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中幼儿社会适应性的培养
2018-01-26西北工业大学幼儿园国润园王佳欣
西北工业大学幼儿园国润园 王佳欣
由于幼小衔接的关键性和重要性,幼儿园要重视这一阶段对幼儿的社会适应性培养。
一、幼儿社会适应性的现状调查及问题归纳
㈠社会适应性的现状调查
为了准确了解幼小衔接中幼儿社会适应性的现状,找出存在问题进行正确归因,并针对问题提出对策,我们针对家长、教师(幼教、小教)三个群体设计发放了问卷调查。
通过对幼儿教师、小学教师和学生家长三个与儿童密切相关群体的调查得知,80%的家长对于孩子进入小学的能否适应表示担心,60%的家长已经有意识加强孩子的拼音、汉字的学习,只有25%的家长会担心孩子是否能从容地应对即将面临的小学环境、是否会产生焦虑、不安等情绪。结果表明,目前家长对于幼小衔接没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往往导致幼儿因没有做好充分的身心准备,进入小学后易产生不良情绪。
㈡儿童社会适应性问题的归纳
1.幼小衔接的片面性
幼小衔接过程中存在的片面性表现在重视知识的准备——只关注孩子学了多少字,认了多少拼音,能做多少道算术题,却忽视了孩子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生活经验的积累。很多家长质疑,明明孩子在上小学之前已经学习了许多知识,但进入小学孩子依然不适应,原因就是这些孩子在进入小学之前只是将知识准备做得很充分,但恰恰忽视了社会适应性方面的准备,造成了孩子们入学的障碍。[1]
2.幼小衔接工作的表面性
幼小衔接的工作不能仅仅只停留在形式上、表面上,如:背小书包上学,每天布置家庭作业等。幼小衔接工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日常生活是否规律、是否能和小伙伴们愉快相处等问题。所以要时刻关注和引导孩子在社会适应性能力方面的发展,让孩子从小形成良好的习惯。
3.盲目的突击性
有的小学在招收学生时会有包括生字、拼音、数学等方面内容的所谓摸底测验,并以测验成绩决定是否接受新生或据此给新生编班。摸底测验的结果常常成为孩子家长、小学方面衡量幼儿园教学质量的标准。有的幼儿园不得不对大班幼儿进行相应的突击训练。只重视结果,不重过程,这样的方式,忽视了幼儿思维发展的渐进性和阶段性。
4.“小学化倾向”的超前性
很多家长认为上学前学的知识越多,上小学时孩子就越轻松,也就越有优势。这种所谓的轻松、优势其实是一种假象。教育研究表明,所谓的优势只能维持到第一个学期的前三分之二,越往后,由于之前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上突然要学习的新知识与之前熟悉的形成鲜明反差,会让孩子倍感压力甚至惧怕。这些因素会导致孩子的厌学、惧学等不良情绪,这就是幼儿园阶段超前的“小学化倾向”的恶果。[2]
5.幼小衔接的单向性
很多幼儿园重视幼小衔接,在教学方法、作息时间等方面都能主动向小学靠拢,而小学与幼儿园的衔接很少,应该加强对幼小衔接工作的努力,形成衔接工作的双向性。
二、适应性问题的原因分析
㈠断层引起的适应性问题
1.关系人的断层
孩子进入小学后,其学校关系人转变为小学教师,需要接受更多不同行为规范,更加严格要求、更高的学习期望值。老师职责的变化使得孩子在幼儿园的依赖感变弱,孩子的负担和压力骤然加重。
2.学习方式的断层
小学的学习方式比起幼儿园时期从玩耍中学习的方式来说孩子更加不容易接受,会感到充满困难,可能产生厌学等负面的学习情绪。
3.行为规范的断层
幼儿园的行为规范不但简单而且处于养成阶段,与幼儿园相比小学更加正规,约束力更强。幼儿可能无法接受突然的行为约束,觉得自我的中心感受到削弱从而引发一系列问题。
4.社会结构的断层
幼儿的社会结构有所转变——幼儿园时的玩伴变成了小学的同学,但无论从相处的难度和数量上来说都是有所增加的,人际交往能力不强和性格内向的幼儿可能会产生自闭、恐惧等心理。
5.期望水平的断层
幼儿园阶段的生活无忧无虑,而从小学开始,各方对学习的期望相对增加,而这个期望和孩子爱玩的天性产生冲突。
6.学习环境的断层
从以前不需要强调学习结果的在玩耍中学习的状态转变成有一定期望的直接性较为枯燥的学习,使得幼儿可能出现厌学等情绪。
因此,解决好断层的连接问题是做好幼小衔接的关键。解决这个断层的必要手段就是在小学和幼儿园之间增加一个环节——过渡期,以克服“陡坎效应”所带来的适应障碍问题。
㈡引发适应性问题的其他原因
1.时间问题
幼儿园每天的集体教学时间只有1~1.5小时,开展的活动时间也一般都在30分钟以内;而小学每天的平均教学时间则在5小时左右,习惯了幼儿园教育方式的他们无法长时间的集中精力,使得学习效率下降。
2.作息问题
幼儿园的作息时间相对宽松,晚上可以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中午还有1~2小时的午休时间;而一般的小学早晨7点左右就要起床到校,下午放学时间也相对较晚。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家长都头疼叫孩子起床的问题;小学老师也反映部分学生早晨学习状态不好。
3.课程内容
幼儿园的教科书大多是图片配上简单的文字,比较简单,学习也是在活动中学习;小学的每一节课都有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系统、抽象且严谨——教学内容却突然变难,使幼儿无法很好地学习领会。
三、社会适应性培养问题的解决对策
1.适当改变作息和环境布置
幼儿园和小学的作息习惯、环境布置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大班下学期可以适当改变幼儿的作息时间,比如每次减少10分钟,同时将幼儿园的环境贴近小学生活,让幼儿在此阶段可以对小学有直观的了解。
2.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据小学教师反映,很多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不会自己收拾书包,自理能力较弱,幼儿园可以适当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3.家庭教育
家庭是幼小衔接的关键部分。家长首先应对幼小衔接有清楚的了解,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例如: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孩子喜爱阅读的好习惯;培养幼儿独立生活能力;培养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4.小学应关注幼小衔接
针对一年级新生,小学应在课程中加入幼小衔接的内容,例如,开学第一个月可以适当做一些过渡训练,逐渐熟悉小学学习方式及内容;教师引导孩子与同伴相互认识、熟悉,尽快适应坏境;逐步培养新生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意识,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帮助儿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5.社会重视
国家加大了对幼儿发展的关注,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以制度要求、规范幼小衔接工作,因此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的健康成长需要学校、家长、社会的关爱和关注,而幼小衔接工作更是需要幼儿园、家长、小学、社会四位一体的共同努力。
参考资料
[1]李秀,陈宝华.幼小衔接中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福建论坛:科学教育版,2008,S2:138-140.
[2]潘珍如.对幼儿教育中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研究[J].新课程学习:综合版,2010(08):48-49.
[3]刘东.对幼小衔接教育的再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01):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