“棍棒出孝子”的这种方法来帮助改正,以力压服,从而使孩子对家庭产生冷淡、不满、甚至有敌意,形成虚伪、粗暴等不良性格。
3.家长本身的不良行为习惯。
幼儿对父母的依赖性、依恋性强。同时,他们还具有较强的模仿性。有些家长爱发脾气,爱讲脏话,而孩子目睹后,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形成粗暴等不良性格。
㈡学校教育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的态度、方法都会对幼儿性格有一定的影响。有些教师不尊重、不了解不关心幼儿,在教育过程中采用命令式、强制性的教育方法,甚至变相体罚,造成了幼儿与教师疏远、师幼关系紧张;有的教师对幼儿不一视同仁,这样会增加教育的困难,造成孩子的畏缩、孤僻等不良性格。
㈢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会给孩子产生消极的影响。进入幼儿园后,同伴关系在幼儿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们更倾向于有意无意地从自己的“同类”——幼儿那里寻找自己的榜样。
三、对幼儿性格偏差的教育对策
㈠创造一个和谐、宽松、充满爱的环境。
良好的家庭环境,不仅有利于让幼儿身心放松,增加幼儿身体和心理的活动空间,幼儿之间融洽发展外,也能促进良好性格发展。儿童天性活泼自由,他们需要在一个活泼自由宽松的环境里成长,当然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固然离不开家庭与幼儿园这两方面的教育,但如果教育过度只会破坏他们自然成长的环境,对幼儿性格发展也会发生变化。因此,教育者应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在幼儿园为创设一个良好、轻松的环境,让幼儿充分与人、物相互作用,引发他们的兴趣。组织良好的班级和有秩序的生活制度、生动、有趣的活动内容,能让他们在幼儿园喜欢和同伴玩,与同伴之间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并能利用自己喜欢的玩具和材料进行游戏,体验轻松、和谐的气氛。另一方面,家长要给幼儿以父母的爱,满足其精神需求,消除心理压力,尊重孩子的合理要求,注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形成良好性格打下基础。
㈡创造机会让幼儿多做力所能及的事。
让幼儿多动手有利于开发智力,培养独立的能力。孩子天性爱玩,喜欢蹦蹦跳跳、摸东摸西。因此成人在活动中必须让幼儿多动手,为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放手让幼儿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如在幼儿园,老师可以让幼儿擦桌椅、穿脱衣服、整理床铺、收拾玩具等自我服务的劳动;家长在家中不要限制过多,事事都包办代替,让孩子成为自己的帮手,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收拾碗筷、折叠衣服、到附近的商店买东西、帮助邻居等等。遇事多让孩子思考、去解决,即使孩子做的不好,父母也应该给予及时肯定,让幼儿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使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习惯。
㈢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自信心不足的幼儿往往表现出胆小怯懦,在众人面前不敢说话,畏畏缩缩。这时教师不宜说这样的话:“你真没用!”这种侮辱性的评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教师要善于在这些幼儿身上发现其微小的进步,及时鼓励,给予肯定,从而保护他们极为脆弱的自尊心。研究表明,一个人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不在智力,而在于他对成功的信心与潜能的发挥——教育者要善于抓住这点,让孩子积极参与各种活动,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和条件,让孩子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获得信心。
㈣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总会看到或听到好坏截然不同的性格所表现的行为,教育者不仅要做好行动榜样的作用,还要引导他们的比较评议,生动形象的加以结实、剖析,帮助孩子提高认识能力。如对小班幼儿,通过语言课《刺猬树》,运用生动想象的讲故事形式,使孩子明白小刺猬为什么要这样做,要知道怎样做才是好孩子。对年龄大的幼儿,在教育方法上应结合正反面实例或文艺作品、报刊图书的范例,启发孩子评论、培养孩子独立见解和分辨是非的能力。
㈤正确把握幼儿的性格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幼儿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由于出生环境不同,每个幼儿又有不同的禀赋、性格,重视幼儿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这对克服幼儿性格偏差非常重要。当幼儿之间发生冲突或发脾气时,可以采取让幼儿暂时离开集体或让他单独坐在比较安静的地方,当情绪平息后再进行教育。只有了解幼儿的性格特点,选择恰当的教育内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才能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古今中外的教育心理学家,也都十分重视针对幼儿的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的问题。如孔子认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朱熹在其《四书集注》中总结了孔子与孟子的教育方法,明确的提出因材施教的概念,他说:“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其实在古代学校中,都有意无意地遵循了这一原则。
通过耐心、细致的教育以及幼儿自己的努力,本班6名幼儿表现出的性格偏差都已得到了矫正,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对幼儿性格偏差的教育,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工作,幼儿教师在这方面的工作是任重道远的。在发现幼儿性格缺陷时,只要我们耐心、正确地教育和引导,采用灵活切实可行的教育措施,就一定能把他们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