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比教学法在诗歌意象理解上的应用
2018-01-26福建袁雄华
福建 袁雄华
目前高中诗歌教学中,在理解诗歌的情感前,一般着重解决学生对意象的理解。“进入诗词中的事物形象,已经不仅仅是现实生活中事物,更是含有作者之‘意’的形象,即‘意象’。”正如袁行霈所说:“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感。”
日常教学中,我们会给学生灌输一些常用的意象。如送别类:杨柳、长亭、南浦、酒。思乡类:月亮、鸿雁、莼羹鲈脍。愁苦类:梧桐、流水、猿猴、杜鹃鸟。抒怀类:菊花、梅花、松柏、竹、黍离、冰雪、草木。但是,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往往犯教条主义的毛病:比如碰到“月亮”就答思乡,碰到“塞外飞雪”就答环境恶劣、战士对战争的仇怨。但在不同诗歌中往往是同一种意象所含的情感是不尽相同的。
“一个教育者应当力求了解人,了解他实际上是什么样,他的一切弱点和优点,他的一切日常琐细的需要以及他的一切崇高精神上的要求。”乌申斯基如是说。造成这样的结果的原因是多样的,首先就是意象本身的原因。我们虽然告诉学生不同的意象都代表着不同的思想和情感,但是很多意象是学生没有直接接触过,也很难接触到。更何况“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所以同一种意象在具体的诗歌中,往往情感出现了细微的不同之处。因此我们常常埋怨学生答题“死板”的时候是否能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方法。现在我们一般不可能带着学生走出教室去体验生活,体验古诗中出现过又没体会过的意象了。有的学生甚至连长亭、鸿雁、杜鹃鸟都没见过,更逞论要其理解它们所蕴含的情感及情感的不同之处。笔者曾经也被这个问题苦恼许久。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笔者从乌申斯基这句话开始思考,是否能把对比教学运用于诗歌意象的理解上。经过实践操作,发现效果还是不错的。“对比教学法主要是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来掌握知识,并不断提高学生自身学习能力和素质的教学方法。”
在《望月怀远》和《商山早行》两首诗歌的理解上,笔者尝试使用了对比教学法。两首诗歌的题材都是羁旅思乡型,而且都出现了思乡类意象“月”,这里的“月”都蕴含着思乡的情感。按理对意象的理解到此就结束了,但是对于对比教学来说这才刚刚开始。“如果让你为这两首诗各画一幅月形图,你们会怎么处理月亮?”课间一道思考题让学生展开了讨论。经过讨论得出:第一首诗中应该是一轮圆月,第二首诗中应该是一弯残月。“圆月”和“残月”的画面处理得到了统一。这其实也是人们对月亮不同情感处理得到了统一。当我继续追问“圆月”和“残月”同是思乡意象,到底哪里不同时,学生陷入了沉思,说不出所以然。这时,可以采用点拨法,设置问题:“圆月”和“残月”除了带给你思乡的直观感觉外,感情基调是否有所区别?到这里,学生渐渐明朗了。《望月怀远》的月亮带着淡淡的忧愁甚至还有点乐观的情感,而《商山早行》的弯月带着深深的忧愁。这两种不同的情感也正是两首思乡诗有所区别的地方。这时老师可以展开更深层的教学,即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探讨这两首诗歌的不同。可设置问题:为什么第一首是“全诗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情意缠绵而不见感伤”,而第二首却是“在旅途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中,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在处理完“此月非彼月”,让学生第一次感悟到在相同的题材的诗歌中,相同的意象能有不尽相同的情感寄托时,笔者让学生研读同为边塞题材的《塞上听吹笛》和《夜上受降城闻笛》,并从中找出诗歌中出现的相同意象以及相同意象在情感对比上的异同。学生迅速从“雪净胡天牧马还”和“回乐峰前沙似雪”中找到了“雪”。笔者问这两处雪有什么差异性。学生经过讨论,明确了第一首诗中的“雪”是雪已非雪,已经融化了;第二首的“雪”非雪胜似雪——“沙似雪”。笔者继续提问:“雪在边塞诗歌中往往象征环境恶劣,战士厌战情绪,在这两首诗中还有这样的情绪吗?”学生很快明确了第一首的雪融,说明恶劣的战争环境已经结束,第二首是塞外雪的一般象征含义。到此,师生一起成功地完成了“此雪非彼雪”的意象解读。然后笔者在这里适时补充背景材料,并用课件展示两首诗歌的主题情感。第一首表达的是“含有思乡的情调但并不低沉,表达了盛唐时期的那种豪情”。第二首表达的是“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在课堂上,学生举一反三,还找出了“笛声”的区别。在积极的讨论中,学生充分理解了在相同题材的诗歌中,相同的意象所体现出的不尽相同的情感,走出了常规意象的理解误区。
比较教学法是一种在语文课中被广泛运用的重要的教学方法。通过以上的教学实践操作,笔者认为,对比教学法在诗歌意象上的理解应用,有利于学生对同一意象所呈现的细微情感的感悟和理解。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处理《望月怀远》和《商山早行》时,往往都是先采取知人论世法,如先让学生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通过二者身份的差别,分析产生的羁旅乡思情感的差异。这样先入为主的观念,使学生对诗歌意象的理解也带上了先入为主的情感色彩。看似一堂完美的诗歌鉴赏课,情感的不同之处却不是学生自己读出来的。
“比较阅读是一种旨在培养学生比较思维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教学法”,对比教学法讲究的就是比较阅读。笔者认为,情感和背景在诗歌鉴赏中十分重要,但其先入为主的阅读往往不利于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欣赏诗歌时,可以采取对比阅读的方法,体会诗歌所呈现的意象和该意象在形态上、存在方式上是否有区别。意象的理解不可以拘泥于常规的意象归类法。归类法有它必要的地方,但我们更需要在对比教学中让学生从同中看出不同。对比阅读的真正用处,是让学生学会体会那一个个融入作者个人情感的意象,读懂诗歌。